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二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第十二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二)测定神经系统机能判断疲劳
1.膝跳反射阈值 判断方法:疲劳时阈值升高。 2.反应时 判断方法:疲劳时反应时延长。 3.血压体位反射
判断方法:若2分钟以内完全恢复,说 明没有疲劳,恢复一半以上为轻度疲劳, 完全不能恢复为重度疲劳。
(三)测试感觉机能评价疲劳
1.皮肤空间阈 判断方法:运动后皮肤空间阈(两点阈)较安静时增 加1.5-2倍为轻度疲劳,增加2倍以上为重度疲劳。
三、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及特征 (一)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
分类:1.中枢性疲劳 2.外周性疲劳
(二)不同类型运动疲劳的特征
四、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一)测定肌力评价疲劳 1.背肌力与握力 测定方法:早晚各测一次,求出其数值差。 判断方法:如次日晨已恢复,可判断为正常。
2.呼吸肌耐力 测定方法:连续测5次肺活量,每次间歇30秒。 判断方法:疲劳时肺活量逐次下降。
(二)赛前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调整
1.准备状态型 2.起赛热症型 3.起赛冷淡型
1.准备状态型
特点: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适度提高,植物性神 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惰性得到一定的克服,使进 入工作状态时间适当缩短,从而有利于发挥机体 工作能力和运动成绩的提高。 常见:优秀运动员。
2.起赛热症型
•特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高,表现为过度紧 张,常有寝食不安、四肢无力、全身微微颤抖、喉咙 发堵等不良生理反应,工作能力和运动成绩下降。
中等强度训练后收缩压可上升20~40mmmHg ;舒 张压下降10~20mmHg ,恢复时间为20~30min ;
大强度训练后收缩压可上升40~60mmHg ,一般在 24h 内恢复;
②机能状态不良时,收缩压上升明显,舒张压亦 上升,恢复时间延长,或出现一些异常反应。
血红蛋白
一般情况下,在大运动量训练初期,由于机体对 大运动量不适应,血红蛋白下降,这是由于红 细胞的破坏增多,血红蛋白的生成和破坏平 衡失调造成的,一般坚持训练三周后,运动员 对运动量 逐渐适应,血红蛋白回升,有的运动员甚至出 现超量恢复,这时运动员机能状态良好,如果 运动员血红蛋白持续下降,则表明运动员过 度疲劳。
血压
(1) 清晨安静血压
如安静血压较平时高20 % ,或经常保持在收 缩压140mmHg ;舒张压90mmHg 以上可诊 断为疲劳,应调整运动量。
(2) 运动中血压的变化与运动强度的关系
①机能状态良好时,小强度训练收缩压上升20~ 30mmHg ,舒张压下降5~10mmHg ,多在运动后 3~5min内恢复;
(一)真稳定工作状态
(二)假稳定工作状态
(三)“第一拐点”与“第二拐点”
应用动态数学建模分析法研究表明,人体在运 动过程中,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机能变化表现 出两个明显的拐点:
第三节 运动性疲劳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 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1982年的第5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 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的机能 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 上的生理过程。
在一般性教学课中2-3分钟。
第二节 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工作状态
一、进入工作状态 概念: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 力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叫进 入工作状态。
(一)产生进入工作状态的机理 1.反射时 2.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
(二)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
(三)生理“极点”与“第二次呼吸” 1.生理“极点”及产生机理 概念: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 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一系 列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如呼吸困难、 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 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这种机能状态称 为“极点”。
最大心率:220-年龄不够准确
最大心率的测定:
4-5分钟的极限运动(跑或蹬自行车),最后 20-30秒,保持全力冲刺。此时测得的心率 为最大心率。
运动后即刻心率与运动强度
大强度:180次以上/min 中等强度:150次以上/min 小强度:144次以下/min
五级强度心率
一级:30次以上/10S 二级:28-29次以上/10S 三级:26-27次以上/10S 四级:24-25次以上/10S 五级:23次以上/10S
肌和血中乳酸的消除
30分钟 1小时
1小时(活动性恢复) 2小时(休息性恢复)
乳酸氧债的偿还
30分钟
1小时
三、促进恢复的措施
(一)运动性手段 1.积极性休息 2.整理活动 (二)睡眠 (三)物理学手段 (四)营养学手段 1.能源物质的补充 2.维生素与矿物质的补充
(2)心率与运动强度 (运动中的心率-安静时的心率)
最大心率-安静时心率
X100% 最大心率:220-年龄 运动中的心率:10次心跳计时法。运动后即
刻,连续10次心跳所用的时间。
强度等级
以运动员训练前的安静脉搏,与大运动量训练后即刻脉搏 进行比较 大运动量训练后,5 —10min 后脉搏较运动前安静脉搏快 6 —9 次/ 10秒; 中等强度运动后5 —10min 脉膊较安静脉搏快2 —5 次/ 10 秒; 小运动量训练后5 —10min 内即可恢复到安静时脉膊。 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越大,脉搏恢复所需的时间越长,如果恢 复时间延长,则表明运动员机能状态不良。
•常见:初次参加比赛的年轻选手,或参加特别重大 的比赛,或运动员过分重视比赛结果。
3.起赛冷淡型
特点:赛前兴奋性过低,引起超限抑制,表现为 对比赛淡漠、浑身无力,不能在比赛时充分发 挥机体工作能力。 常是第二种类型的继发反应。 措施:
(1)要求运动员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正确对待比赛;
(2)组织运动员多参加比赛,增加比赛经验;
(二)疲劳的分类 根据疲劳发生部位:全身性疲劳
局部疲劳 中枢性疲劳
根据疲劳发生的机理与表现: 外周性疲劳 混合性疲劳
二、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
自从19世纪80年代莫索开始研究疲劳以来, 人们对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提出多种假说, 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一)“衰竭学说” (二)“堵塞学说” (三)“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四)“保护性抑制学说” (五)“突变理论”
(五)主观感觉判断疲劳
(六)测定运动中心率 评定疲劳 1.基础心率 2.运动中心率 3.运动后心率恢复
在运动实践中,心率多用于测定机体对运动负荷的 反应情况。
(1) 基础心率的测定
在清晨、清醒、空腹、安静的前提下测定脉搏 30s ,并将其换算成lmin 脉搏,连测一周绘成曲线图, 曲线保持平稳或下降,是机能状态良好的表现,表明 训练仍有潜力;如心率增加12 次/ min 以上则说明 机体反应不良,是疲劳或疾病的征相。
阶段:运动中恢复阶段、运动后恢复到运动前 水平阶段和运动后超量恢复阶段
恢复过程的三阶段特点:
第一阶段:消耗占优势,消耗>恢复 ∴能源物质逐渐减少,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下 降。 第二阶段:恢复过程占优势,能源物质和各器 官系统的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 第三阶段: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 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 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原因: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与肌肉活动不 相称
2.“第二次呼吸”及产生的机理
概念:“极点”出现后,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系 统机能水平达到了新的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 合症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这时,人体的动作变得 轻松有力,呼吸变得均匀自如,这种机能变化过程 和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原因:
①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 乳酸得到逐步清除;
三种不同情况下跑100米及400米成绩的比较
跑距离
受 试

不做准备活动
蒸汽浴后
做准备活动后
体温
成绩
体温
成绩
体温
成绩
100米
GB PH
37.3ºC 12” 38.2ºC 12” 38.1ºC 12”2
37.2ºC
7
38.0ºC
6
38.1ºC 12”1
OL
36.6ºC 12” 37.8ºC 12” 38.8ºC 11”9
•减轻“极点”反应的主要措施:
•①继续坚持运动;
•②适当降低运动强度;
•③调整呼吸节奏,尤其要注意加大呼吸深度。
二、稳定工作状态
概念:在运动过程中,进入工作状态结束 后,人体的机能水平和工作效率在一段时 间内处于一种动态平衡或相对稳定状态。 分类:真稳定工作状态、假稳定工作状态 (一)真稳定工作状态 (二)假稳定工作状态
Hb正常范围: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运动员个体Hb评价方法
平均数±平均数X5% 机能状况正常 平均数+平均数X10% 机能状况良好 平均数-平均数X10% 机能状况不佳 平均数-平均数X20% 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和运动 结束后,各种生理机能和能源物质逐渐恢复到 运动前水平的变化过程。
(3)进行适当形式和强度的准备活动,如果运动员兴奋 性过低,可做些强度大的练习,如果运动员兴奋性过 高,准备活动的强度可小些,安排一些轻松的和转移 注意力的练习和活动。
二、准备活动
概念: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 部分之前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 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 (一)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和产生机理 1.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2.准备活动作用的生理机理
7
3
12”
12”
400米
GB PH
37.3ºC
549”
38.8ºC
538”
38.4ºC
56”2
37.03º
2
38.0ºC
8
38.4ºC 55”4
OL
C
57” 37.1ºC 57” 38.3ºC 52”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