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环境教育发展评述摘要: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的逐渐加快,人类的活动极大地影响了它赖以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也日益加重。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本文通过介绍国外几个国家环境教育的特点,引出对我国环境教育的思考,探讨解决目前我国环境教育问题的对策,使之朝深远发展。
关键词:环境教育现状借鉴工业革命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
但同时人们对发展的深刻内涵却缺乏正确的认识,对自然资源不加控制的开发利用,大大加深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程度,在环境、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之间出现了一系列尖锐的矛盾,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于是环境教育的重要作用便凸现出来。
一、国外环境教育的历程1.北美的环境教育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环境教育的国家,并于1970年率先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环境教育法》,开始在全国推行环境教育。
从此,美国就把环境教育作为预防控制环境污染的一项重要举措推广和实施。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的环境教育已经形成一个基本成熟和完善的教育体系。
在美国的环境教育中,社会各个阶层都发挥了各自不同的作用。
首先,政府作为环境教育的倡导者和推行者,积极制定和修改关于环境教育的法律法规,使之更加成熟和完善。
同时,政府从不干涉环境教育的发展,只是对其发展进行监督和服务。
美国的经济很发达,因此政府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境教育,不仅直接用于教育投资,还设置一些关于环境教育方面的奖项,用来表彰在环境教育事业中有突出贡献的人。
其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开始向着“绿色消费”的方向发展,企业的生产要适应消费的变化,所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也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在另一侧面支持了环境教育的实施和发展。
最后,美国的环境教育是一个全民参与的教育体系。
环境保护本来就不是少数人或者少数几个组织就能做成的事情,它需要每一个人都投入进来。
美国环境教育在学生处于不同阶段时,所使用的教学方式和侧重的方面也都不尽相同。
美国中小学阶段通常采纳多学科课程(渗透课程模式)和跨学科课程两种方式进行环境教育。
这两种模式的结合使用,既可以使学生轻松地在掌握其他知识的同时学到环境保护的知识,又可以着重了解环境保护方面的要点。
美国高等教育中的环境教育部分不像中小学那样主要以学生亲自置身大自然、感受大自然来深刻理解环境教育,这时的环境教育更像是一门必修课,并且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
2.欧洲的环境教育作为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很早就认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英国也成为世界上环境教育开展较早的国家之一。
由于英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资金长期大量地投入,环境教育得到迅速发展。
早在1988年,英国议会就通过了《1988年教育改革法》,宣布实施国家课程,以法律的形式将环境教育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必修课纳入了正规的国家课程体系,使环境教育在国家课程中占有一席之地。
随后1990年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出版了《环境教育》课程指南。
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及《21世纪议程》的制定,则进一步将英国环境教育在内容充实方面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英国环境教育发展至今也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
英国的环境教育遵循卢卡斯模式[1],分别从它的三个主题(环境教育是关于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出发,提出和实施具体措施。
关于环境的教育,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环境的相关知识。
这一过程英国学校也采用单独学科教育和渗透学科教育相结合的方法;为了环境的教育,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人们科学的环境意识,从而约束和规范人类自身的行为,促进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这一点正是突出了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使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在环境中的教育,这一点就是突出实践,英国在环境教育中也做得很好——1990年的《环境教育》(课程指南,第七册)就强调:“环境教育的重心应放在学生自己的调查上,包括直接体验”,[2]很重视教室外的环境教育,让学生走进实践的课堂中,参加实践活动,比如关于环保的学生社团,参观植物园,通过自己动手得到的和亲身看到的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德国也是一个经济强国,同欧洲的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德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很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政府也深知环境教育在环保中的主要作用,因此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投入力度、普及实践都很大。
环境教育除了在课堂上被说教和强调之外,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中也能体现出人们的环保意识。
就垃圾分类这一点,不论首都柏林的市中心还是到一个教室的小环境中,都有不同的几个垃圾箱,用来装不同种类的垃圾。
“fifty——fifty项目”[4]也是这一思想的体现,这个项目是由汉堡市教育部门提出并得以很好的实施,后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起来。
这项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约身边的资源,比如水、电等,为了促进项目的实施,教育行政部门将学校全体人员因减少浪费而为教育行政部门节省的费用的一半奖励给学校,学校可以自由支配所得经费。
3.日本的环境教育当今日本的经济高度发达,人民生活水平很高,环境教育也得到很好的普及与发展。
像一些发达国家一样,日本的环境教育也是开始于著名的“八大公害”,而且其中的四件(四日市哮喘事件、米糠油事件、水俣病事件、疼痛病事件)都发生在日本,这使得日本开始高度重视起对环境的保护。
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开始了最初的环境教育。
到了70年代,环境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日本创立了全国中小学环境对策研究会,并且以大学为中心,成立了环境教育研究会。
教育界也开始设立研究所,对环境教育进行研究。
80年代以后,日本继续大力发展环境教育,成立日本环境教育学会,制定环境基本法等。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日本的环境教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其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日本是宗教大国,在人们的思想中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是共生的,这种思想也正是环境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因此,环境教育在日本能很好地被人们接受,并主动投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之中。
学校的环境教育在中小学阶段主要也是采用渗透式教学,而大学的环境教育就是每个大学根据自身的优势来进行,政府没有统一的规划。
二、我国环境教育的发展1.发展历程我国环境教育的开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1973年8月,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制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决定(试行)》,其中指出:“有关大专院校要设置环境保护的专业和课程,培养技术人才”,这一决定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环境教育正式开始。
1980年,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与有关部门又共同制定了《环境教育发展规划(草案)》,将环境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计划之中。
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会议宣布将环境保护列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强调环境教育是发展环境保护事业的一项基础工程,是贯彻落实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战略措施,从此我国的环境教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1994年3月25日,为了响应世界环发大会的精神,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其中指出“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现思想的灌输,在小学《自然》课程,中学《地理》等课程中纳入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内容;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发展与环境》课程,设立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生专业,如生态学、环境学等,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体系中。
”这样,就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了环境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1996年,国家环保局、国家教委、中宣部联合颁布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年——2010年)》,提出:“要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并指出“到2010年,全国环境教育体系趋于完善,环境教育制度达到规范化和法制化。
”2.现状分析我国的环境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不过由于国家的关注程度逐渐增加,在近几年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由于我国的现实国情——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水平差别很大,人们的环境意识淡薄等,导致我国的环境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够。
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各地开放程度以及地区优势的不同导致不同地方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大部分地区还处于欠发达状态,由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制约以及地方政府业绩的评比,因此各地对经济建设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地方经济。
在这种情况下,各地对环境教育投入的精力和资金的多少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环境教育需要的是投入,并且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它的发展程度和发展状况。
没有资金的投入,就没有很好的师资,没有合适的教材,没有充足的实践活动,这就导致很多地方的环境教育只是成了一个口号。
其次,各地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高低不同。
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了人们的意识现状,正如环境保护一样,人们无法在温饱还未解决的情况下去考虑自己所做的事是否对环境造成影响,因此经济发展程度与公众环保意识的淡薄密切相关。
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有很大差别。
东部地区由于交通便利,开放较早,其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人民生活也处于较高水平,因此人们更加重视自己生活的环境质量,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随之升高,促进了环境教育的发展。
然而在中西部地区,由于开放较晚,缺乏地理优势,经济发展起步晚而且缓慢,导致环境教育处于较低水平。
第三,环境教育体系各部分发展不均衡。
我国环境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一套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我国的环境教育体系总的来说包括两大类: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又可分为中小学、幼儿园环境教育和专业环境教育,非学校教育可分为社会环境教育和在职干部环境教育[4]。
虽然有一套完整的环境教育体系,可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不均衡发展现象。
我国重视学校教育,相对忽视非学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又重视专业教育,而轻视非专业教育。
如目前高校非环境专业学生,很少有关于环境教育的课程。
三、借鉴国外经验促进我国环境教育针对我国环境教育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环境教育的发展,我国环境教育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加大政府投入一方面是增加对环境教育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则是加大政府在环境教育上的关注程度。
资金的投入无疑是环境教育能够顺利实施并向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
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尽量用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投入环境教育,而对于欠发达地区,应加大中央财政的投入力度,并且对于环境教育的资金应做到有专人负责,专款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