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耗热量第三章供热介质第四章热力网型式第五章供热调节第六章水力计算第七章管网布置与敷设第八章管道机械强度计算第九章中继泵站与热力站第十章保温与防腐涂层第十一章城市热力网的供配电第十二章热工检测与控制第六章水力计算第一节设计流量第二节水力计算第三节压力工况第四节水泵选择第一节设计流量第6.1.1条采暖热负荷热水热力网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G n =3.6 [Qn/c(t1-t2)](6.1.1)式中 Gn—采暖热负荷热力网设计流量,(T/h);Qn—采暖热负荷,KW;C—水的比热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t1—采暖室外计算温度下的热力网供水温度,°C;t2—采暖室外计算温度下的热力网采暖系统回水温度,°C。

第6.1.2条通风、空调热负荷热水热力网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Gtk =3.6Qtk/c(t1t-t2t) (6.1.2)式中Gtk—通风、空调热负荷热力网设计流量,(T/h);Qtk—通风、空调热负荷,KW;C—水的比热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t1t—冬季通风、空调相应室外计算温度下的热力网供水温度,°C;t2t—冬季通风、空调相应室外计算温度下的热力网采暖系统回水温度,°C。

第6.1.3条闭式热力网生活热水热负荷热力网设计流量,应根据用户加热器的连接方式按下列方法计算:一、与采暖系统并联连接1、平均流量G sp =3.6Qsp/c(t`1-t`2)(6.1.3-1)式中Gsp——生活热水热负荷热力网设计流量,(T/h);Qn——采暖期生活平均热负荷,KW;C——水的比热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t`1——闭式热力网采暖开始时的供水温度,°C;t`2——生活热水加热器上相应的回水温度,°C。

2、最大流量G s·max =3.6Qs·max/c(t`1-t`2) (6.1.3-2)式中 Gs·max——生活热水热负荷热力网最大流量,(T/h);Qs·max——采暖期生活热水最大热负荷,KW;C——水的比热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t`1——闭式热力网采暖开始时的供水温度,°C;t`2——生活热水加热器相应的回水温度,°C,可取30-40°C。

二、与采暖系统两级串联或两级混合连接1、平均流量G sp =3.6[Qsp/c(t`1-θ2)]·[(tr-tlr)/(tr-tl)] (6.1.3-3)式中G sp ——生活热水热负荷热力网平均流量,(T/h ); Q sp ——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KW ;C ——水的比热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 ——闭式热力网采暖开始时的供水温度,°C;θ2——采暖期开始时采暖期系统回水温度,对于间接连接采暖系统为采暖加热器热力网侧出口水温, °C;t r ——生活热水温度,应按设计水温取用,;t lr ——采暖期开始时,第一级生活热水加热器生活热水出口水温,°C,t lr =θ2-ΔΔ可取5-10 °C;t l ——冷水计算温度, °C。

2、最大流量G s·max =3.6[Q s·max /c(t`1-θ2)]·[( t r -t lr )/(t r -t l )] (6.1.3-4) 式中G s·max ——生活热水热负荷热力网最大流量,(T/h ); Q sp ——采暖期生活热水最大负荷,KW ;C ——水的比热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t`1 ——闭式热力网采暖开始时的供水温度,°C;θ2——采暖期开始时采暖系统回水温度,对于间接连接采暖系统为采暖加热器热力网侧出口水温, °C;t r ——生活热水温度,应按设计水温取用,°C;t lr ——采暖期开始时,第一级生活热水加热器生活热水出口水温,°C,t lr =θ2-Δ Δ可取5-10 °C;t l ——冷水计算温度, °C。

第6.1.4条 开式热力网生活热水热负荷网流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一、平均流量G sp =3.6Q sp /c(t *1-t l )(6.1.4-1)式中G sp ——生活热水热负荷平均流量,(T/h );Q sp ——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KW ;C ——水的比热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 *1 ——开式热力网采暖开始时的供水温度,°C; t l ——冷水计算温度, °C。

2、最大流量Gs·max =3.6Qs·max/c(t*1-tl)(6.1.4-2)式中Gs·max——生活热水热负荷最大流量,(T/h);Qsp——采暖期生活热水最大热负荷,KW;C——水的比热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t*1——开式热力网采暖开始时的供水温度,°C;tl——冷水计算温度,°C。

第6.1.5条闭式热力网,当采用中央质调节时,干线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Ggb=G n+G tk+G sp(6.1.5)式中Ggb——闭式热力网干线设计流量,(t/h);Gn——采暖热负荷热力网设计流量,(t/h);Gtk——通风、空调热负荷热力网设计流量,(t/h);Gsp——生活热水热负荷热力网平均流量,(t/h);第6.1.6条双管开式热力网当采用中央质调节时干线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Ggb=G n+G tk+G sp(6.1.6)式中G——闭式热力网干线设计流量,(t/h);gkG——采暖热负荷热力网设计流量,(t/h);nG——通风、空调热负荷热力网设计流量,(t/h);tk——生活热水热负荷热力网平均流量,(t/h);Gsp第6.1.7条热水热力网当采用中央质——量调节时,应采用各种热负荷的热力网流量曲线相叠加得出的最大流量值,作为设计流量。

第6.1.8条热水热力网支线设计流量的计算方法与干线设计流量计算方法相同,但生活热水热负荷的热力网流量应按以下规定取用。

一、当生活热水用户有储水箱时,取生活热水热负荷平均流量;二、当生活热水用户无储水箱时,取生活热水负荷最大流量。

第6.1.9条蒸汽热力网的设计流量,应按各用户的最大蒸流流量之和乘以同时系数确定。

当供热介质为饱和蒸汽时,设计流量包括补偿管道热损失产生的凝结水的蒸汽量。

第6.1.10条凝结水管道的设计流量应按蒸汽管道的设计流量乘以用户的凝结水回收率确定。

第二节水力计算第6.2.1条热力网管道内壁当量粗糙度应采用下列数值:一、蒸汽管道 0.0002m;二、热水管道 0.0005m;三、凝结水及生活热水管道0.001m;第6.2.2.条确定热水热力网主干线管径时,宜采用经济比摩阻。

经济比摩阻数值宜根据工程具体条件计算确定。

一般情况下,主干线设计比摩阻可取40-80pa/m。

第6.2.3条热水热力网支干线,支线应按允许压力降确定管径,但供热介质流速不应大于3.5m/s,同时比摩阻不应大于300pa/m,对于只连接一个用户热力站的支线,比摩阻可大于300pa/m.。

第6.2.2条确定热水热力网主干线管径时,宜采用经济比摩阻。

经济比摩阻数值宜根据工程具体条件计算确定。

一般情况下,主干线设计比摩阻可取40-80pa/m。

第6.2.3条热水热力网支干线,支线应按允许压力降确定管径,但供热介质流速不应大于3.5m/s,同时比摩阻不应大于300pa/m。

对于只连接一个用户热力站的支线,比摩阻可大于300pa /m。

第6.2.4条蒸汽热力介质的最大允许设计流速应按下列规定采用:一、过热蒸汽管道1、公称直径大于200mm的管道 80M/S第6.3.3条热水热力网循环水泵停止运行时,应保持必要的静态压力,静态压力应符合下列要求:一、不应使热力网任何一点的水汽化,并应有30-50kpa的富裕压力;二、与热力网直接连接的用户系统充满水;三、不应超过系统中任何一点允许压力。

第6.3.4条开式热力网非采暖期运行,回水压力不应低于直接配水用户热水供应系统静水压力再加上50kpa之和。

第6.3.5条热水热力网的定压方式,应满足用户系统所需的作用压头要求。

第6.3.6条热水热力网的定压方式,应根据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定压力点应设在便于管理并有利于管网压力稳定的位置。

通常设在热源处。

第6.3.7条城市热水热力网设计时,应在水力计算的基础上绘制各种主要运行方案的主干线水压图。

对于地形复杂的地区,还应绘制必要的支干线水压图。

第6.3.8条城市蒸汽热力网,宜按设计凝结水量绘制凝结水管网的水压图。

第四节水泵选择第6.4.1条当热水热力网采用中央质调节时,热力网循环水泵的选择应满足下列要求:一、循环水泵的总流量应不小于管网总设计流量,当热水锅炉出口至循环水泵的吸入口装有旁通管时,尚应计入流经通管的流量;二、循环水泵的扬程应不小于设计流量条件下热源、热力网,最不利用环路的压力损失之和。

三、循环水泵应具有工作点附近较平缓的流量——扬程特性曲线,并联运行水泵的型号宜相同;四、循环水泵的承压、耐温能力应与热力网设计参数相适应;五、应尽量减少循环水泵的台数,设置三台以下循环水泵时,应有备用泵,当四台或四台以上水泵并联运行时,可不设备用泵。

第6.4.2条当供热系统采用中央质——量调节时,若采用连续改变流量的调节,应选用调速水泵;若采用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调节,宜选用扬程和流量不等的泵组。

第6.4.3条多台水泵并联运行时,应绘制水泵和热力网水力特性曲线,进行水泵选择。

第6.4.4条中继泵站的位置及参数应根据热力网的水压图确定。

第6.4.5条热水热力网补水装置的选择应满足下列要求:一、闭式热力网补水装置的流量,应根据供热系统渗漏量与事故补水量确定,一般取允许渗漏量的4倍;二、开式热力网补水泵的流量,应根据生活热水量大设计流量和供热系统渗漏之和确定;三、补水装置的压力应小于补水点管道压力加30-50KPa,如果补水装置同时用于维持热力网静压力时,其压力尚应满足静态压力的要求;四、闭式热力网补水泵宜设二台,此时可不设备用泵;五、开式热力网补水泵宜设三台或三台以上,其中一台备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