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人自己整理,适合考前一天浏览。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一)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学难点: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1知识与能力(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2)概述肺泡与血液的交换过程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测量、比较肺活量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1教学重点(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2)概述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2教学难点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板书设计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1.测量胸围差2.外界气体是怎样进出肺的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的变化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胸腔扩大,腔内气压降低,膈肌收缩,顶部下降呼气时:肋间外肌舒张,胸腔缩小,腔内气压升高,膈肌舒张,顶部上升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4.气体交换的原理:通过气体扩散作用来完成。
5.呼吸的全过程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知识目标: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能力目标: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作出推想的过程中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体验肾脏结构的精巧,感悟生命的宝贵和人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肾单位——尿液形成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和排出的过程[难点分析]尿液形成过程中物质的变化,血液,原尿,尿液(无葡萄糖蛋白质和血细胞)。
成分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入:血浆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代谢废物。
引出代谢废物的排出,从而引出尿液的排出。
尿液血液化验单比较。
总结:1.肾小囊中有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小分子蛋白质等。
肾小球的血液中有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蛋白质和血细胞等。
2.肾小囊中的液体只能来自肾小球中的血浆。
3.由此推测肾小球和紧贴肾小球的肾小囊壁起过滤作用。
4。
原尿在下行的过程中会经过肾小管,因为它的周围定分布着毛细血管,所以在这儿可能发生物质的重新吸收。
细菌知识目标:1、让学生掌握细菌的主要特征;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3、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现需要以技术的进步和精细的实验做基础;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思考,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点出日本侵略者惨无人寰的行径激起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2、通过对细菌繁殖速度的认识,减少细菌的感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是:1、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新课导入:采用抗战期间日本人以细菌作为生化武器导入新课:日本人用抓来的中国人来做细菌板书设计:第二节细菌一、细菌的发现1、列文•虎克:发现细菌2、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二、细菌和形态和结构1、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2、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 3、营养方式:异养(寄生、腐生、共生)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芽孢:细菌的休眠体开花和结果知识与技能: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说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花习惯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难点: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单细胞生物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观察到的草履虫的形态结构,说明草履虫整个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
(2)识别草履虫的细部特征,依据观察到的影像,把握草履虫的结构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认同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资料分析,提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以草履虫为例认同生物(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并初步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相适应。
(2)通过学习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激发热爱生物学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难点:树立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植株的生长知识与技能目标:1.描述根的生长。
2.锻炼观察、测量、解读实验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关注一种植物的根的生长的过程,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初步学会记录数据、解读数据的方法;2.学习收集信息、筛选信息、交流及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实验的艰辛与快乐,树立持之以恒的科学意志,领悟科学方法;2.学会倾听与感受,提高人文素养;3.通过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记录实验数据的方法。
难点:在探究实验中,耐心、细致、求实地完成测量和解读实验数据的工作。
三、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本自己设计方案观察根尖伸长最快的部位,做好观察记录以备交流。
2.教学课件:根尖生长过程的各部分细胞动态变化的多媒体课件、根尖的结构图。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贺知章《咏柳》诗歌,引出课题:展示古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说明这个咏春风绿柳的诗句中蕴含着生物学知识,引出万千枝条及绿叶都是芽发育成的,从而导出本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实验探究。
五、板书设计植株的生长一、幼根的生长1.分生区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目2.伸长区的细胞增长,增加细胞体积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重点:血液的成分及功能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里循环流动,带动着物质的运输,保障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掌握这部分内容是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图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血红蛋白的特性借助显微镜来观察人血的涂片,可以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血液,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A、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B、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C、了解有关人造血液、造血干细胞的知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显微镜观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激励学生将来从事医学研究,解决医学难题,造福人类。
血液循环知识目标:一是两条循环途径及其相互关系;二是血液在循环中的变化即循环的意义;三是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是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讨论,学习运用原有知识自主地获取新知识。
情感目标一是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民主生活的体验;二是通过血液循环的发现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板书设计生态环境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3、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使用价值三、我国生物多样的概况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我国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威胁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免疫与计划免疫知识目标:(1)说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2)说出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抗原、抗体的概念;(3)描述免疫的功能;(4)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2)溶入对学生进行科学史观的教育,使其感受到人们对某一个问题的认识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认知水平上,这需要对科学不懈的努力与追求,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不断追求与探索的能力。
情感目标结合学生打预防针的亲身经历,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党和国家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为提高人口素质进行计划免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我国在医药卫生事业上的巨大成就,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内容由三道防线、免疫的功能、计划免疫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第三道防线的内容是整个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一是因为学生对免疫的基础知识比较生疏;二是因为这节内容基本概念多,有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
对此,教师应结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利用教材中的实例:天花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的变化及结果来说明抗原、抗体及特异性免疫等这几个基本概念来突破这节课的难点。
免疫的功能:1、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
(防御保护)2、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
(自我稳定)3、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免疫监视)观察植物细胞【知识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能力目标】了解出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情感目标】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2、难点: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正确说明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②能力目标:能独立、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在认识、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③情感目标: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养成爱护显微镜的习惯,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①教学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②教学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
一、显微镜的结构1.镜座:是显微镜的底座,用以支持整个镜体。
2.镜柱:是镜座上面直立的部分,用以连接镜座和镜臂。
3.镜臂:取放显微镜时手握部位。
4.镜筒:连在镜臂的前上方,镜筒上端装有目镜,下端装有物镜转换器。
5.载物台:在镜筒下方,形状有方、圆两种,用以放置玻片标本,中央有一通光孔,两侧有压片夹,用以固定玻片标本。
6.遮光器:上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可调节光线强弱7.调节器:是装在镜柱上的大小两种螺旋,调节时使镜台作上下方向的移动。
①粗准焦螺旋:可使镜台作快速和较大幅度的升降,能迅速调节物镜和标本之间的距离使物象呈现于视野中,通常在使用低倍镜时,先用粗调节器迅速找到物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