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系别:专业:作者:电脑对于现代人来说,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它是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诞生的,是当时科学家厌倦了大量的数据计算而创造出来的智力成果。
半个世纪以来,它以不可抵挡的气势渗透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每一领域并渐渐地占据着科技最前沿的位置,同时,也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实现着自身的更新换代。
自1946年首次运用于美国陆军武器实验场弹道计算的ENIAC开始,从肖克莱等人发明晶体管到仙童公司的集成电路研制成功,从霍夫的4004微处理器问世到苹果电脑大行其道,从IBM-PC的新潮一族到英特尔的286-386-486-奔腾-奔腾Ⅱ-奔腾Ⅲ-奔腾4……的追云逐月,人类新文明的万般风情都因此而更加绚烂迷人!由此可见,计算机科技的最大特点是发展极快、应用更广。
鉴于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就成了各大专院校学生的必修科目;而它的基本内容也就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着。
从原来的BASIC语言、五笔字型、DOS、WordStar、WPS、Lotus1-2-3以及dBaseⅡ/Ⅲ到早期的Windows3.1/3.2、Word6.0、Excel5.0、FoxBASE/FoxPro又到Windows95/98/2000、Office97/2000……等等。
时至今日,Windows XP和Office XP已经风行全球并深入人心,Windows Server2003、Linux……也似排山倒海之势袭来!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主要内容通常是Windows+Office;而且我们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开始,总要谈论三个问题:计算机能干什么?我们学什么?怎么学?狭义的答案是:计算机无所不能;我们学Windows和Office;上机。
接着是尽可能多地电脑演示,以此来升华学生对电脑知识的学习兴趣。
但是Windows时代,计算机操作技术的学习早已不是那么困难,再也无须死记硬背那么多的命令和格式,只需用一个手指点击鼠标,利用菜单就可以打开一个又一个窗口并在窗口中得到五彩斑斓的世界。
可是,这个过程却很难通过传统的方法用粉笔在黑板上来讲明白。
单就操作系统来说,从Windows3.2到Windows95的飞跃,从Windows95到Windows98的进化,从Windows98到Windows2000的换代,以及从Windows2000到WindowsXP的“体验”,都使“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陷于绝境。
但总有必要尽可能地把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例如学了Windows95,还要讲讲InternetExplorer和Windows98、学了Office97还要谈谈FrontPage和Office2000,学了Word,不能不说我们的民族软件WPS,学了Windows98,还要欣赏一下已成为PC操作系统主流的Windows2000和WindowsXP……等等,还要把各种最新的流行软件及其应用介绍给学生,如此这般来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电脑的乐趣,教给学生学习电脑知识的方法,同时也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本领不至于那么快地“过时”和“淘汰”。
但无数的实践证明,我们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更重要的桎梏和盲点:学生经常因为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换代而疲于应付甚至一筹莫展,其实这里蕴含着、隐藏着一个计算机的文化素质问题。
所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着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和数字化生存的质量才是一项最根本的任务;所以我们面临的紧要课题是:从技术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笔者认为,高职教育是我国近几年来出现的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一种模式。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不能是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翻版,而应有自己的体系特色。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及高职教育本身的特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整个高职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特殊地位。
我们知道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而计算机基础课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以及它在信息技术中的位置,恰恰体现了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具体途径。
因此,笔者认为:重视和加强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对提高高职整体教育质量、增加高职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基本特点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始于八十年代初期,在当时少数工科院校的部分非计算机专业中开设算法语言课程如BASIC、ALGOL60。
随后几年,全国各类高校的各个专业纷纷开设各种计算机语言课程包括BASIC、FORTRAN、PASCAL、C 及数据库管理系统DBASE等。
当时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编程语言,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一般小型程序的设计和阅读能力。
进入九十年代,文字处理和其它应用软件成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几年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遍应用使网络知识和操作成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目前全国一千多所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普遍开设几门或十几门计算机课程,可以预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内容和课程量还会不断增加。
面对这种情况,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必然面临课程的设置选择和时间安排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虽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但由于自身特点和目前三年学制的时间限制,应有自己相应的层次结构和基本特点,不能完全照搬,以适应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形势。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并具有熟练操作计算机及在本专业熟练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为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服务。
这里的目标包括二种能力的培养、一个追求方向和一个定位基点:计算机通用操作能力和与专业知识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计算机高级最终用户。
根据这个教育目标、笔者认为实施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应用的特点这里注重应用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加强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高职学生一般应比普通高校学生具有更熟练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如数据输入、文字处理和信息检索等);二是强调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选用那些与专业密切有关的计算机内容进行教学,使高职学生不像中职学生那样只停留在一般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上,而成为既懂专业知识,又能熟练应用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2、宽度优先的特点计算机基础知识课大多数都是一些操作性或入门性课程,一般构成这类课程的内容不要求很高的深度,但涉及的面比较宽,所以在确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的知识单元时应注意一定的宽度。
另外宽度优先的特点要求在介绍一种应用软件时突出基本的和常用的操作,不需面面俱到,不必过多、过细地介绍应用软件的所有操作,不强调系统性和全面性,这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目前这种内容多、时间少的状况尤其显得重要。
3、社会需要的特点在确定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内容时,除了根据知识单元按层次选择外,还要特别强调社会需要,也就是选择那些社会各企事业单位目前需要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作为教学内容。
例如,有许多成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如:FOXPRO、SYBASE、INFORMIX、SQL SERVER、DB2等,到底选用哪一种软件系统,除了考虑软件系统本身特点外,还应结合当前社会上哪一种软件使用更多、更普遍一些(尤其是在自己专业领域内),或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
为此,在确定教育计划前,可组织专门的社会调查。
这里还有一个版本问题,由于计算机学科知识更新速度快,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内容往往落后于社会的需要,如学生在校学的是WINDOWS98,而社会上各个单位已普遍使用WINDOWS2000或WINDOWSxp。
这种学与用脱节的现象,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如学校教育周期性特点不适应快速的知识更新速度、没有合适的教材或为了与现有计算机考核要求一致等。
为避免这种情况,笔者认为一方面在确定教学内容前要作好调研,另方面计算机基础教育可采用一种比较灵活机动的方式(具体将在下面进行说明)。
还有一点要强调的是:社会需要的原则并不是说一定要选用最新的版本,而是强调选用那些大多数单位使用比较普遍的内容,目的就是学以致用,而不是赶时髦。
4、灵活机动的特点灵活机动是指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开设正规课、选修课、安排讲座或有教师指导的自学,不管哪一种形式,学过后都要进行考试。
采用灵活机动的方式是为了适应计算机学科知识更新快的特点,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讲座或安排有教师指导的自学来补充或弥补因软件升级而没有及时安排的课程内容、流行的实用软件及专业范围内需要的一些计算机知识。
另外由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内容多以及学生的基础和兴趣不同,也可通过开设各种选修课以满足各方面需要。
上述几条中最基本的是第一第三条,也就是特别强调按照社会实际需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
当然强调实际需要和操作应用不等于不讲必要的基础和基本概念,要防止学生知识面过分狭窄,毕业后技术适应面不广的倾向。
实际上,上面宽度优先的特点就是防止这种倾向的一种方法。
如各种操作平台是应用软件的使用基础,虽然目前主要的操作平台为WINDOWS,但其它操作平台如DOS,UNIX也应作为必要的基础进行简单介绍。
三、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层次结构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笔者认为目前高职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可分成以下二个层次:1、公共应用基础层这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第一层,所谓公共应用基础是指目前比较通用的计算机操作,只要是非计算机专业的高职学生都要接受这个层次的教育,实际上这是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目标的第一种能力所要求的内容。
这一层次主要有下面一些内容:●计算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包括各种典型平台的基本操作如DOS、WINDOWS和UNIX等●硬件的基本配置和软件的安装能力●常用工具软件(如消毒软件、数据压缩/解压软件如WINZIP等)的使用能力●利用WINDOWS系统工具(如磁盘清理、磁盘扫描和磁盘碎片整理程序)改进系统性能的能力●WINDOWS多媒体工具的操作使用能力●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97)进行文字、表格、公式、图形、图片等的处理能力●利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如EXCEL)进行数据处理的能力●利用制作演示文稿软件(如POWERPOINT)进行计算机投影稿的制作编辑能力●利用国际互联网和浏览器(如IE)进行信息浏览、检索、下载能力●利用国际互联网和电子邮件软件(如OUTLOOK)进行电子邮件收发能力●利用计算机对等网进行资源共享的能力2、技术应用基础层这部分内容是根据专业需要设置的,灵活性较大,一般应由相应专业的教师讲授。
按目前计算机发展状况,可初步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别:●程序设计、分析和调试●数据库操作和管理●会计电算化和财务应用软件●图像和动画处理及多媒体应用软件●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和网页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如各种CAD)●计算机辅助管理(如各种MIS系统)●数值计算和实验数据分析处理●与专业有关的其它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使用技术应用基础层是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目标的第二种能力所要求的内容,笔者认为这是目前我们相对不太重视的一个方面,也是比较薄弱的一个方面,急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