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教学反思

精品语文资料
一、七、教学反思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进行一次艰苦的蜕变,这个蜕变不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处上质的飞跃。

古人说:“画虎画皮难画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

那么如何神到呢?这堂课上,学生小组讨论热烈,同学们的参入意识强,发言踊跃,回答老师不仅给予了肯定,整节课围绕它进行,而且在本课结束的时候,联系生活,谈生活。

学生们更是夸夸其谈,把自己所感受的亲情,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通过这篇课文的讲授,使我感受到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

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

要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注意从三个维度角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

《散步》一文作者莫怀戚,文章通过生活中,最平常的散步,来表现家庭的和睦、美满。

以及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即以孝为先。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

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

那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点就是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

无可否认,教学参考资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节省了我们查阅资料的时间,帮助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的补充。

但我们应当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参考就不能是标准,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实际教学的指挥棒,更不能将之奉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论的文字的摆弄,而疏于对文章本身的独立思维。

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

教师也应培养人文精神。

新课标重点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

深透一点看,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少有人文意识.人文修养教养.人
文理念,不能做到知识文化修养上的与时俱进,怎么来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因而新世纪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当更广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单学科的,而应是多学科的网络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多样性文化的融会贯通,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使自己在新的时空观中获得更清晰的时空感和条理感,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

老师内心知识与内心精神的不断丰盈,就会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会“润物细无声”地用丰富的人文内涵感染学生的精神领域,自然增长他们的人文素养。

11春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诗意盎然、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授,机械地、繁琐地逐一分析五幅图画,学生在下面认真地作笔记,尽管学生把笔记写得密密麻麻,我想,这也无疑是对新教材的一种背叛,是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结果肯定收效甚微。

这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整个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共90分钟,真正老师讲授的只有20分钟,学生“动”起来占70分钟(45分钟朗读,5分钟讨论,20分钟发言。

)这才是真正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1)班通过自主实践,合作讨论,探究疑难,可以说人人都在这节课中“动”了起来。

这样,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理念,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有个别同学趁讨论之机说闲话等,今后,我要更大胆地尝试教学改革新路,逐渐完善美中不足之处。

12、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为了上这篇课文,我曾经反复思考:怎么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老舍先生对济南的深厚感情,真正体会老舍先生的文章之美。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互动交流,合作探究。

整节课按照济宁市初中语文倡导的活动式六步教学法“导入新课—明确任务—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拓展延伸——梳理总结”的思路,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

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

特别是在研读赏析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个性得到了发挥。

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地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

但是在解决本文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味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味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

对此我有了以下思考:
1、重朗读。

朗读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进入文本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读中学习,在读中感受语文的本色美。

2、重方法。

在引导学生品味的时候,应做好示范型教学,并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虽然存在的许多的不足,但我会继续努力,多钻研多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16、教学反思:
本课赏析语言和感悟哲理是重难点,初一新生社会积累较少,所以在教材上补充情感背
景导入文章更容易让学生深入文字底层去思索。

教师范读的环节要引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诵读,为后面的自由读做好示范。

品读环节要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读、讨论、发言,这样印象会更加深刻。

教师设计好启发性问题很重要。

17、教学探讨与反思
1.默读的训练是一个过程,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原来的读书习惯如读出声、用手指着、速度不快等,这需要给以指导,逐步改正。

2.复述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归纳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等的重要方法,学生在开始复述时只要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就可以,在其他方面暂不要做过高要求。

3.多角度地对同一篇文章进行思考能提高阅读的质量,有利于拓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思考角度是多角度的阅读首要问题,可以就某一人物、某一情节或其他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29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上的时候学生有点拘束,所以开始上课时气氛有点沉闷。

我及时引导调整,使学生很快投入课堂。

童话这种体裁比较适合初一学生口味,学生学起来兴趣浓厚,因而整堂课学生发言比较积极,真正达到了让学生在乐中学的目的。

我让学生自主学习以理清情节并能复述故事,合作探究以赏析人物理解寓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学生非常感兴趣。

就是在理解寓意时,我总感觉学生有些疑惑。

我自己认为这是由于初一学生社会阅历不深,对故事背景了解甚少的缘故。

我还觉得如果有时间让学生表演一段皇帝展新装的情节会更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