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
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
特别是小学生,养成教育尤为重要。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
好习惯常常让人受益终生,坏习惯往往使人深陷泥潭。
要抓好养成教育,应当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入手。
从心理学的解释中,可以认识到:习惯是自动化了的反应倾向或活动模式、行为方式;习惯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还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习惯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由此习惯可能起到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
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重要保障。
教师是学生人生的专业导师,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要做到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越是低年级的学生,可塑性越强,就如刚出炉的铁水,你可以随便将它塑造成任何形状,时间一长,等它凝固了,再想改变它的形状就难乎其难了。
抓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越是小事就越具体可感,留给人的印象也最深,利用日常小事对学生进行教育,往往是最有效的途径,“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就是这个道理。
抓养成教育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做到常抓不懈,坚持久了,成了习惯,曾经觉得束缚的一些规范,时间一久,就成了学生自觉自然的行为,那时,养成教育就切实地见了成效。
少年儿童自我意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可接受性强。
教育者若能给予恰当的带有启蒙性、准备性、基础性的引导和帮助,少年儿童的行为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并产生长久的影响,乃至影响其一生。
因此,不管何时何地,我们都要把对“祖国的希望”的养成教育放在首当其冲的位置,并常抓不懈。
那么,小学生养成教育完善的对策在哪里呢?我想,在日常教育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从身边小事抓起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身边的日常小事做起。
一些学生对《守则》、《规范》背得滚瓜烂熟,与同学交往时稍不满意却脏话连连;平时,在无人看管的公园、社区,随手乱扔果屑;一些学生在校内及社区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君子动口不动手”,任由父母忙这忙那。
因此,养成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身边的点滴小事抓起。
坐、立、走、跑、说……校内、校外尊敬长辈,团结同学、保持清洁……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的。
二、从人生幼儿期抓起
抓住低幼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此时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是事倍功半,甚至竹篮打水。
低幼学生年龄小,如同炼好的铁水,可以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
但等铁水凉了,已经成形,再想改变其形状就难多了。
如果小学生养成了不
良习惯等长大再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代价。
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
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
有的放矢的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如:在家里做“小帮手”,体验家长的艰辛,努力做孝敬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
在社会做“小公民”,体验公民的责任,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在学校做“好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做勤奋学习,团结友爱、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好学生”。
在社区做“小卫士”,体验劳动的快乐,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
独自在家时做“小主人”,体验勇敢、自立,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的“小主人”。
让他们在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去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从学生的行为训练抓起
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良好的习惯,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
其次严而有爱,训练要强调一个“严”字,突出一个“爱”字。
“梅花香自苦寒来”习惯的养成过程固然要严,但也要注意激发学生接受训练的兴趣,在训练中注重“趣味”二字,增强其灵活性、主体性,让训练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
如低年级学生正确的读书、
写字姿势等,可开展“请你像我这样做”,“我就照你这样做”;“你看我的姿势对不对?”反反复复,学生们便在活动中得以训练,在训练中养成习惯。
四、需要一定的法规作后盾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如果整个社会大环境风气良好,行为习惯文明,品格高尚,那么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情况就会好很多。
但事实并非如此,地上纸屑、痰迹斑斑,厕后不冲是常有的事;至于横穿马路、嘴上脏话连连,为一点鸡毛小事争吵不休,拔出拳头就打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相应的法规跟上,重罚处置,那么,大人们的那些坏行为习惯肯定会收敛许多。
五、需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体系
建立学校养成教育领导小组(党、政、工、团、队负责人组成);家庭→家长学校(热心教育工作的家长、家长学校领导组成);社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学校、社区居委会、共建单位负责人等组成),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
从各自分担的任务看,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它既承担道德认识上的教化,又肩负着行为、道德上的规范训练,同进还进行学生的日常行为评价。
对于家庭中的养成教育,着重强调环境熏陶,重视父母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儿童、教化儿童,并根据统一的养成教育的要求去督导孩子。
社会教育则特别强调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时常对其行为进行评估监测
俗话说,从小看大,三岁看老。
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养成教育,就不会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就不会有高尚的信仰和理想追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众多的具有高尚的信仰和理想追求的人,它就失去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而最终被异化、被融化、被淘汰,就有导致亡国的危险。
可见,抓好养成教育是关系祖国和民族前途的大事,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敷衍。
对学生养成教育抓好了,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