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中学八年级语文27.短文两篇第一课时主备: 丁伟 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根据注释翻译课文,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2.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3、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用旷达的心态对待生活。
【预习导学】● 走近作者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又是养生家,他斋戒自摄,修炼诚笃,寿至81岁。
他推崇道家养生思想,提倡调神、养性、保精、导引、按摩等方法。
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省眉山县)人。
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
● 基础积累1、初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棱.( )陵 与.其奇者( )荇.( )寝.( ) 夕日欲颓.(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欣然..起行( ) (2)水中藻荇交横..( )(3)如吾两人者耳.( ) (4)月色入户.( )(5)但.少闲人( )(6)晓雾将歇.( )(7)沉鳞竞跃..( )● 文体常识3、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 性文体。
多记事情,具有 和 相结合的特点。
● 整体感知反复读文,思考解决如下问题4、《答中书书》是弘景写给朋友中书的一封书信。
表达了作者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的得意之感。
5、《记承天寺夜游》是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课探究【合作研讨】●疏通文意1、反复读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思路梳理2、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思路梳理。
把《答中书书》划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总领全文):第二部分(接下来的十句):第三部分(以感慨收束):把《承天寺夜游》划分为三层。
第一层(记事):第二层(写景):第三层(抒情):●文本探究3、《答中书书》文章虽然短小,但佳句迭出,你能选出其中的一句做点赏析吗?4、《答中书书》最后一句话“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有什么言外之意?5、默写出《承天寺夜游》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6、说说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7、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
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8、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9、联系两位作者的境遇,比较两篇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拓展延伸10、《答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
你能否再写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11、“看人生豪迈,一切只不过是从头再来”你还记得这句歌词吗?是啊,人生难免有失意之时,学习《记承天寺夜游》后,你认为它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启发意义?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进一步积累文言字词,进一步感知文意,品味语言。
2、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们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复习导学】1、常识填空.(1)《答中书书》选自《》,作者,字(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号__________。
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
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B 、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争相跳)C 、月夜入户.(窗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只是)3、翻译下列的句子。
⑴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3)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文: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合作研讨】品读课文,合作探究如下问题:1、《答中书书》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2、《答中书书》一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答中书书》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4、找出《答中书书》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5、《记承天寺夜游》中“月色入户”很有人情味,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谈谈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6、《记承天寺夜游》中把“寻怀民”中的“寻”改为“访”好不好?为什么?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了什么?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8、《记承天寺夜游》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9、《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检测见补充习题小结:《短文两篇》【当堂检测】一、基础题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夕日欲颓.( ) ②未复有能与.奇者( ) ③藻、荇.交横(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五色交辉..: ②晓雾将歇.:③夕日欲颓.: ④沉鳞..竞跃:⑤念.无与为乐者: 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⑦相与步于.中庭: ⑧庭下如积水空明..:3、根据课文容填空(1)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指出下面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二、阅读题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一)记承天寺夜游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
6、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7、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
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8、找出文中的议论句。
结合轼被贬的情况,说说这些句子表现了轼怎样的心境?(二)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10、文中哪些语句写水?哪些语句写水?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11、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默写《短文两篇》不准作弊27.《短文两篇》参考答案第一课时【预习导学】1.mò yù xìng qǐn tuí2.(1)愉快地,高兴地(2)交叉错杂(3)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4)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5)连词,只是,不过(6)消散(7)竞相跳出水面3.应用实用性审美性4.沉醉山水共赏美景5. 清幽宁静【合作研讨】1.(1)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2)《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怀民。
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2. 《答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作者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首尾呼应,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记承天寺夜游》第一层:(开始至“相与步于中庭”。
)叙月夜至承天寺与友人散步。
第二层:(庭中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写月下承天寺庭中的景物。
从实感而来,令人宛然若见。
第三层:(何夜无月……吾两人者耳。
)中以惋惜无人赏月作结。
3.示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俊俏的山,直直耸立,有白云轻绕;俊美的水,清澈见底,有鱼儿嬉戏。
溪水两岸的石壁,更是美妙绝伦:绿树、青草、翠竹、红花、、白云……四时不同、景色各异,五彩缤纷、交相辉映,美不胜收;特别是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四季常青、生机盎然。
这一句是概括描写,作者紧紧抓住江南景物的特点:高山、流云、溪水、青林、翠竹……用白描的手法,稍加点染,便组成一幅江南山川秀美图。
4.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灵运那样,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5.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子里,好像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6.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7. 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怀民”的不假思索。
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
两个人的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
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怀民的志同道合。
8.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9.《答中书书》表达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而微妙的感情。
10.示例:①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