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导学案5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导学案5

16 猫学习目标1. 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做摘录的习惯。

2. 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重点)3.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难点)自主预习1.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填空。

(1)作家作品 1.了解作者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2.写作背景:《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适逢“五四”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

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污涩.( ) 红绫.( ) 怂恿..( ) 怅.然( ) 蜷.伏( ) 惩.戒( ) 诅.骂( ) 虐.待( ) ( 鲜艳 ) (相称) 鲜 (鲜为人知) 称 (称号) 3.把下列词语的意思补充完整。

怂恿: 。

怅然: 。

:犯罪后怕受制裁而逃走。

:不声不响,闭口无言。

妄下断语: 。

4.默读课文,根据以下习题做好圈点勾画。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文章记述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三部分,一(1至2段)二(3至14段)三(15至34段) 3.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只? 三只猫,第三只来历性情外形家中地位结局二维码《猫》课文朗读第一只猫 从隔壁要来的 很活泼,“在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扑过来又扑过去”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很受喜爱。

病死第二只猫 从舅舅家要来的 更有趣,更活泼。

浑身黄色很受家人的宠爱。

丢失第三只猫 流浪猫 不活泼,忧郁,“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毛色花白,不好看。

“钻到火炉底下,毛被烧脱更觉难看了”不为大家所喜爱,若有若无。

冤死合作探究一、品味语句,体会情感。

文章用朴实无华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几只各不相同而又活灵活现的猫跃然 纸上。

“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就是思想感情的宣泻”,本文在朴实的笔墨和平静的叙事中其 实潜藏着一条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之流。

用心体会,细读文章,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朗读并勾画抒情议论....的语句,体会“我”的感情。

按句式说话:“读 ,我体味到 。

”(范例:读“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 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我体味到“我”的愉悦之情。

) 2. 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

“我”主观臆断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棍打死它,它是被我打上而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弥补的 3.体会:“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突出写出了作者内心的自责与懊悔.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

结构上收束全文与前文照应。

二、写法探究。

1、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不单写这一次,而要写另外两次呢? 形成对比,凸显主题2、作者是怎样运用“伏笔”来写三只猫的命运的?找出课文中的原句。

例: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到桌上,对鸟笼凝望着三、主题探究。

(提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讨)(1)对于挥舞大棒、妄下断语的我 (2)对于第三只“可怜的猫” (3)对于第二只猫二维码 对比手法的作用(4)对于隔壁周家的丫头(5)对于那个捉走第二只猫的过路人……课堂小结第一只猫:生命的新鲜与块乐忧郁酸辛(略)猫第二只猫:提心吊胆怅然愤恨(较详)第三只猫:若有若无怒气冲天刺我良心的针(详)《动物笑谈》导学案学习目标4.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5.欣赏精彩语段,体会幽默特点。

6.体会主旨,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自主学习1.作家作品康拉德・劳伦兹是奥地利动物学家、动物心理学家、鸟类学家,是动物行为学的开山祖师,197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

他于1903年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并就读当地的大学,主攻医学和生物;1933年获得博士学位。

很快,劳伦兹在雁鹅及穴乌方面的研究扬名国际;1937年维也纳大学聘请他教授比较生理学及动物心理学。

为什么书名叫《所罗门王的指环》呢?劳伦兹说明:“根据史料记载,所罗门王能够和鸟兽虫鱼交谈。

这事我也会,虽然我比不上所罗门王,能够和所有的动物交谈,而只能和几种我特别熟悉的动物交谈。

这点我承认,但是我可不需要魔戒的帮助,这点他就不如我啦!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温驯.( ) 脚链.( ) 鹦鹉..( ) xùn liàn yīng wǔ障碍.( ) 滑翔.( ) 匍匐..( ) ài xiáng pú fú嗔.怪( ) 小凫.( ) 麝.香鸭( ) chēn fúshè羞怯.( ) 孵.化( ) 清晰.( ) qièfū xī3. 根据句意写出相应的词语。

(1)索取,需求。

( ) 需索(2)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 )神采奕奕(3)离奇古怪,不合常理。

( ) 怪诞不经(4)形容彼此相差很远。

( )大相径庭Array 4.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合作探究一、默读课文,理清思路1.这篇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有什么好处?2.“逗笑”“荒诞不经”“疯子”这位动物观察者会有怎样奇怪的行为?找一找作者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描述的四个有趣的场景。

二、精读语段,品味语言1.作者对小水鸭的刻画极其传神,找出你喜欢的语句,细读品味。

“果然,这一次这些小鸭子一点儿也不怕我,它们信任地望着我,挤成一堆,听任我用叫声把它们带走。

”2.“要是这时我不继续叫唤,它们就要尖声地哭了。

好像只要我不出声,它们就以为我死了,或者以为我不再爱它们了。

这真是值得大哭特哭的理由呢!”这句有趣的话,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3.为了研究不同动物的行为,作者有些做法“怪诞不经”,惹人发笑,找出一些富有喜感的描写语词来加以赏析。

“一个有着一大把胡子的大男人,屈着膝,弯着腰,低着头在草地上爬着,一边不时回头偷看,一边大声地学着鸭子的叫声——至于那些小鸭子,那些叫人一看就明白原委的小鸭子,却完全不露痕迹地藏在深深的草里……”三、思考主旨,感悟思想1.浏览课文,从作者身上,我们学到了哪些与动物相处的方式?2.有很多人把劳伦兹比作是现代的法布尔,你认为两个人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的地方呢?课堂小结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指明了“逗笑的主角”是观察者自己。

第二部分(2-19)具体记叙我与动物之间发生的趣事。

第一层(2-9)写“我”与水鸭子的趣事;第二层(10-19)写我与可可可的趣事合作探究答案一、1.本文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

同时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2.场景一:观察水鸭子场景二:“我”喊回大鹦鹉场景三:鹦鹉咬掉衣服扣子场景四:鹦鹉把毛线缠在树上二、1.使用拟人的修辞,赋予小鸭子以人的灵性,写出了它们可爱的情状。

2.表达了作者对小鸭子对自己如此依赖的无奈,和对小鸭子的喜爱之情。

3.“屈”“弯”“低”“爬”等动词描写出作者充当鸭妈妈时的情景、动作,写出其过程的艰辛,表现了作者宽厚仁慈和对动物的爱。

“回头偷看”“大声地学着”“不露痕迹地藏在”等描写令当时的情景更加惹人发笑,增加了语言的幽默感,体现出作者生动活泼、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三、1.示例一:亲近动物,才能取得动物的信任;示例二:了解动物的习性,才能和动物和谐相处;示例三:用童趣的眼光去看待动物,你会发现动物的美。

2.两人都喜欢在天然环境里观察动物的行为,两人都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客观的态度,两人的文笔都极生动、准确,又对生物学界有难以衡量的贡献。

其实呢,至少从《所罗门王的指环》这本书看来,劳伦兹比法布尔似乎更多了一份诗人的情怀,他对别种形式的生命总是充满了敬意和同情心。

狼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2.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和句式,活学活用。

(重点)3背诵全文。

(难点)自主学习1.补充知识卡片。

1.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

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

补博士弟子员。

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

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

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2.本文选自《聊斋志异》。

“聊斋”是指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

《聊斋志异》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是我国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它的主要艺术特色是:语言精炼,想象丰富,情节曲折。

2.先扫码听读,标出朗读停顿,给加点的字注音,再自己朗读。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只)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解释下列的“一词多义”词:(1)之: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③禽兽之变诈几何哉()(2)敌:①恐前后受其攻()②盖以诱敌()(3)止:①一狼得骨止()②止增笑耳()(4)意:①目似瞑,意暇甚()②意将隧以攻其后也()(5)前:①恐前后受其攻()②狼不敢前()4.解释下列词类活用词。

(1)一屠晚归(名词用作动词,屠户)(2)一狼洞其中(名词用作动词,挖洞)(3)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5)其一犬坐于前(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5.翻译下列句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