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来袭,你Hold住了吗?——试论现阶段网络语言流行的文化现象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日渐普及,网络语言的流行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网络语言的流行对经济、社会生活、教育等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在汉语言规范等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危害。
因此,对待网络语言流行这一文化现象,我们应当理性处理,趋利避害。
关键词:网络语言的流行积极作用危害趋利避害文化现象是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
文化现象是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是群众在共同需要、共同心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和不断给予陶冶的结果。
它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
[1]从文化发展至今,社会上涌现出各种文化现象,如:饮食文化、宫廷文化、草根文化等。
不同文化现象的出现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逐渐普及,在21世纪的如今,网络用语越来越多,并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尤其是在网民,青少年中掀起了轩然大波!同时,网络语言还大肆迈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与人交际、学习课堂上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由此可见,网络语言已成为文化的一部分,网络语言的广为使用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一、网络语言的含义及其具体表现网络语言顾名思义,指在当下信息化时代,网络上经常出现和使用的一种语言现象。
一般认为,网络流行语就是与网络有关的一切语言形式,它包括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病毒、防火墙、主页、浏览器、服务器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一些特殊用语,如网民、网虫、黑客、电子商务、博客等;三是在网络交际(聊天室或BBS)中的常用语言或表情视觉符号,如菜鸟、美眉、恐龙、踩踩等。
[2]从近些年看,一些更加形象生动,与人们生活更为贴切,更能表情达意的新鲜词汇涌现而出,如有木有、肿么了、坑爹、我勒个去……这些网络语言与普通词汇一样,有着自身的一些含义,当然也有一定的使用场合与语境,比如说:“有木有”一般配合“伤不起”,使用在咆哮体中。
坑爹指个人遇到令自己不如愿的事,有欺骗的意思,又包含了微微的“不给力”的意思成分。
类似的有“坑人”等,多由男性使用。
除了使用单个词外,人们尤其是网民还很有才地将这些网络语言串成句,来表达人们特定的情感,或悲愤,或搞怪,或滑稽,如:蜗居的蚁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路上小心欺实马,别玩躲猫猫,不要和有身份的人说话,以免被临时性强奸,不要围观钓鱼,伤了心你家没钱给你开胸,老爸已摆好杯具,还特意买了瓶你爱喝的寂寞,对于被就业家庭,你指望谁替你说话。
[3]可见这些网络用语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了广大粉丝的追捧。
二、网络语言现象流行的原因(一)网络事业的迅猛发展近些年来网络事业迅猛发展,电脑、手机等网络媒介铺天盖地。
截至201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
[4]网络事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大量网络语言得到广泛传播,而网络本身也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人们常常利用网络这一平台来传播网络词汇,使得网络语言在第一时间内广为传播。
因而,网络事业的迅猛发展大大促进了网络语言的流行。
(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强,受国外开放的文化氛围的影响,国内的文化环境日渐宽松。
在这种宽松的文化氛围熏陶下,人们的思想日渐开放,日益推崇更加符合时代节奏气息的文化,这无疑为网络语言的流行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
(三)网络语言本身具有一定的优势1.网络语言具有简洁生动,形象创新等特点据统计,大多数人认为网络语言比传统语言更有表现力。
比如说“给力”一词,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酷、棒等多种含义,可见它的词义之丰富。
同时细细想想,给力一词还能反映人们的心理状态,有一种突如其来的兴奋之感。
再者,给力一词还可以用在多种语境中,如:“这部动作片真精彩,实在太给力了!”、“好不好玩?给不给力?”。
仅仅给力一词,形象又生动地表达了使用者内心情感,并给对方有一目了然之感。
因而,藉此特点网络语言广受欢迎。
2、网络语言还有一定的语意内涵与语用价值就拿“羡慕嫉妒恨”来说,此词颇为精妙,形象地描叙出由羡慕而生嫉妒,由嫉妒生恨的动态心理发展过程,刻画出了一种情感发展轨迹,具有创造性与形象性,能引起大众的共鸣。
因而,网络语言的自身价值也是其得以存在流行的重要原因。
3、有些网络语言是诸多不文明词的谐音或转化,使用者既可以表达含义,又不显得低俗就比如说:我勒个去,它有“我了个去”(或“我去”),“我靠”,“我操”等含义,用于调侃式的笑骂中。
在网上评论以及与人聊天时,如果涉及那些不雅词汇时,系统一般都会自动屏蔽,因而,这些网络语言变成了人们宣泄情绪,表达不满的另一个途径。
同时,在表达不满情绪时,使用这些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粗俗之感,而且还带有一定的调侃成分,显得使用者诙谐幽默,可谓是一举多得。
4、这些网络语言还为一些愤青提供了一个宣泄不满情绪的有效途径在近些年间,社会上出现了诸多让人寒心的事件,比如:范跑跑事件、钓鱼事件、我爸是李刚事件等。
这些事件让大多数人感到社会的黑暗,势力,然而自己又势单力薄,在网上也不能正面发表一些怀有对社会的抨击言词。
于是,愤青们在遇到不公正现象时,往往会说“我爸不是李刚!”以此表达对社会那些官二代以权力来解决问题的强烈不满,然而又体现出一定的无奈情绪。
再如在上文提到的一段话“蜗居的蚁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路上小心欺实马,别玩躲猫猫,不要和有身份的人说话,以免被临时性强奸,不要围观钓鱼,伤了心你家没钱给你开胸,老爸已摆好杯具,还特意买了瓶你爱喝的寂寞,对于被就业家庭,你指望谁替你说话。
”人们用这些反语来讥讽当今的黑暗现象,显得十分形象,同时还将人们的不满情绪挥洒得淋漓尽致。
5、网络流行词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网络流行词拥有大量的追捧者,尤其有着90后这些忠实粉丝。
这些新鲜词汇一定程度上符合了90后标新立异,求异创新的个性心理。
同时,大量网民在网上不断使用这些词汇,使得它们得到大量的传播。
此外,这些网络大军还及时挖掘新型词汇,改造原有词汇,从而大大扩大了网络语言词汇。
三、网络语言流行的影响网络语言的流行也带来了诸多影响。
在得到大众的认可后,这些词汇大大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
在平时的日常表达,口语交际方面,也常常可以看见这些词汇的身影。
网络语言尤其对于青少年而言,影响更为深远。
据相关调查,诸多孩子沉迷网络,各种各样的网络流行语被他们大量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
有不少小学生就在日记中使用这些网络流行语。
如:“今天偶碰上‘迟到门’,真是杯具啊!囧囧囧……”由此可见,网络语言对青少年有着重要影响。
同时,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外,这些网络流行语也成功晋级到报刊,春晚等大型场合。
例如,2010年11月10日“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版荣获“2010十大文化事件”。
11月9日,《人民日报》刊发南京市委宣传部长叶皓题为《网络时代堵信息不现实》的文章。
其中谈到:“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网上舆情,将亲自上网、了解舆情作为每天上班的必备功课。
”[5]可见,网络语言不仅在百姓大众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也成功晋级到上层高度,得到官方的认可。
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2011春节特别综艺节目“给力新春乐”也用到了“给力’一词,其魅力影响不可小觑。
(一)网络语言流行的积极作用网络流行语在经济、教育、文化生活等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随着2010年“给力”一词的火爆,有些商家就巧妙地创出了“给力”品牌。
“GEILI给力”被注册成服饰、体育用品类、饮料类、酒类、食品类、保健品类、化妆品类的商标。
“给力”牌系列产品也随之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和热卖。
2011年3月,河南省邓州市一个电动自行车电瓶厂,把“给力”也注册成电瓶的商标。
2010年12月,沈阳奥吉娜化工有限公司,将给力注册为旗下一款产品的标识。
[6]可见,现在的“给力”在社会及商业上越来越给力了。
网络语言被用于商业,使得商品品牌能够与时俱进,更能够吸引消费者眼球,迅速增强影响力,打响知名度,从而推动了商业经济的增长,这体现出其巨大的商业价值。
在教育中,网络语言也体现出其作用。
在2010年,在一次中学物理课堂上,老师形象的解释牛顿运动定律:牛一:不给力不运动;牛二:一给力就运动;牛三:你给力我给力。
[7]此解释相当形象生动,学生们很容易就接受理解。
可见,将网络语言运用于课堂,不仅可以调动课堂气氛,还加强了老师与学生的联系,减少代沟程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效果。
在文化生活方面,网络语言活跃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人们生活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从而显得整个社会活力四射,生机盎然。
再者,网络语言的出现无疑也会扩大词汇,丰富汉语的发展。
斯大林曾经明确指出:“语言,主要是它的词汇,是处在差不多不断改变的状态中。
工业和农业的不断发展,商业和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技术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就要求语言用工作需要的新的词和新的语言来充实它的词汇,语言也就直接反映这种需要,用新的词充实自己的词汇,并改进自己的文法构造。
”网络语言实质上也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其产生发展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汉语词汇。
(二)网络语言流行的危害由于网络语言本身具有随意性的特点,不是规范的汉语言,也影响了人们对规范语言的认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文化的传播。
同时,网络语言也方便了青少年变相使用粗俗语言,从而导致不雅之风盛行。
据了解,在市区的中小学校,中小学生在日常交往中使用网络语言的现象十分普遍,如“杯具”、“裸考”、“秒杀”、“雷倒我了”等网络用语几乎成为一些学生的口头禅,用他们的话说,这些网络语言“酷毙了”、“帅呆了”。
不少语文老师也反映,在批改学生日常作业和试卷时,都曾遇到过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网络流行语。
由于青少年存在盲目跟风的特点,同时对于海量的网络语言缺乏一定的认知能力,从而导致网络语言呈现出越来越低俗化的趋势,如果长期使用下去,不但不利于他们形成健康规范的语言文字习惯,也会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进而可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
可见,对于网络语言我们应当理性看待。
四、如何看待网络流行这一文化现象那么,对于现阶段网络语言盛行的文化现象,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呢?我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变化发展的规律,网络语言也不例外。
如今网络语言的盛行,是当今经济社会日渐发达,文化生活环境日益宽松的反映。
目前现存的大量词汇都是经过历史时间的考核,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都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这些词汇不但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淡忘,反而越酿越香。
但是有些网络语言,尤其是那些低俗,不符合整个时代潮流,整个历史大的发展趋势的语言则会在经过一段风光之后,慢慢被人遗忘,最后不得不退出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