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魅力我见先秦远古时期的歌谣,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它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它们是原始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集体的口头创作,已经具备了有节奏,有韵律的特征。
《诗经》大体上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其思想内容颇为丰富,而这丰富的性是通过出色的艺术性表现出来的。
它可分为祭祀诗,颂赞诗,怨刺诗,婚恋诗和征役诗歌。
《诗经》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灵活的句式和复沓章法以及和谐的韵律,以朴素自然的诗句借景言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被称为是《诗经》最脍炙人口的诗句。
屈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忠君爱国,立不迁、上下求索、好修为长的人生进取模式。
他的作品主要体现为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除了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熔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于一炉,还以“香草美人之喻”即用男女关系象征君臣关系,提出“发愤抒情”悲剧理论并形成中国山水文学发展的基础。
《惜诵》写出了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国危降至,忠诚之情,怀不能己,故作《离骚》。
气势恢弘的《离骚》自述平生着笔,历数内美,论修明智;全揭露群小丑态,以审其志;通过上下求索抒发自己“进”与“退”的激烈思想斗争和“进”与“退‘的矛盾斗争。
秦汉秦汉文学是以儒、道两家为基础,同时吸收法家,名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学派观点的一个综合体。
它宏阔豪迈,折射时代精神;发扬楚声,由散趋骈;抒情传统由低落转复苏。
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既反映了妇女婚姻爱情生活,又揭露了战争带给广大人民的深重灾难和上层社会的荒淫腐朽。
乐府民歌叙事性大为加强,开始使用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体制上也有开拓和创造。
《孔雀东南飞》剪裁精当,曲折完整、鲜明生动、精致淳美、控诉了封建礼教扼杀人情的罪恶,歌颂了生死不渝的真挚爱情并且肯定了个性美。
汉代五言诗以《古诗十九首》为例,善于比兴,寄托深远;抒情曲折,甚至深挚感人;语言浅近凝练,质朴自然。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大动荡、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的时代,是思想大解放,文化大发展的时代,也是中国文学走向独立与自觉,开始创新的时代。
诗歌的形式丰富了,题材开拓了,创作技巧成熟了,乐府民歌更繁荣了。
建安文学反映社会离乱和人民疾苦,或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一统天下的宏伟抱负,或流露出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如曹操的《短歌行》、曹植的《白马篇》。
从艺术上说,这时期意境宏大,笔调明朗,抒情浓烈,形成了一种慷慨悲凉、刚健沉雄的“建安风骨“。
代表有曹氏父子、建安七子、蔡琰和诸葛亮。
左思的《咏史》抒发自己政治抱负和功成身退的理想,《三都赋》一度引起洛阳纸贵。
陶渊明的诗歌平淡自然,亲切淳真,浑融完整,意境高远,语言自然而精工,风格多样。
他的主要成就在于田园诗和咏史诗。
田园诗描写了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躬耕自资的田园劳动和“桃花源”的社会理想。
《归园田居》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的感情,寄予了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
咏史诗继承左思开创的传统,咏史又怀古。
南北朝诗歌或反映生活和世俗情趣,或描绘山水田园,或叙写歌舞宴饮,或嗟叹仕途失意,或表达羁旅之苦,或吟咏男女私情,或描摹日常器物,很多作品单薄而贫弱。
《木兰词》通过叙述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妇女形象。
作者将写实和浪漫手法相结合,语言丰富多彩极富韵律美,为我们叙写了一个跌宕离奇的故事情,塑造了一位近乎完美的女英雄形象。
唐朝唐朝是文坛上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辉煌时期。
唐朝政治开明,思想开放,经济发达,社会稳定,艺术全面兴盛,极大促进文学发展。
初唐时,王、杨、卢、骆矫正了六朝以来的浮靡风气,突破宫廷诗的应制奉和和歌功颂德的狭小气局,自觉坚持轻“绮碎”重“骨气”,转向对江山塞漠和个人性灵的抒写。
陈子昂大力弘扬汉魏风骨,彻底革除齐梁余习。
他的诗歌大多面向社会,书写人生,慷慨多气,质朴无华如《等幽州台歌》。
盛唐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创设了悲壮高昂的基调和雄浑开阔的意境。
王维、孟浩然等将诗田园诗、山水诗发展到了极致。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景色与隐逸生活,个性鲜明,独标风韵,成为“盛唐之音”第一人。
王维的诗将诗情与画意高度统一,后世称其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李白是盛唐时代伟大的诗人。
他具有进步的理想,宏伟的抱负,将自由的人格,豪放不羁的浪漫气派和漠视权贵笑傲王侯的叛逆精神相结合,大力张扬个性,坚持独立原则。
李白的诗以雄奇飘逸为特征,又千汇万状玲琅纷呈。
杜甫称赞“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首先,诗歌的抒情主题豪放率真,感情极其充沛,个性异常鲜明。
当他赴京对前程满怀信心时,就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当遭受挫折深感怀才不遇时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其次,他的诗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大胆的夸张来塑造形象,宣泄情感。
《月下独酌》的想象尤其出人意表“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
”最后,诗人思想解放,性情豪迈,才情过人,极富艺术创造能力。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是他的创作标准。
杜甫的诗歌在反映现实、揭露黑暗、忧虑民生方面无不体现和渗透着爱国主义精神。
《春望》描写他在京都沦陷,国难当头,感到的无限悲痛。
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将高度的典型概括与精确的细节描写互相交错、有机结合,从而深刻反映社会现实。
“三吏”、“三别”反映人民为战争所作的牺牲。
杜甫诗歌集唐诗之大成,宏深博大的思想内容,海涵地负的艺术力量,使之与李白诗歌一样成为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光辉典范。
中唐“诗到元合体变新“,出现了再度繁荣。
白居易和元稹以及张籍、王建等人掀起影响巨大的新乐府运动,诗歌展现出浅俗用易的艺术风貌。
白居易的讽喻诗《卖炭翁》、《上阳白发人》反映人民苦难,揭露、抨击统治者荒淫享乐。
感伤诗《琵琶行》、《长恨歌》惊觉一时、传诵千古。
韩愈、孟郊一派则以横放杰出的诗笔,苦吟生新的创作,开辟出险;刘禹锡抒怀多寓人生哲理,意味隽永;柳宗元吟咏山水以抒忧愤。
总之,由于名家辈出、流派林立,诗歌创作呈现一派云蒸霞蔚异彩纷呈的壮丽景象。
晚唐诗歌呈现一片灿烂的夕阳余晖。
李商隐的诗歌深情绵邈,包蕴密致,创造了以朦胧为特征的诗歌美境界;杜牧的诗歌情思俊爽,彩词清丽,焕发出一种“不今不古”的风采。
温庭筠偏于浓丽浮艳的诗也为唐诗增添一笔新的色调。
词先发展于隋唐的民间,反映下曾民众的生活与情怀。
词到中唐气象可观,刘禹锡的《竹枝词》声情婉转,白居易《长相思》浅显平易,流畅自然;《忆江南》格调独具,脍炙人口。
温庭筠的词浓艳香软:《菩萨蛮》艳丽精工,流光溢彩;《梦江南》语言清新,色调淡雅。
李煜的创作善于以今与昔、梦与真的强烈对比反映生活;善于对于人生的情感体验进行准确、凝练的艺术概括;善于用简洁的白描、精妙的比喻以及平易自然的语言,创造真切可感的形象,构成清新高远的意境。
《虞美人》、《浣溪沙》境界阔大,感慨良深,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而且能广泛引起读者同情,产生心灵共鸣。
宋朝宋初诗坛是晚唐诗风的延续,主要有香山体、西昆体、晚唐体三大派,西昆体曾耸动天下,因伤与雕琢,终于衰歇。
宋朝形成了以儒、道、佛为基础的理学,掀起了以欧阳修为核心的诗文革新运动。
欧阳修、梅尧臣、苏轼等人,重视诗歌的政治和道德内容,题材风格趋于通俗化,追求质朴豪健的诗风,专以气格为主,开启散文化、议论化的风气。
王安石、苏轼、黄庭坚三大家相继主导诗坛,各领风骚。
黄庭坚诗风平易,感情真挚,学习者蔚然成风,形成江西诗派。
南宋“中兴四大家”形成宋诗又一繁荣局面,杨万里诗歌重视“法“开创诚斋体。
范成大则以田园诗著名。
陆游以恢复中原、抗敌救国为主题,风格豪建俊逸。
陆游的诗歌以实主义为基调,兼具浪漫主义色彩;雄浑悲壮中有夹杂着清新婉丽,语言平易自然,体格多变。
以文天祥、汪元量等一批的爱国诗人将宋诗的悲剧落下帷幕。
宋词多以冷静的理智去体察客观事物,唐诗显得博大,而宋词显得精深。
北宋晏殊、欧阳修沿袭南唐“花间”词,但摆脱了原来的浓艳哀婉,使词成为清丽精巧、含蓄典雅的娱宾之艺。
柳永喜欢用白描、铺叙手法和俚语俗言,将市民阶层的艺术趣味引入词作。
苏轼在中国词诗上有着特殊地位。
在题材内容上,苏轼进一步开拓题材,以抒情诗、咏物词和田园词成就最高。
他的抒情词除了风月柔情外,还直接抒发自己的为政、爱国怀古以致广泛的人伦之情,《念奴娇》表达出强烈的抗敌御侮的爱国热忱和豪迈精神。
咏物词艺术精湛,《水龙吟》将杨花、思妇融为一体使咏物与抒情紧密结合。
在词风上苏轼突破婉约派的一统天下,开拓了恢宏刚健、豪迈磅礴的豪放词风,创造出清远雄的意境,并形成雅俗分流的局面。
苏轼还开创了豁达脱俗、疏狂不羁、潇洒超脱、乐观开朗的旷达词风。
苏词语言清新朴素、简洁畅达、清雄韶秀,不受词律限制。
南宋时期词风骤变。
李清照的词变闺中闲吟为家破国亡的悲泣,风格淡雅,蕴藉深厚。
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些诗句可以看出李清照善于通过直率大胆和温婉含蓄的抒情,塑造了神骏自傲的女主人公形象,语言自然清新,词品庄重典雅。
李清照的词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语浅意浓而跌宕多姿;意境优美而思想深刻;形象鲜明而感情真挚,把传统的婉约词发展到了后人“难乎为继”的高峰。
岳飞等爱国将领呼吁抗敌救国,声情激烈。
辛弃疾风格慷慨凄怆,沉郁悲凉,集豪放与婉约之大成,将宋词推向高峰。
辛词表现了对国家惨遭分裂的伤痛,抒发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抨击了南宋主和集团苟且的罪行抒发壮志难审,报国无路的悲愤。
《破阵子》将作者的爱国情怀自然外露。
辛弃疾的另一首诗《西江月》表现了农村的温馨的生活和淳朴思想。
辛弃疾善于创造宏大的意境和雄壮的声势,表现出慷慨豪迈的风格;善于运用奇特的想象、夸张和比兴寄托手法,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善于博采众家之长,表现出风格的多样化。
姜夔、吴文英等人通音律,善自度曲,造词精工,为宋词传统派写下最后一页。
元朝元诗多民生凋敝之叹和怀念故国之思。
;元词带有明显的宋金遗风,又与散曲互相影响;元代的一些民歌民谣体现强烈的战斗精神。
明清明代的文坛是寂寞的。
清朝的诗词兼学唐宋诗词的长处,不断追求创新,兼收幷蓄。
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等人的格调苍凉、情韵悲怆。
袁枚为诗倡导“灵性说”。
纳兰性德的《蝶恋花》写离别相思之情和对亡妻的思念。
其词婉丽清新,凄清淡雅,淳任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