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织物柔软度测试设备的制作方法

织物柔软度测试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新型涉及一种织物柔软度测试装置,测试装置包括用于对织物进行平整支撑的支撑机构、用于对支撑机构上的织物进行柔软度测试的测试机构,支撑机构具有位于两侧的第一支撑平面和第二支撑平面,第一支撑平面和第二支撑平面之间形成有间隔区域,织物搭载在第一支撑平面和第二支撑平面上且跨越间隔区域,测试机构能够对跨越在间隔区域的织物进行抵触监测并判断织物的柔软度;本技术新型的织物柔软度测试装置,结构紧凑,操作简便,制作简单,制作成本低,技术合理,实用性强,控制系统(采用电脑)控制的操作过程科学慎密,技术原理清晰。

权利要求书1.一种织物柔软度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装置包括用于对织物进行平整支撑的支撑机构、用于对支撑机构上的织物进行柔软度测试的测试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具有位于两侧的第一支撑平面和第二支撑平面,所述第一支撑平面和第二支撑平面之间形成有间隔区域,所述织物搭载在所述第一支撑平面和第二支撑平面上且跨越所述间隔区域,所述测试机构能够对跨越在所述间隔区域的织物进行抵触监测并判断所述织物的柔软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柔软度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机构包括沿上下方向活动设置的测试头、驱动所述测试头上下运动的驱动装置、与所述测试头和驱动装置信号的连接的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带动所述测试头运动,所述测试头与跨越所述间隔区域的织物进行抵触并监测,所述控制系统根据所述测试头的监测信息判断织物的柔软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织物柔软度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头包括本体和搭载在所述本体上的第一感应器,所述第一感应器与所述控制系统信号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织物柔软度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呈弧状,弧状所述本体形成有与织物接触的弧形面,所述第一感应器位于所述弧形面的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织物柔软度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头还包括搭载在所述本体上的第二感应器,所述第二感应器与所述控制系统信号连接,所述第二感应器具有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二感应器分别位于所述弧形面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柔软度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机构包括上部形成有所述第一支撑平面的第一支撑架、上部形成有所述第二支撑平面的第二支撑架、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底部之间的连接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织物柔软度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装置还包括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的相互远离的一侧上的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织物柔软度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装置还包括用于在织物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平面和第二支撑平面上时固定在所述织物两端的砝码。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织物柔软度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机构的长度值为340mm~380mm,宽度值为180mm~220mm,高度值为150mm~170mm。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织物柔软度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区域的宽度值150mm~170mm。

技术说明书一种织物柔软度测试装置技术领域本技术新型涉及一种织物柔软度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织物的柔软性是人们常用的评价服装、面料手感温柔、软滑的触觉,是一个最常见的评价织物品质的技术指标。

柔软性是人体在抚摸、抓捏压挤织物时的感觉,是织物在受力时所表现出来的织物厚度、弯曲性、延伸性、平整性、舒适性、滑爽性等力学和触感的综合反映。

织物的柔软性与织物的纤维材料、加工方式、组织结构、织造方法、整理风格等有一定的关系。

市场上一般用手感检测(HEM)方法,即经验法来判断织物的柔软性,它明显的主观任意性,不能数据化。

日本织物手感测试KES-F系统和澳大利亚的FAST系统,测试复杂且评价系统不完善;国内使用织物风格仪或者摆动式织物柔软度测试仪等方法,也具有方法单一,不能代表织物柔软性的综合特征。

技术内容本技术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织物柔软度测试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织物柔软度测试装置,测试装置包括用于对织物进行平整支撑的支撑机构、用于对支撑机构上的织物进行柔软度测试的测试机构,支撑机构具有位于两侧的第一支撑平面和第二支撑平面,第一支撑平面和第二支撑平面之间形成有间隔区域,织物搭载在第一支撑平面和第二支撑平面上且跨越间隔区域,测试机构能够对跨越在间隔区域的织物进行抵触监测并判断织物的柔软度。

优选地,测试机构包括沿上下方向活动设置的测试头、驱动测试头上下运动的驱动装置、与测试头和驱动装置信号的连接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控制驱动装置带动测试头运动,测试头与跨越间隔区域的织物进行抵触并监测,控制系统根据测试头的监测信息判断织物的柔软度。

优选地,测试头包括本体和搭载在本体上的第一感应器,第一感应器与控制系统信号连接。

优选地,本体呈弧状,弧状本体形成有与织物接触的弧形面,第一感应器位于弧形面的底部。

优选地,测试头还包括搭载在本体上的第二感应器,第二感应器与控制系统信号连接,第二感应器具有两个,且两个第二感应器分别位于弧形面的两侧。

优选地,支撑机构包括上部形成有第一支撑平面的第一支撑架、上部形成有第二支撑平面的第二支撑架、连接在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底部之间的连接体。

第一支撑平面和第二支撑平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优选地,测试装置还包括分别设于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的相互远离的一侧上的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

优选地,测试装置还包括用于在织物放置于第一支撑平面和第二支撑平面上时固定在织物两端的砝码。

优选地,支撑机构的长度值为340mm~380mm,宽度值为180mm~220mm,高度值为150mm ~170mm。

优选地,间隔区域的宽度值150mm~170mm。

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实施,本技术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综上所述,本技术新型的织物柔软度测试装置,结构紧凑,操作简便,制作简单,制作成本低,技术合理,安全度高,控制系统(采用电脑)控制的操作过程科学慎密,技术原理清晰。

在目前国内外没有完整合理的织物柔软度测试装置与方案的前提条件下,本技术新型的测试装置是一个良好的方案,实用性强,非常适于推广利用。

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新型的测试装置的支撑机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新型的测试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其中:1、第一支撑架;2、第二支撑架;10、第一支撑平面;20、第二支撑平面;1020、连接体;30、间隔区域;40、测试头;401、第一感应器;402、第二感应器;51、第一滚轮;52、第二滚轮;60、砝码;100、织物。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织物柔软度测试装置,测试装置包括用于对织物100进行平整支撑的支撑机构、用于对支撑机构上的织物100进行柔软度测试的测试机构,支撑机构具有位于两侧的第一支撑平面10和第二支撑平面20,第一支撑平面10和第二支撑平面20之间形成有间隔区域30,织物100搭载在第一支撑平面10和第二支撑平面20上且跨越间隔区域30,测试机构能够对跨越在间隔区域30的织物100进行抵触监测并判断织物100的柔软度。

具体地,测试机构包括沿上下方向活动设置的测试头40、驱动测试头40上下运动的驱动装置、与测试头40和驱动装置信号的连接的控制系统(采用电脑),控制系统控制驱动装置带动测试头40运动,测试头40与跨越间隔区域30的织物100进行抵触并监测,控制系统根据测试头40的监测信息判断织物100的柔软度。

测试头40包括本体和搭载在本体上的第一感应器401,第一感应器401与控制系统信号连接。

本例中,本体呈弧状,弧状本体形成有与织物100接触的弧形面,第一感应器401位于弧形面的底部。

第一感应器401在测试头40的最底部,其接触到织物100时,产生信号传到电脑,测试头40还包括搭载在本体上的第二感应器402,第二感应器402与控制系统信号连接,第二感应器402具有两个,且两个第二感应器402分别位于弧形面的两侧。

第二感应器402在测试头4045度位置处,其接触织物100时,产生信号传到电脑。

进一步地,支撑机构包括上部形成有第一支撑平面10的第一支撑架1、上部形成有第二支撑平面20的第二支撑架2、连接在第一支撑架1和第二支撑架2底部之间的连接体1020。

第一支撑平面10和第二支撑平面20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测试装置还包括分别设于第一支撑架1和第二支撑架2的相互远离的一侧上的第一滚轮51和第二滚轮52。

测试装置还包括用于在织物100放置于第一支撑平面10和第二支撑平面20上时固定在织物100两端的砝码60;根据待测试织物100的重量选择砝码60,以便能够适当拉直试样,并是织物 100在间隔区域30悬空时保持水平。

两端均设置有砝码60,每个砝码60的重量等于待测试织物100每平方米重量的二分之一。

此外,本例中支撑机构总尺寸为长360mm,宽200mm,高160mm,第一支撑架1和第二支撑架2在左右方向的宽度值为80mm;即第一支撑架1和第二支撑架2之间的间隔区域30 宽度为160mm,其长度即为支撑机构的总宽度200mm,其高度则为140mm。

结合图1和图2所示,采用本技术新型的织物柔软度测试装置进行织物柔软度测试的方法如下:1、将待测试织物100放置于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上;2、驱动装置控制测试头 40向下运动(测试头40底部的第一感应器401由平台的水平面高度10mm处开始下移,且测试头40向下运动的速度为每分钟10mm);3、织物呈平直状态下,所述第一感应器401将监测的其与织物接触距离、接触时间,受到的压力变化信息传送至控制系统中;4、织物呈弯曲状态下,所述第二感应器402将监测的其与织物接触距离、接触时间,受到的压力变化信息传送至控制系统中;5、控制系统根据步骤3、步骤4中监测到的信息以及织物在与第一感应器接触后到与第二感应器接触后之间的时间计算并判断织物的柔软度;即,织物100 依次与三个传感器分别逐步接触时,产生压力、位移和形态的逐步变化及变化速率,电脑分别记录测试头40的三个传感器与试样接触的时间、样品的压力、位移、形态的每秒钟的数据,电脑设定接触后的位移到60mm时,停止移动并上移复位。

该测试方法:步骤3中的接触距离是指在织物100平展状态的情况下,第一感应器401 在触碰到织物100的毛羽时至于织物100完全贴触时的距离,接触时间是指在织物100平展状态的情况下,第一感应器401在触碰到织物100的毛羽时至于织物100完全贴触时的时间,压力变化是指在织物100平展状态的情况下,第一感应器401在触碰到织物100的毛羽时至于织物100完全贴触时的压力由小变大的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