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

教学理论经典流派24范例方式教学理论简称“范例教学”,又称“示范性教学”、“代表性教学”、“基本性教学”、“基础性教学”、“典型教学”、“经典性教学”等。

20世纪50年代在原联邦德国兴起,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教学流派之一。

最先由H.海姆佩尔(Hermann Heimpel)提出构想,后由M.瓦根舍因(Martin Wagenshein)正式提出并付诸实践,再由德国教育家沃尔夫冈·克拉夫基(Wofgang Klafki)做理论阐述而逐渐完善。

1949年,海姆佩尔在历史教学中提出“示范教学”的原理,是为范便教学的萌芽。

1950年,瓦根舍因在物理和数学的教学中提出“范例教学原理”,此为最早的范例教学理论。

1951年,联邦德国召开图宾根会议,通过了《图宾根决议》,主张为了培养有真才实学的有教养的人,必须精选教材。

1957~1958年,克拉夫基和H.朔伊尔关于范例教学的本质及其教学意义的理论著作出版,同时J.德博拉夫和克拉夫基有关范例教学历史背景的理论著作也已问世,将范例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引向深入。

范例教学主张,通过个别的范例即关键性问题,来掌握一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

它旨在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教材结构,理解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性知识。

其主要理论特点可概括为“三个性”、“四个统一”和“五个分析”。

“三个性”指:①基本性。

应教给学生基本概念、基本科学规律或知识结构;②基本性。

教学内容应适合学生的智力水平、基本经验和生活实际;③范例性。

教给学生精选的知识,从而让学生进行学习迁移和实际应用。

“四个统一”指:①教学与教育的统一;②问题解决与系统学习统一;③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④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五个分析”指教师备课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五大方面的分析,每个方面又有许多细目,总称“教学论分析”,它们是:①基本原理;②智力作用;③未来意义④;内容结构;⑤内容特点。

范例教学的一般程序包括四人阶段:①范例地阐明“个”的阶段;范例地掌握律和范畴阶段;④范例地获得关于世界以及生活关系的经验。

即“个”的认识→“类”的认识→规律性的认识→通过自己的体验提高对客观世界行动的自觉性。

范例教学的理论基础构建在活生生的教育实践之上。

20世纪50年代,科技发展迅速,知识量成倍增加,各国教育家们不得不对教育的各个方尤其是教学论领域重新进行探讨。

战后,原联邦德国为适应社会折发展,不断补充教材内容,由于对学生的灌输量太多,束缚了学习的主动性,压制了创造精神。

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把立足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面。

这就在求教师的教学应分清内容主次,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教学大纲中选择范例,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范例教学作为一种试图除弊纠偏的方案,在历史、地理、理科等学科得到了广泛应用。

如小学二年级教货币的元化成角,角化成分,这种换算为高年级的有关计算打下了基础。

教师如采用基本原理分析,对所教课题和今后教学内容的关系了如指掌,就可重视某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从而使学生掌握这些重要内容。

20世纪50年代范例教学风靡世界成1957年后,它已超出了学科教学论的范围,成为一种具有教育意义的系统理论。

60年代以来,范例教学并未达到预想的效果,没有产生对教学实践足够的影响力,没有导致所希望的学校和教育内部的变革。

但范例教学是原联邦德国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特色,是其教育改革的中心,是其教育改革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现代化的一种尝试。

在教学理论上,它通过揭示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促进了人们教学观念的新变化。

在教学实践上,它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对我国教学改革有极重要的参考意义。

范例教学亦有其欠完善之处,如对教学内容进行五方面分析,每方面又有小的条目,过于复杂,有碍教师独立工作能力的发挥,束缚教师的创造性。

另外,对于范例教学的具体实施也存在一些问题,像如何才能找到“范例”,如何使儿童形成规律性的知识用等,还需进一步探讨。

5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是目前西方日渐流行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所蕴涵的教学思想主要是什么呢?根据国内外建构主义的研究资料,对建构主义从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6个方面作出扼要的归纳。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

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2)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实用的方法。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

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

显然,这种知识观是对传统课程和教学理论的巨大挑战。

按照建构主义看来,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

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括真理性,但是并不意味着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肯定还会有更真实的解释。

更为重要的是,任何知识在为个体接受之前,对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权威可言。

所以,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来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

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自己来建构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

在现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而且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2)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因此,学习,不是象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

(3)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4)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

同化是指学习者把外在的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以丰富和加强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

顺应是指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外在信息产生冲突,引发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或变化,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

同化—顺应—同化—顺应……循环往复,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相互交替,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这样看来。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1)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

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

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

(2)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基于此,显然,教学不是由教师简单去告诉学生就可以奏效和完事的。

(3)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

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的不可避免,学习者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是千差万别的。

其实,在学生的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现象资源。

建构主义虽然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但是他也不否认外部引导,亦即教师的影响作用。

4.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学生观,决定了建构主义新颖的教学观,这种主张主要具体表现在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及其作用的巨大改变上。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

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填灌的对象。

(1)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

他们不仅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这显然是与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宗旨紧密相吻合的。

——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

——教师必须保证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保持平衡。

——教师必须提供学生元认知工具(所谓元认知,又称反审认知、反省思维,是对认知的认知,也就是对认知活动和认知策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生评判性的认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

——教师应认识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

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2)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这些引导的方法主要有: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和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和片面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