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汽车制造业的现状要点

汽车制造业的现状要点

汽车制造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一、制造业的重要性什么是制造业?国际生产工程协会的定义:制造业是人类按照所需目的,运用主观掌握的知识技能,借助于手工或工具,采用有效的方法,将原料转化最终物质产品,并投放市场的全过程。

一般定义:是指以制造技术为主导技术进行产品制造的行业,是所有与制造有关企业机构的总称。

1、提高人民消费水平和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

各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美国680%的财富来源于制造业;○日本GDP的49%由制造业提供;○中国制造业在工业总产值中占40%。

所以,没有发达的制造业,就不可能有国家真正的繁荣和强大,就没有强大的国防。

2、制造业是现实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物资保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产业结构优化的推动力;○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国际贸易中的主力军;二、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美国人走过的弯路20世纪70~80年代,将制造业视为“夕阳工业”,不重视,吃了苦果。

80年代末90年代初进行深刻反省,首先提出发展“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MT)。

○日本的“智能制造技术”。

○德国的“面向未来生产”。

○英国的“国家纳米计划”。

共同点是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

○韩国的“G-7计划”。

美国的“先进制造技术”计划是基于信息高速公路的敏捷制造作为21世纪的制造战略○欧共体的“尤里卡计划”。

1 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2 制造的信息化、虚拟化趋势3 以跨国公司为主导、产业链细分化的趋势4 以科技中心控制制造业中心的新趋势(跨国公司全球科技中心————→制造业中心——→各国、大企业——→小企业、工厂如何控制?强化低端产品对高端产品的依赖、核心技术对生产性技术的控制。

大分工、大协作、严格质量管理、寻求低成本的投资区。

例1:一架波音747飞机,450万个部件、来自近10个国家、1000多家大企业、1.5万个小企业(工厂生产,然后组成一个“系统制品”。

例2:美国的NASA(全国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登月火箭,是500万个以上零件组成的一个“系统制品”。

5 制造业的绿色化趋势总之,机械产品的发展趋势是:单一机械产品—→机电一体化—→智能化系统化(图Ⅰ)形态事例技术机械技术机械单一品·机床·汽车·缝纫机·印刷机械·机械式会计机·医疗机械·钟表·重量计机电一体化·NC机床(数控式)·带微软件技术电脑的检查机械·带微电脑的家电制品·汽车电器设备·电子化照相机·智能复印机·电子式出纳机械·医疗电子设备·石英钟(IC)系统化·文字图形信息网络系统智能技术·金融银行系统·新干线系统·新通讯信息网格系统·(美国)航天局(NASA)人造卫星新干线·CAD/CAM/CAE/FMS/CIMS/IMS·城市开发(筑波等都市)图一从机电一体化到系统化三、中国制造业的构成与发展现状1.我国制造业的构成、分类与代码(图2、图3)消费品制造业资本品制造业轻型制造业制造业重型制造业民用制造业军用制造业传统制造业现代制造业图2制造业一般分类———→(13农副食品加工业———→(14)食品制造业———→(15饮料制造业———→(16烟草制造业———→(17纺织业———→(18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9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造业———→(20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造业———→(21家具制造业———→(22造纸及纸制品业———→(23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24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制造业(C ———→———→(25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7医药制造业———→(28化学纤维制造业———→(29)橡胶制造业———→(30塑料制造业———→(3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4金属制品业———→(35通用设备制造业———→(36专用设备制造业———→(3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4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41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42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43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图3制造业分类与代码2.我国制造的发展现状(1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00年3.07万亿元,占GDP的34.3%2003年4.31万亿元,占GDP的36.8%我国轻、重制造业变化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表Ⅰ1987 1990 1995 2000 2001 2002 2003 轻制造业占工业的33.79 38.25 29.90 28.19 28.24 28.09* 27.14比重49.17 45.32 49.65 48.19 149.35 50.48 54.48 重制造业占工业的比重29.08 11.47 -2.2 39.55 37.55 47.04 63.35 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1.45 12.12 15.12 16.52 轻制造业的贡献率13.95 14.71 -11.47重制造业的贡献率15.13 -3.24 9.27 28.10 25.11 31.92 46.84注:轻制造业、重制造业分别是指主要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行业。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从表Ⅰ中可以看出重制造业比轻制造业占工业的比重扩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

(2高增长产品交替出现,逐步形成一批主导产业和高增长产业群第一轮20世纪80年代,以轻工、纺织为主导的增长周期,以满足居民吃、穿为主;第二轮始于90年代初,以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公路、港口、电力等),家电产品(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第三轮增长周期发生于上世纪末之后,以住宅、汽车、通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新的高增长产业,并由此带动了钢铁、机械、化工等中间产品行业的快速发展。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消费导向型工业化表2 不同年份工业增加位居前五位的行业位次1 2 3 4 51986 行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烟草加工业石油及天然气开食品制造业造业采业比重(%)9.546.044.74.283.761990 行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加工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比重(%)9.677.766.545.844.121995 行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设备制造业比重(%)6.16.085.815.214.332000 行石电化纺交业油及天然气开采业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织业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比重(%)8.77.185.585.014.842002行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比重(%)7.646.65.875.645.452003 行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比重(%)8.296.96.735.875.68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出(3工业内部结构升级,产业向高精加工方面发展,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演进。

重化工业加速发展双重电子信息产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特征(4我国制造业成为外商投资的主要热点吸收外资情况:上世纪80年代年均20亿美元;90年代年增了28亿美元。

目前已连续10年成为吸收国际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居全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第一位,达500多亿美元。

全球500强企业中400多家来华落户。

而制造业的外商直接投资,约占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数目和实际利用外资的七成。

(5跨国公司在我国技术转让和研发活动日驱活跃。

现正经历着第三次经济全球化。

第一次(1950~1960年代)技术被发达国家控制;第二次(1985~1995年代)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设部分研发点;第三次(90年代后期到今)全球研发出现网络化的特点研发国际化成为新的趋势;○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400多家研发机构○专利授权1996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2976件,中/外=46.5%/53.5%2002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21473件,中/外=27.3%/72.2%6>我国制造业正逐步融入国际经济分工体系。

2003年我国对外贸易及依存度已达60%;1980年在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不到50%,而到2003年已达到92.1%;2003年机电产品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到已首次超过一半;2004年高新技术产品的产量处于世界第一位,中国制造服务全球。

表3为中国进出口产品的结构(%)出口进口初级产品工业制产品初级产品工业制产品1980 50.349.734.865.2 1985 50.649.412.587.51990 25.674.418.581.5 1995 14.485.618.581.5 2000 10.289.820.879.2 2003 7.992.117.682.4表4为对外企业占进口的比重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占进口额的比重(%)占出口额的比重(%)1986 4.0 5.6 1.9 1990 17.4 23.1 12.6 1995 39.1 47.7 31.5 2000 49.9 52.1 47.9 2003 55.5 56.2 54.8表5为我国与美日德国制造业情况的对比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例(%)人均制造业增加值(美元,1995年不变价)1992年2002年美国20.423.75790日本23.118.310127德国10.37.66541中国 2.9 6.2344资料来源:UNIDO网站中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①劳动生产率低及工业增加值率低人均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1/25、日本的1/26、德国的1/20。

我国制造业名列第四,但总体规模仅相当美国的1/5,日本的1/4强。

②低生产水平能力严重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严重不足,结构不尽合理。

③总体技术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十分薄弱④产业集中度低,缺少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⑤机制不活,管理能力弱,不能适应国际竞争形势的发展需要⑥资源短缺、生态环境严峻、就业压力大五、中国制造科技的发展趋势与目标制造业越来越走向高新技术,逐渐成为高新技术的组成要素。

宋健院士在《制造业与现代化》的报告中指出:“没有精密制造业就不可能把固体力学与量子力学知识转变为生产力,就没有信息产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