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保健体系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世界卫生组织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
• 4. 参与性 • 从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计划、组织、执行至管理,均应鼓励与促进社
区和个人充分参与,充分地运用国家、社会、地方和其他可以利用的 资源,并通过适当的教育途径,增进社区的参与能力。 • 5. 持续性 • 初级卫生保健所强调的是对于社区中的主要健康问题,提供促进性、 预防性、治疗性和康复性的服务,在预防性治疗和保健优于医疗的原 则下,以预防保健为主导,并尽可能早期发现、诊断和处理社区的健 康问题,以减少国家和社会的负担及经济损失。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中国的医疗卫生保健方针
• 二、新时期医疗卫生保健的总方针
• (一)以农村为重点 • (1)落实初级卫生保健计划。 • (2)积极稳妥地发展和完善合作医疗制度。 • (3)加强农村卫生组织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 • (4)巩固与提高基层卫生队伍等。 • (二)预防为主 • (1)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全面负责,加强机构的建
上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中国的医疗卫生保健方针
• 一、中国医疗卫生保健的总目标
• 中国医疗卫生保健的总目标是,经过不断深化改革,到2000年,初 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包括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卫生执法监督的 卫生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国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 高。到2010年,在全国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和人民健 康需求的,比较完整的卫生体系,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是在经济较发 达地区达到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欠发达地区达到 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
理环境,来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并促进精神卫生。 • (10)人人都得到基本的药物。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世界卫生组织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
• 二、初级卫生保健
• 1978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苏联阿拉木图召开 的国际初级卫生保健会议上发表了《阿拉木图宣言》,此宣言把发展 初级卫生保健作为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 保健”这一宏伟战略目标的关键措施。此外,还确定了人人参与卫生 保健,加强各国之间积极的技术合作,平等互利,成果共享的原则。 世界卫生组织不再以援助为主要手段去救济有困难的国家,而是以汲 取合作中的经验教训,使之成为有用的信息向全世界传播以帮助各成 员国。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制定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指导原则, 其重点是面向发展中国家以及全球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
会等。学术性社会团体的业务主管部门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行政主 管部门是卫生部。 • 3. 群众团体 • 由广大群众卫生工作者、群众卫生积极分子组成的团体,如中国医师 协会、中华护理学会、农村卫生协会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中国的医疗卫生保村医疗卫生网 • 我国人口80%在农村,加强农村卫生事业的建设一直是国家卫生工作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中国的医疗卫生保健方针
• (二)卫生事业组织 • 卫生事业组织是具体开展业务工作的专业机构。按工作性质可分为: • (1)医疗预防机构。包括各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疗养院、康复
医院)、卫生院、门诊部等。 • (2)卫生防疫机构。包括各级疾病控制中心和专业疾病防治机构。
如职业病防治院、结核病防治院等。 • (3)妇幼保健机构。包括各级妇幼保健院、所、站及儿童保健所。
计划生育部门独立成立的地、县、乡各级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站。 • (4)医学教育机构。如高等医学院校、中等医药学校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中国的医疗卫生保健方针
• (5)药品、生物制品、卫生材料的生产、供销及管理检测机构。如 血站、药厂、医疗器械厂等。
• (6)医学科学研究机构。我国的医学科学研究机构按管理隶属关系 分为独立性和附属性科研机构;按专业设置分为综合性和专业性;按 规模分为研究院、研究所和研究室。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中国的医疗卫生保健方针
• 2. 乡卫生院 • 乡卫生院是综合性的卫生事业单位,在三级医疗卫生网的第二级,负
责本地区的卫生行政管理,开展日常疾病的预防、医疗工作,计划生 育工作,对卫生所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其从事医疗工作人 员常为全科医生和护士。 • 3. 县、地区级医疗卫生单位 • 三级医疗卫生网的第三级结构,是全县预防、医疗、妇幼保健、计划 生育的技术指导及卫生人员的培训基地,设有县医院、县中医院、卫 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结核病防治所、药品检验所等。 • 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的建立,使广大农民必需的医疗、预防保 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有了可靠的保证。
• (4)所有政府对其人民的健康都担负起全部责任。 • (5)全体人民都有安全的饮水和环境卫生设备。 • (6)全体人民都得到足够的营养。 • (7)所有的儿童都接受主要传染病的免疫接种。 • (8)发展中国家传染病在公共卫生学上的严重程度,到2000年不超
过发达国家在1980 年的水平。 • (9)使用一切可能的方法,通过影响生活方式和控制自然与社会心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世界卫生组织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
• 4. 文化感受性 • 文化感受性指每个社会团体都可能存在相应的文化问题,如医药文化
、多变的青春期文化和贫穷文化等。在评估社区中个人和家庭需要时 ,对于文化感受性的评估,除了人种本身外,也要考虑到那些与团体 认同相关的因素。 • 5. 自我决策 • 在所有关于初级卫生保健的原则中,自我决策原则是最难贯彻的。实 际上,自我决策本身是充能的过程,因为它可以增强社区成员的自信 心。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世界卫生组织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
• 2. 可获得性 • 可获得性是指社区中的人们对卫生保健体系和健康信息的知情度。卫
生保健的可获得性常常受到阻碍,受阻的原因多是人们不知道进入卫 生保健体系的途径,甚至也有地理性或文化性的隔离等。 • 3. 充能 • “充能”是指一个社会过程,是当人们感受到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之 后,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动员必需的资源以加强自己的能力,解决 自己的问题,最终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充能包括增加个人 及社区的控制、政策的效率、改善社区的生存质量及社会的公平性。
设,保证必需的资金。 • (2)认真做好食品、环境、职业、学校等方面的卫生工作。 • (3)重视健康教育及依法保护重点人群(妇、幼老年和残疾人)等
。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中国的医疗卫生保健方针
• (三)中西医并重 • (1)加强领导,逐步增加投入,为中西医药的发展创造条件。 • (2)加强中西医的团结,相互学习,促进中西医结合。 • (3)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坚持“双百”方针。 • (4)积极发展中药产业,推进中药生产和质量的现代化、科学化管
理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中国的医疗卫生保健方针
• (四)依靠科技与教育 • (1)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攻关,使我国卫生领域的主要学科和关键
技术逐步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2)办好医学教育,培养一支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合理、德才兼备
的专业卫生队伍。 •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 • (4)动员全社会参与,包括在城乡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实现为人
第十章 医疗卫生保健体系
• 第一节 世界卫生组织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 • 第二节 中国的医疗卫生保健方针 • 第三节 中国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 • 第四节 医院 • 第五节 社区卫生服务
返回
第一节 世界卫生组织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
• 一、“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 世界卫生组织于1977年5月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30届世界卫生组织 大会上做出决定,世界各国政府及世界卫生组织在未来20年中的主要 目标应该是“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 (二)具体目标 • (1)每个国家所有的人,至少都能获得基本的卫生保健和一级转诊
设施。 • (2)所有的人在其可能的范围内积极参加自我保健与家庭保健工作
,并积极参加社区的卫生行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世界卫生组织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
• (3)全世界的居民团体都能与政府共同承担对其成员的卫生保健责 任。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世界卫生组织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
• (一)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和意义 • 1. 概念 • 初级卫生保健是人们所能得到的最基本的保健照顾,包括疾病预防、
健康维护、健康促进及康复服务。 • 2. 意义 • 初级卫生保健处于国家卫生保健体系服务于个人、家庭及社区的第一
线,它尽可能地将防治与保健带入人们的生活工作中,并形成了连续 性的健康照顾,因此初级卫生保健是贯穿整个卫生保健体系的指导思 想、基本策略及必不可少的具体措施。换言之,初级卫生保健既是达 到健康的手段,也是卫生保健的策略,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卫生体制是 否健全及全民健康素质优劣的重要指标。
• (三)群众卫生组织 • 群众卫生组织是由专业或非专业人员在政府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按不
同职能设置的机构。 • 1. 群众性卫生机构 • 由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代表组成的群众性卫生组织,如爱国卫生运
动委员会、地方病防治委员会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中国的医疗卫生保健方针
• 2. 社会团体组织 • 由卫生专业人员组成的学术性社会团体,如中华医学会、中华护理学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世界卫生组织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
• (三)初级卫生保健的原则 • 初级卫生保健的实施以公平、可获得性、充能、文化感受性和自我决
策性为基本原则。 • 1. 公平 • 公平是指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均等的机会达到健康的状态,全体国
民都可以使用,而不是某些人的特权。然而,卫生保健的公平性至今 仍很难真正达到。要达到卫生保健服务的公平性,所需的不仅仅是一 个理念上的承诺,更重要的是必须能觉察到社区中所存在的所有不公 平现象,并且能够对社区中的易感人群和个人,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