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页岩气井工厂开发关键技术

页岩气井工厂开发关键技术

第3 6卷 第 5期
V o l 3 6 N o 5
钻 采 工 艺
D R I L L I N G&P R O D U C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
·1 ·
钻井工艺
页岩气“ 井工厂” 开发关键技术
王敏生, 光新军
( 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D R I L L I N G&P R O D U C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
· ·3
对多个井进行压裂, 大大降低压裂施工成本。 5 . 井眼轨迹控制技术 5 . 1井眼轨迹设计 为了减少井间防碰的可能, “ 井工厂” 多井平台 在实钻过程中需要实时调整, 具体步骤包括 : ① 取得真正井位坐标以及修正的地质目标后, 确定槽
王敏生等.页岩气“ 井工厂” 开发关键技术. 钻采工艺, 2 0 1 3 , 3 6( 5 ) : 1- 4 摘 要:为了提高页岩气的开发效率, 降低开发成本, 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一个井场钻多口井进行批量化作业 的“ 井工厂” 开发模式在北美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此, 在国内外文献调研的基础上, 分析了“ 井工厂” 开发的特点及 现状; 介绍了主要的关键技术, 包括井场部署、 井组优化设计、 可移动钻机、 批量化作业、 井眼轨迹控制、 同步压裂、 微地震监测、 钻井液循环利用和压裂液回收利用。这些关键技术的应用对我国页岩气高效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 义。 关键词:井工厂;多井组;批量作业;页岩气
7 , 8 ] 机至下一口井开钻 [ , 这种工序可以减少作业成
一种有效的作业模式。
二、 “ 井工厂” 开发的关键技术
1 . 井场部署 区块“ 工厂化” 模式布井的原则是用尽可能少 的井场布合理数量的井, 以优化征地费用及钻井费 用。单个井场占地面积由井组数决定, 一个井场中 设计的井组数越多, 井场面积越大, 需要综合考虑钻 井和压裂施工车辆及配套设施的布局。地面工程的 设计需要考虑工程和环境的影响, 为“ 井工厂” 开发 提供保障, 同时使占地面积最小化。需要考虑的因 素有以下几点: ① 满足区块开发方案和页岩气集输 建设要求;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 地理地形条件, 尽 ② 量减少钻前工程的难度; ③ 考虑钻井能力和井眼轨 迹控制能力; ④最大程度触及地下页岩气藏目标; ⑤ 考虑当地地形地貌, 生态环境, 以及水文地质条件, 满足有关安全环保的规定。 2 . 井组优化设计 目前, 国外页岩气“ 井工厂” 钻井在单井场最多 布3 6口井, 采用单排或多排排列, 布局需要充分考 虑作业规模、 地质条件( 井生产能力) 、 地面条件限 制等因素。单排丛式井井间距一般为 1 0~ 2 0m , 多
井和生产, 所有井筒采用批量化的作业模式。图 1
1 ] 为H o r nR i v e r 盆地丛式“ 井工厂” 三维结构 [ 。
页岩气“ 井工厂” 开发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开发 的经济性, 同时通过在一个井场钻多口井减少钻完 井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优点:① 利用最小的 丛式井井场使开发井网覆盖储层区域最大化, 减少 了井场的占地面积; 减 ②多口井集中钻完井和生产, 少了人力成本、 钻完井施工车辆及钻机搬家时间, 同 时地面工程及生产管理也得到简化, 大大降低了作 业成本; 固井, 二开、 再依次固完 ③多口井依次一开、 井, 钻井、 固井、 测井工序间无停待, 实现设备利用最 大化, 提高了作业效率; ④多口井在相同开次钻井液 体系相同, 钻井液重复利用, 大幅降低钻井液用量,
6 ] 低作业成本 : ①高移动性能。采用底座整体移动技术, 通过优化钻机移动模块来实现钻机的自由移动, 减 少了钻机的拆卸、 搬迁、 安装等时间; ② 自动化。采 用电、 液、 气一体化智能控制技术、 嵌入自动钻井的 力学计算程序的数字计算机钻井界面、 精确的定位 控制和远程控制等; ③ 减少作业人员。钻井操作只 需要配备 4名人员, 钻台几乎所有的操作都由司钻 完成, 另外配备地面及其它辅助人员 3名即可进行 钻井生产作业; ④ 占地面积小。对环境保护具有积 极作用; 0 0m 井 ⑤适应性。所有的设备配备钻 30 深的能力。 4 .批量化作业 为了节省时间, 降低钻井成本, 实现快速钻进, “ 井工厂” 采用可移动式钻机实现快速批量钻井, 其 特点是体 形 小, 重 量 轻, 价 格 低 廉, 钻 速 快。对 于 5 0 0m 的表层, 每口井只需 3 6h 。这样就可以迅速 完成表层钻井, 钻完第 1口井迅速转到下一口井, 在 钻表层时不需要改变泥浆体系和钻杆。这样顺次一 开钻完所有的井后再移钻机回到第一口井开始二开 的钻进, 重复以上操作直到二开钻完所有的井, 再次 移钻井平台回到第一口井开始三开, 依次类推钻完 所有的井。对于一开井深不长的情况, 可以先一开 钻固完表层后继续二开钻井及下套管固井后再移钻
本达 1 0 %以上。压裂施工的作业也可以实现批量 化施工, 即压裂“ 井工厂” , 即在一个中央区对相隔 数百米至数千米的井进行压裂, 所有的压裂设备都 布置在中央区, 不需要移动设备、 人员和材料就可以
第3 6卷 第 5期
V o l 3 6 N o 5
钻 采 工 艺
一、 “ 井工厂” 开发特点及现状
自从美国 1 8 2 1年完钻世界上第一口页岩气井 以来, 页 岩 气 钻 井 先 后 经 历 了 直 井、 水 平 井、 丛式 “ 井工厂” 的发展历程。加拿大能源公司( E n C a n a ) 最先提出“ 井工厂” 开发的理念, 是使用水平井钻井 方式, 在一个井场完成多口井的钻井、 射孔、 压裂、 完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6- 7 6 8 X . 2 0 1 3 . 0 5 . 0 1
由于页岩气勘探开发投入成本高, 产能低, 使得 石油公司面临着诸多挑战。利用有效的钻完井技 术, 减少非作业时间, 缩短建井周期, 降低作业成本 显得非常重要。页岩气“ 井工厂” 开发已经证明是 经济可行的方案, 其核心是在一个井场钻多口水平 井, 实现可重复、 批量化作业的工厂化生产模式, 关 键技术包括井场部署、 批量化作业、 特种作业钻机、 井眼轨迹控制技术、 同步压裂技术、 裂缝监测技术、 钻井液循环利用和压裂液回收利用等。近年来页岩 气“ 井工厂” 开发模式在北美广泛应用, 带来了巨大 收益, 而我国页岩气开发还处于试验阶段, 对“ 井工 厂” 开发概念和模式认识不清。为此, 笔者对页岩 气“ 井工厂” 开发的特点和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对主 要的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 所取得的认识对我国页 岩气的高效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收稿日期:2 0 1 2- 1 2- 2 7 ;修回日期:2 0 1 3- 0 8- 2 2
基金项目:中国石化科技开发部项目“ 石油钻井创新技术调研与发展建议” ( P 1 2 0 4 2 ) 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敏生,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 9 9 5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钻井工程专业, 2 0 0 9年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气井工程博士学 位, 主要从事钻井工艺研究及石油工程规划方面的工作。电话: 0 1 0- 8 4 9 8 8 0 8 7 , 1 5 1 0 1 1 7 3 4 7 9 , E- m a i l : w a n g m s . s r i p e @s i n o p e c . c o m 。联系人: 光 1 0 0 1 0 1 )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 8号北辰时代大厦 9 1 9 , 电话: 0 1 0- 8 4 9 8 8 6 9 5 , E- m a i l : g u a n g x i n j u n @1 2 6 . c o m 新军, 地址: (
·2 ·
钻 采 工 艺
D R I L L I N G&P R O D U C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
2 0 1 3年 9月
S e p . 2 0 1 3
减少钻井费用; 改变井组间 ⑤多口井进行同步压裂, 储层应力场的分布, 有利于形成网状裂缝, 提高页岩 气的产能和最终采收率; ⑥压裂液返排后回收利用, 节约成本又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 井工厂” 开发也 存在着缺点, 主要包括: 增加了井眼轨迹控制难度, 对设备和技术要求较高; 总体井组钻井周期较长, 一 般要在整个井组完钻后才可进行后续的作业; 加大 了现场工程监督难度。 近年来, “ 井工厂” 作业方式在北美页岩气的开 发得到了广泛应用, 针对不同的页岩气区块的实际 情况, 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M a r c e l l u s 页岩气区位于 山区, 地表特征限制了井场的位置, 同时存在水供应 和压裂水处理等难题, 之前主要采用垂直井开发, 经 济效益较差。自 2 0 0 7年开始作业者开始采用“ 井工 厂” 开发模式, 大大提高了勘探开发的经济性, 同时 减少了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截止 2 0 1 1年, 超过 7 8 % 的井利用“ 井工厂” 模式开发。 B a r n e t t 页岩气区紧 靠市区, 作业者采用“ 井工厂” 开发可以减少占地面 积。2 0 1 1年, D e v o n 能源公司在该区块一个井场钻 了3 6口井, 大大减少占地面积。在 H o r nR i v e r 页岩 气区, 作业者为了提高页岩气开发经济性, 通过采用 “ 井 工 厂 ”开 发 模 式, 减少了 2 1 %的总作业成
口分配方案; ②利用地质设计的井位与靶点坐标进 行初步井眼轨道设计; ③ 将不同深度处的测量不确 定椭圆叠加到井眼轨迹上, 观测是否发生井碰; ④表 层井眼钻成并测量后, 根据实际井眼轨迹, 重新设计 井眼轨道并进行防碰评估。表层特别强调垂直钻 进, 并且每口井表层都要测斜。为了防止浅层井碰, 二开造斜率较小, 采用陀螺仪随钻测量工具定向, 保 证后期作业安全。三开利用油基钻井液体系、 P D C 钻头和高造斜率旋转导向工具钻进至最大深度。 5 . 2高造斜率旋转导向系统 “ 井工厂” 开发的水平井井眼轨道采用三维井 眼, 可以减少防碰风险和提高井筒与目标储层的接 触面积, 但是增加了钻井的难度, 图 2为“ 井工厂” 井位布置及典型轨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