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测量限差规范————————————————————————————————作者: ————————————————————————————————日期:ﻩ一、建筑变形测量1建筑变形测量的等级及其精度要求变形测量等级沉降观测位移观测适用范围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mm)观测点坐标中误差(mm)特级≤0.05≤0.3 特高精度要求的特种精密工程和重要科研项目变形观测一级≤0.15≤1.0 高精度要求的大型建筑物和科研项目变形观测二级≤0.50 ≤3.0 中等精度要求的建筑物和科研项目变形观测:重要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场地滑坡观测三级≤1.50≤10.0低精度要求的建筑物变形观测:一般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场地滑坡观测2 建筑变形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度(m)等级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累积差视线高度特级≤10≤0.3 ≤0.5 ≥0.5一级≤30≤0.7 ≤1.0≥0.3二级≤50 ≤2.0≤3.0≥0.2三级≤75≤5.0≤8.0 三丝能读数3建筑变形水准观测的限差(mm)等级基辅分划(黑红面)读数之差基辅分划(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往返较差及附合或环线闭合差单程双测站所测高差较差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特级0.15 0.2 ≤0.1≤0.07≤0.15一级0.30.5 ≤0.3≤0.2≤0.45 二级0.5 0.7≤1.0≤0.7≤1.5三级光学测微法1.0 1.5≤3.0 ≤2.0 ≤4.5中丝读数法2.03.0I角对于特级水准观测的仪器不得大于10″,对于一二级水准观测仪器不得大于15″,铟瓦水准尺、尺垫。
二、城市测量规范1平面控制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指标等级城测导线城测平均边长工测导线工测平均边长测角中误差"测距中误城测导线相对闭合工测导线相对闭合测回数方位角闭J1 J2 DJ6长度(km)(km)长度(km)(km) 差mm 差差合差(")四等10.0 1.69.0 1.5≤±2.5 ±≤18≤1/40000≤1/350004 6 ±5一级3.6 0.30 4.0 0.5 ≤±5±≤15≤1/14000≤1/150002 4 ±10二级2.40.20 2.4 0.25≤±8±≤15≤1/10000≤1/100001 3 ±16三级1.5 0.121.2 0.1≤±12±≤15≤1/6000≤1/5000 1 2 ±24 n测站数边长测距观测要求及限差等级测距仪测回数往返总测回数一测回读数较差mm单程测回间数较差 mm备注四等ⅠⅡ1 1 24Ⅰ 5Ⅱ 10Ⅰ7Ⅱ15一测回是指照准目标一次4次读数一级Ⅱ 1 2 Ⅱ 10 Ⅱ15二、三级Ⅱ 1 1 Ⅱ 10 Ⅱ15测量方向观测法的各项限差(")仪器半测回归零差一测回归内2c较差差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DJ1 6 9 6DJ2 8 13 9DJ6 18-- 242高程控制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mm)1千米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1千米高差中数全中误差基辅分划或黑红面读数之差基辅分划、黑红面两次测高差之差往返较差及附合或环线闭合差单程双测站所测高差较差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观测次数(工测)与已知点联测附合或环形≤±3≤±61.0/2.0 1.5/3.0平原、丘陵±12山区±15工测4≤±20往、返各一次铟瓦尺往一双面尺往一次≤±5≤±10 3.0 5.0平原、丘陵±20、山区±25工测64.0≤±30双面尺往、返各一次双面尺往一次≤±1530 单面尺往、返各一次单面尺往一次L—路线长度km,n—测站数水准仪视子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I,在作业前开始的第一周内每天测定一次,稳定后每隔15天测定一次。
二等测量I不大于15″,三、四等水准测量I不大于20″、尺垫。
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度(m)等级(工测)路线长度km视线长度m前后视距差m 前后视距累积差m 视线高度三等≤50双面≤65铟瓦尺≤80≤3.0≤6.0 三丝能读数四等≤16双面≤80铟瓦尺≤100≤5.0≤10.0 三丝能读数五等100 大致相等4 地形图测绘基本等高距(m)比例尺基本等高距类别地形类别1:5001:1000 1:2000平地0.50.50.5、1丘陵0.5 0.5、1 1山地0.5、1 1 2常规测图开阔地区每平方公里控制点密度(点/km2)测图比例尺1:500 1:10001:2000图根点密度150 50 15数字化测图开阔地区每平方公里控制点密度(点/km2)测图比例尺1:500 1:1000 1:2000图根点密度64 16 4光电测距图根导线测量要求比例尺附合导线长m平均边长m导线相对闭合差测回数方位角闭合差″测距方式1:500 900 80≤1/40001±40单程1:1000 1800 1501:2000 3000250图根光电测距极坐标法测量技术要求项目方法测回固定角或圆周角不符值1:500 1:1000 1:2000测距单程 1 200400 800测角联测两个已知方向1 ≤40″图根三角高程测量技术要求项目中丝法观测垂直角较差、指标差较差″对向观测高差、单向两次高差较差m各方向推算高差较差m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测距对向1单向2≤25″≤0.4×S ≤0.2×H ±40S为边长(km),H为基本等高距(m),D为测距边长(km),仪器和觇板高(棱镜中心高)精确量取至mm。
图根水准闭合差不得超过±40mm,山地千米超过16站时,不应超过±12mm。
简单计算配赋。
地物点、地形点测距长度、点间距要求m比例尺地物点地形点高程注记点间距1:500 80 150151:11:2三、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1 精密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平均边长m导线总长度km边测距中误差mm测距相对中误差mm测角中误差″测回数方位角闭合差″全长相对闭合差相邻点位相邻点位中误差mmⅠ级仪器Ⅱ级仪器350 3~5 ±6 1/60000 ±2.5 4 6 ±5 1/350001/35000±8n—为导线的角度个数,1)角度闭合差允许值wβ=±5,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个别边不宜短于100米,2)精密导线点上只有两个方向时,按左、右角观测,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的较差应小于4″。
3)在附合精密导线两端的GPS点上观测时,应联测两个高级方向,若只能观测到一个时,应增加测回数。
4)导线边应往返观测二个测回,每测回三次读数较差小于5mm,测回较差小于3mm,往返测平均值较差小于5mm。
5)气象数据每条边在一端测定一次。
精密导线按严密方法平差。
6)全站仪分级标准级别测角中误差(″)测距中误差(mm)Ⅰ级仪器±1 1+1×10-6.DⅡ级仪器±33+2×10-6.DⅢ级仪器±6 5+5×10-6.D2 精密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每1千米高差中数中误差mm 附合水准平均边长km水准仪水准尺观测次数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偶然差中数MΔ全中误差Mw与已知点联测附合或环线平原山区±2 ±4 2~4 DS1 铟瓦尺往返测各一次往返测各一次±8 ±2L—路线往返测段或附合长度km,n—测站数3精密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1 往测奇数站:后—前—前—后,2返测奇数站:前—后—后--前偶数站:前—后—后--前。
偶数站:后—前—前—后。
4精密水准观测视线长度、视距差、视线高的要求(m)标尺类型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累计差视线高度仪器视距视线长度20m以上视线长度20m以下铟瓦尺DS1 ≤60 ≤1.0≤3.00.5 0.3 5精密水准测量的测站观测限差(mm)基辅分划读数之差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上下丝读数均值与中丝读数之差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0.50.7 3.0 1.0三、铺轨基标测量1 一般规定1.1根据铺轨综合设计图,利用调整好的线路中线点或施工控制导线点和施工控制水准点测设铺轨基标,1.2铺轨基标测设时,应首先测设控制基标,后在控制基标间测设加密基标和道岔铺轨基标。
控制基标在直线段每120米设置一个。
曲线线路除曲线元素点设置控制基标外,还应每60米设置一个。
加密基标在直线线路每隔6米,曲线每隔5米设置一个。
1.3铺轨基标一般设置在线路中线上,或按设计要求可设置在线路中线一侧,道岔铺轨基标一般设置在直股和曲股的两侧。
1.4铺轨基标标志按规范要求设计。
2控制基标测量2.1控制基标测量方法1)控制基标设置在线路中线上时,应在直线上采用截距法在曲线上采用偏角法测设。
2)控制基标设置在线路一侧时,可根据曲线要素点和控制基标与线路中线的关系,计算出其坐标后,直接按坐标测设。
3)也可先在线路中线上,测定设置控制基标位置的线路法线方向,然后在此方向上按控制基标与线路中线的距离确定控制基标位置。
2.2控制基标埋设要求1)基标点埋设在结构底板上,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点位牢固,外型美观。
2) 以±2mm的精度,调整基标标志螺杆到设计位置,并初步固定。
当控制基标埋设完成后,对其进行检测。
2.3控制基标检测的内容、方法与各项限差应满足下列要求:1)检查控制基标间夹角时,其左、右角各测二测回,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较差小于5″,距离往返观测各二测回。
控制基标测设形式为等高等距。
2)直线段控制基标间的夹角与180°较差应小于8″,实测距离与设计距离较差应小于10mm,曲线段控制基标间夹角与设计值较差计算出的线路横向偏差应小于2mm,弦长测量值与设计值较差应小于5mm。
3)地下施工控制水准点间应布设附合水准路线测定每个控制基标高程,其实测值与设计值较差应小于2mm。
4)经检查控制基标满足各项限差要求后,进行永久固定。
3 加密基标测量3.1直线加密基标测设方法和限差要求1)依据相邻控制基标采用截距法和水准测量方法,逐一测定加密基标的位置和其底板高程,临时标定点位。
2)埋设要求同控制基标。
3.2加密基标平面位置和高程测定的限差要求:1)纵向:6m±5mm;2)横向:加密基标偏离两控制基标间的方向线不应大于2mm;3)相邻加密基标实测高差与设计高差较差不应大于1mm。
每个加密基标实测高程与设计高程差不应大于2mm。
3.3曲线加密基标测设方法:1)依据曲线元素点的控制基标,采用偏角法和水准测量方法等逐一测设曲线加密基标的位置和其底板高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