隋唐钱币发展介绍
隋唐钱币简介
隋唐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和综合 国力的高峰期,其钱币在中国钱币史上具有 重要的作用,不仅见证了中国钱币的发展而 且反应了当时经济的变化,对于后世钱币的 发展起到了规范化的作用,其开创的“通 宝”、“元宝”等钱币形式成为此后一千多 年的主流。
一、隋代钱币
1、历史 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钱币,也是一种以重 量为钱文和名称的钱币,在中国钱币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 意义。五铢钱自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始铸,到魏 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林立,社会混乱钱币繁多。
开元通宝钱的铸行,对我国的产生了重大影响。开元钱每 十文重一两,每文铜币称为一个钱,我国以十进位的一两 十钱的制度就此而来,原来实行的铢、垒等计量单位停止 使用。
开元通宝还是中国货币史上明确规定铜钱成色并作为一 种制度的钱币。据史书记载玄宗天宝年间规定开元钱各种 成分比例为:铜83.32%、白镴14.5%、黑锡2.12%。由于铜 钱橙色遵从立法规定,从而保证钱的质量,铜钱成色制度 由此臻于完善。
2、隋五铢
开皇元年隋文帝建立隋朝。同时,‚高祖既受周禅,以天 下钱货轻重不等,乃更铸新钱。背面肉好,皆有周郭,文 曰‘五铢’,而重如其文。每钱一千重四斤二 两。‛ [ 《隋书 食货志》中华书局, 2008 年版。 ] 俗称 ‚开皇五铢‛或‚置样五铢‛,重如其文。
3、特点
五 开皇五铢制造精良,背面肉好周廓均备,面文‚五铢‛横 铢 读,‚五‛字交笔多斜直,与内廓相连,仿佛一个‚区‛ 白 字。五铢钱的轻重不一,标准直径2.5厘米,中 3克,减重 钱 者一般直径2.3厘米,中2.3克。
2、乾元元年,御史中丞第五琦奏请改钱,以一当十,别 为新铸,不废旧钱,冀实三官之资,用收十倍之利。于是 别铸一钱当十钱,文曰‚乾元重宝‛。其开元通宝者依旧 行用。乾元二年三月,第五琦入为相,又请更铸重轮乾元 钱,一当五十,于是三种钱并行。造成了眼中的后果, 《旧唐书 食货志》记载‚寻而谷价腾贵,米斗至七千, 饿死者相枕于道。‛以后数次改革,乾元重宝和重轮乾元 重宝的价值不断下调,最终将三种钱统一为同等的价值。 而乾元重宝也逐渐退出。
大历元宝为唐朝唐代宗李豫大历年间(公元766年--779年) 西北地区地方铸币,中原比较少见,面文旋读,直径为 2.3厘米,重约3克,制作粗陋,铜色昏浊。隶书‚大历元 宝‛四字旋读,书体朴实有力,有大小两种样式。 如今 存世量已较少,为古泉珍品。 建中通宝为唐德宗李适建中年间(公元780--788年)西北 地区地方铸币,中原地区极少发现,在新疆库车一带却屡 有出土,钱体薄小,文字晦漫,铸工草率。‚建中通宝‛ 四字隶书旋读。版式有大小两式。如今存世量亦不多。 最后的咸通玄宝是唐朝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 桂阳监铸,直径2.2厘米,钱文四字隶书而含魏碑风骨, 顺读,章法匀称有力,因铸而未行,故传世绝少,为唐钱 第一珍,也是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
3、形制与特点 开元通宝的形制在各个时期也有一些差距,而其种类也较 多。除了青铜的开元钱外,在考古发现中还有少量的铁质、 铅质开元通宝钱。根据史书记载,还有一种当十开元,在 西安发现过一枚制作精美的大号开元钱,以白铜铸成,治 经3厘米,重十克,制作精美,字迹清晰明坦。此外还有 一种开元大钱,质量在20克左右,质地为青铜,大多数学 者认为并未正式颁布施行。
3、安史货币 安史之乱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盛唐与中唐的分界线, 安史之乱的主要人物安禄山和史思明在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大燕之后也铸造了自己的钱币。主要有两种,即‚得壹元 宝‛和‚顺天元宝‛。
铸造
安禄山建立大燕国之后,就铸造了‚得壹元宝‛,‚得壹‛ 即为‚得一‛,关于其意思,《辞源》中有解释:一为数 之始,又为数之极。得一,纯正之意。《老子》曰:‚昔 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王侯得一以天下 为正。‛可见其并非随便而为,价值上以一当百。质量不 确定,十几克到二十几克不等,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虚值 钱,比同时唐中央发布的乾元重宝还要严重。安禄山之后, ‚史思明据东都,亦铸‘得一元宝’钱,径一寸四分,以 一当开元通宝之百。‛在他看来,‚既而恶‘得一’非长 祚之兆,改其文曰‘顺天元宝’。 [ 《新唐书 食货志》 中华书局,2008年版。]‛他将‚得一‛理解为只能存在 一年,因而改成了‚顺天元宝‛。顺天元宝和得壹元宝的 表面基本上一样,但数量上稍多,虽然如此两者都是十分 稀少的。背上有月纹及星月纹,光背者少。
4、价值影响
开元通宝打破了旧的用重量给钱币命名的传统,开启了一 个新的时代,为后世提供了一个典范模板,在中国钱币史 上具有重要价值。 书写:开元通宝采用欧阳询的‚开元通宝‛四个字,开启 了‚通宝‛命名钱币的先河,通宝者,通行之宝也。后世 多在年号之后加上‚通宝‛二字成为钱币的名称,比如 ‚洪武通宝‛、‚康熙通宝‛等。而且也第一次使用书法 家为货币题字,这也成为后世的典范。
二、唐代开元通宝
1、发行铸造 根据史书记载,‚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铢钱。武德四年 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 ,重二铢四絫, 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显然与隋代开国之 处一样,在各地设立几处铸钱之外仍旧禁止民进私铸, ‚敢有盗铸者身死,家口配没。‛
2、正邪之争
高宗年间恶钱复出,虽然政府禁止,然而民间还是存在, 高宗不得不妥协,以好钱换取恶钱两枚,仍然难以平复。 到乾封元年封禅之后,又改造新钱,文曰‚乾封泉宝‛, 径一寸,重二铢六分,和旧钱并用,然而‚逾年而旧钱多 废。明年,以商贾不通,米帛踊贵,复行开元通宝钱,天 下皆铸之。‛乾封泉宝到底用了只有八个月,最终还是改 铸成了开元通宝。
形制
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是安史之乱的产物,其形制较大,其 直径在 31.8 到 39.7 毫米之间,平均为 35.7 毫米,重量在 10.12到31.35克之间,平均为18.4克。这些大钱虽然数量 稀少,但见证了那一段社会的变迁与变化。
四、外币
1、历史 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政治 强大、经济繁荣、社会开放,丝绸之路繁荣,沟通了东西 方的文化,使东西方的物质和精神得以交流,日本新罗派 遣留学生来学习将近二十次,将先进的文化和制度带回去, 推动了本国的改革和发展。 2、种类 隋唐时期的外国钱币主要有日本的和同开宝、波斯银币、 阿拉伯银币。
和同开宝, 日本大化改 新之后发行 的第一种货 币,现在存 世量极少。 旋读。
波 斯 东罗马金币 库 斯 老 二 世 银 币
唐朝 贞观年间西部(今新疆地区)高昌国当时 铸行的一种流通货币,有大样、中样、小样等 多种版别,从钱质上看,可分红铜与青铜两种, 钱体厚重,制作精美,钱文为隶书,方正见长, 旋读,素背,附图实物为中样钱,足可看出高 昌国高超的铸钱水平,也是汉文化在西域的充 分展现,钱径为26毫米穿径,7毫米,厚2.5毫 米,重7.5克,具有浓郁的魏晋钱币之气韵。 此 钱曾于1928年在吐鲁番出土一枚,现存世量不 足三枚,可见其珍稀之程度!
Hale Waihona Puke 在高宗的努力下,钱币的私铸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既而 私铸更多,钱复滥恶‛,武则天当政时期也没有禁止, ‚神龙、先天之际,两京用钱尤甚滥恶。其私铸小钱,才 有轮郭,及铁锡之属,亦堪行用。乃有买锡,以钱模之, 斯须盈千,便赍用之。‛[ 《通典 食货八》中华书局, 1984年版。]直到唐玄宗时期,在宋璟的提议下唐玄宗才 下定决心禁止恶钱,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在天宝初年有所 改善,然而这种情况没有长时间持续,数载之后,渐又滥 恶。将好钱私铸成恶钱的现象很多,京城钱日加碎恶,鹅 眼、铁锡、古文、綖环之类都出现了,钱币的重量也大大 减少,每贯重不过三四斤。到了安史之乱之后,又铸造了 ‚乾元重宝‛,然而作为主要货币的开元通宝仍然是主要 货币,直到唐代灭亡。有唐一代,钱币私铸之风偶有断绝, 但贯穿始终,政府始终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三、唐代其他货币
唐代货币种类
1 、除了开元通宝,唐代通行的主要货币还有高宗时期的 ‚乾封泉宝‛、肃宗时期的‚乾元重宝‛、代宗时期的 ‚大历元宝‛、德宗的‚建中通宝‛和懿宗的‚咸通重 宝‛。其中‚乾封泉宝‛和‚乾元重宝‛相对较多,而 ‚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和‚咸通玄宝‛时间短而且 非正式发行,在中原所见很少。
读法
‚开元通宝‛的官方读法是顺读,然而民间多悬读,变成 了‚开通元宝‛,旋读之风自此始。正如《旧唐书 食货 志》所说:‚其词先上后下 ,次左后右读之。自上及左 回环读之,其义亦通。流俗谓之开通元宝钱。‛民间的读 作‚开通元宝‛的这种读法显然是更加普遍了,以至于影 响到了官方的读法,高宗铸造的‚乾封泉宝‛和代宗所铸 的‚大历元宝‛、德宗的‚建中通宝‛就是旋读而非顺读。 同时要说明的是这种现象在唐代并非统一,肃宗的‚乾元 重宝‛和懿宗‚咸通玄宝‛都是顺读。
4、影响
隋五铢是历经了南北朝的战火之后的第一种统一货币。它 延续了汉代的五铢钱的传统,仍然用重量命名钱币,早期 在隋文帝的严厉施行下保证了官方铸币的正统地位,打击 了私铸之风,然而大业后期隋炀帝对于钱币的控制变弱导 致民间的私铸之风又兴起,出现了数量众多的低质量钱币, 造成了市场的混乱和人民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