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体寄生虫学平时作业

人体寄生虫学平时作业

一、名词解释1.寄生虫(parasites)和宿主(host):过寄生生活的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的原生生物。

寄生(parasitism):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害者提供营养和居住场所给受益者,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受益者称为寄生物(parasite),受害者称为宿主(host)。

2.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3.终宿主(definitive host )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4.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亦称储存宿主,指某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也可寄生于脊椎动物,后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将体内的寄生虫传播给人。

在流行病学上将这些脊椎动物称之为储存宿主或保虫宿主。

5.转续宿主(paratenic host )有些寄生虫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后不能发育成虫,但能存活并长期维持幼虫状态,只有当该幼虫有机会进入其适宜宿主体内时,才能发育为成虫。

这种非适宜的宿主称为~。

6.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发育、繁殖的整个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

7、人兽共患寄生虫:在脊椎动物和人之间自然地传播着的寄生虫病,称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亦称寄生虫性动物源性疾病。

8.带虫免疫:人体感染某些原虫后,产生一定的保护性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可杀伤体内大部分原虫,但还不能彻底消灭,体内仍存有少量原虫,并对再感染的原虫有一定抵抗力,无虫体免疫力消失,这种免疫现象称带虫免疫。

9.伴随免疫:初次感染血吸虫后,体内活成虫产生特异性免疫,对己存在体内的活成虫不起作用,但可杀伤入侵的早期童虫,这种现象称为伴随免疫。

10.隐性感染: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感染某些寄生虫后,不出现临床症状,用常规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不易查到病原体,称为隐性感染。

11.带虫者:大多数情况下,人体感染寄生虫后并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这些人称带虫者。

12.幼虫移性症:指一些寄生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人或动物)后,不能发育为成虫,这些幼虫在体内长期移行造成局部或全身性的病变,如斯氏狸殖吸虫童虫寄居在人体可引起内脏或皮肤等部位损害(幼虫移行症).13.异位寄生:有些寄生虫在常见的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内寄生,这种寄生现象称异位寄生。

14.异位损害ectopic lesion:日本血吸虫成虫在门脉系统以外的静脉内寄生称异位寄生,而见于门脉系统以外的器官或组织的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则称异位损害(或异位血吸虫玻人体常见的异位损害在脑和肺。

15、机会致病寄生虫:一些寄生虫,如弓形虫,隐孢子虫,卡氏肺孢子虫感染宿主后,在其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但当宿主免疫功能受累时,可出现异常增殖且致病力增强.机会致病原虫:在寄生原虫中,有些种群对健康宿主不表现明显致病性,却在这类宿主引起急性感染或严重发作,这类虫种称为机会致病原虫。

16、包囊携带者(cyst carrier)指粪便中持续排出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的无症状带虫者,是阿米巴病的主要传染源。

17.疟疾发作:是指由于红细胞内期裂殖体成熟后胀破红细胞,裂殖子和疟原虫代谢产物、变性和残余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碎片等一并进入血流;其中一部分被多形核白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吞噬后,刺激这些细胞产生内源性的热原质,与疟原虫的代谢物共同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中枢,引起疟疾发作。

典型的发作表现为周期性的寒战、发热和出汗退热三个阶段。

18.疟疾复发:经过抗疟治疗或免疫作用,杀灭所有红细胞内期疟原虫,疟疾发作停止。

在无新感染的情况下,由于肝细胞内迟发型子孢子形成的休眠体复苏,进行裂体增值产生的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内发育,引起的发作称复发。

只有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可引起复发。

19.疟疾再燃:急性疟疾患者由于治疗不彻底或机体产生了免疫力,大部分红细胞内疟原虫被杀死,疟疾发作停止。

在无新感染的情况下,由于残存的红细胞内的少量疟原虫大量繁殖,再次引起的发作称再燃,四种疟原虫均可引起再燃。

20.夜现周期性:微丝蚴白天不出现于外周血液,集中于肺毛细血管,晚上出现在外周血液中,称夜现周期性。

21.棘球蚴砂:棘球蚴中的生发囊、子囊、孙囊中的原头蚴脱落下来的沙粒状颗粒物质。

22.自体内重复感染(auto-infection):自体内感染是猪囊尾蚴病的感方式之一,绦虫病患者反胃,呕吐时,肠道的逆蠕动将孕节反入胃中引起感染。

23.虫媒病:由节肢动物经生物性方式传播的疾病称为虫媒病,在传染病中具有重要地位。

24.机械性传播: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表或体内,无发育无繁殖(数量/形态不变),虫媒对病原体只起传递运载作用。

25.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必需在一定种类节肢动物体内发育至感染期或(和)繁殖至一定数量后才能传播给宿主。

26.变态:昆虫从幼虫变为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生活习性及行为和本能的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过程的总和,称为变态。

二、问答题1.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a、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1、掠夺营养2、机械性损伤3、毒性与免疫损伤。

b、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1、全部清除寄生虫,并具有抵御再感染能力。

2、部分清除寄生虫,并具有部分抵御再感染能力。

3、不能有效控制寄生虫,寄生虫发育并大量繁殖,导致寄生虫病。

2.寄生虫感染的特点有哪些?1、带虫者(carrier)大多数情况下,人体感染寄生虫后并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病原体还存在,能传播病原体,这些人称为帯虫者。

2、慢性感染: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没有临床症状或出现症状后未经彻底治疗,而转如慢性持续感染阶段。

3、隐性感染suppressive infection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没有明显临床表现,又不能用常规的方法检查出病原体的一种寄生现象。

在机体抵抗力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阶段,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免疫功能不全时,寄生虫大量增殖,致病力大为增强而发病。

4、幼虫移行症:是指一些蠕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体内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这些幼虫可在体内长期存活并移行,造成的局部或全身性的病变。

幼虫移行症的类型:内脏幼虫移行症;皮肤幼虫移行症。

5、异位寄生(ectopic parasitism):有些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器官、组织内寄生,这种寄生现象称为异位寄生。

3.临床上能够引起贫血的寄生虫病有哪些?试诉各寄生虫引起贫血的机制,并拟定一个治疗首选药物。

以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有杜氏利什曼原虫、疟原虫和钩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所致贫血机理:(1)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破坏血细胞能力增强;(2)免疫贫血;(3)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

治疗首选葡萄糖酸锑钠。

疟原虫所致贫血机理:(1)疟原虫直接破坏,每完成一个红细胞内裂体增殖周期,就破坏大量红细胞,以恶性疟原虫破坏红细胞为重;(2)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破坏血细胞的能力增强;(3)免疫溶血;(4)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

治疗首选氯喹片加伯氨喹。

钩虫所致贫血机理:(1)钩虫口囊中的钩齿或板齿咬附、破坏肠粘膜,造成粘膜出血;(2)钩虫吸血时分泌抗凝素,使血液不易凝固,加重血液的丢失;(3)钩虫寄生造成人丢失的血量为吸血量、移位伤口渗血量、咬附点渗血量和偶尔肠粘膜大面积渗血量的总和。

每条十二指肠钩口线虫每日所致失血量0. 14~0.4ml,而美洲板口线虫为0.01~0.1ml;(4)钩虫破坏肠粘膜,影响营养成分的吸收,加重贫血的发生;(5)宿主健康状态不佳,营养供应不足,虽有少量钩虫寄生,也可出现贫血。

治疗首选阿苯达唑(肠虫清)。

4.从临床表现、治疗两个方面分析分析蚊叮咬传播和输血感染传播间日疟原虫有何不同之处?输血传播的疟疾,感染期是红内期各期疟原虫,没有经过红外期的发育,潜伏期较短;无迟发型子孢子,因而无复发。

而蚊叮咬传播的疟疾,感染期是疟原虫的子孢子,需经红外期、红内期的发育才引起疟疾发作,故潜伏期较长;如为间日疟,还有复发现象。

5.当患者出现游走性皮下包块,血象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时,可疑为哪几种寄生虫感染,为什么?1) 卫氏并殖吸虫成虫(童虫移行症);2) 斯氏狸殖吸虫(内脏型幼虫移行症)3) 猪带绦虫(囊虫病:皮下和肌肉型)4) 曼氏迭宫绦虫(幼虫移行症)6.血吸虫病的临床分期和分型,各期的特点和实验诊断依据?a急性血吸虫病;1.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脏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2.胃肠道症状:患者食欲可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少数有恶心、呕吐,腹泻较为常见。

3.肝脾肿大:90%以上患者有肝脏肿大,伴有不同程度压痛,左叶较右叶显著,可有肝区疼痛。

4.呼吸系统症状50%左右患者可出现咳嗽,多表现为干咳,痰少,偶见痰中带血,听诊肺部偶可闻及少许干性啰音或湿性啰音。

5.其他征象常有面色苍白、消瘦、乏力、头晕、肌肉关节酸痛、寻麻疹等。

b慢性血吸虫病;1.无症状型:又称隐匿型。

一般无明显症状,病人健康和劳动力未受影响,少数有轻度的肝脏或脾脏肿大,肝功能正常。

2.有症状型:主要是由于反复感染,又未获及时、有效的杀虫治疗所致,目前已不多见。

c晚期血吸虫病:1.巨脾型:患者常主诉左上腹有逐渐增大的块物,伴重坠感,95% 以上患者肝脾均肿大,但以脾肿大尤为显著,可达脐或脐下,并越过中线,甚者可达盆腔。

2.腹水型:是晚期血吸虫病门静脉高压、肝功能失代偿和水钠代谢紊乱所引起。

3.侏儒型:儿童期反复感染血吸虫后,影响内分泌功能,其中以脑垂体和性腺功能不全最为明显。

4.结肠增殖型:患者除晚期血吸虫病表现外,肠道症状较突出。

d异位血吸虫病:1.肺型血吸虫病主要表现为咳嗽,以干咳为主,痰少,呈白色泡沫状,偶可带血。

2.脑型血吸虫病急性期表现为脑膜脑炎症状,主要为头痛、嗜睡、意识障碍、昏迷、痉挛、偏瘫和视力模糊等,晚期主要表现为癫痫、头痛、呕吐、暂时性意识散失、语言障碍、偏瘫等。

3.其它异位血吸虫病:除肺和脑外,虫卵也可沉积于皮肤、甲状腺、心包、肾、肾上腺皮质、腰肌、疝囊、两性生殖器及脊髓等组织或器官引起异位血吸虫病。

实验诊断:病原学诊断:粪便直接涂片法、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塑料杯顶管孵化法、改良加藤厚涂片法、直肠镜活组织检查;免疫学诊断:检测特异性抗体、循环抗原的检测;疟原虫引起贫血的原因是什么?⑴疟原虫直接破坏红细胞⑵脾功能亢进⑶免疫病理的损害⑷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钩虫引起贫血的原因是什么?1.钩虫口囊内有钩齿或板齿咬附,破坏肠黏膜并吸血2.吸血时分泌抗凝素加重血液流失。

3.经常更换咬附点4.钩虫破坏肠黏膜影响营养成分吸收5.宿主营养不佳时,有少量钩虫寄生,也可出现贫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