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心理学》教学课件—02传播者的自我意识

《传播心理学》教学课件—02传播者的自我意识

为了妥善处理人际传播时可能出现的冲突,在理想情况下,我们自己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同时 将大部分的自我暴露在他人面前,这样便可以形成更大的开放区域。在这个区域里,冲突是极其轻微的 (当然,我们也应该适当保留部分自我信息,但这部分可以尝试进行最小化)。当然,人不可能完全认识 自我,有些自己没有认识的自我会被对方指出,处于盲目区域中的自我信息应该在沟通双方的努力下向开 放区域转移,以减少冲突。还有些自己没有认识到的自我也没有被对方指出的信息来自未知区域,这是冲 突的最大来源,应该逐渐向盲目区域转移,争取被对方认识到,或者直接被自己发现后继续向开放区域转 移。
“约哈里之窗”同时是一个阐释自我和他人相互沟通的模型,因此也被称为“自我意识的发现 反馈模型”,用来理解自我和他人传播关系的动态变化。在人际传播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模 型妥善处理自己和他人之间可能出现的冲突。
一、“约哈里之窗”
在人际沟通中,开放区域是两个人公开的想让对方知道的部分,这部分由于具有开放性和一致性,没 有必要去互相防备,所以沟通时几乎不会产生冲突。隐秘区域是两个人都有自己了解但不准备让别人知道 的部分。你如果进入对方的隐秘区域,就有产生冲突的可能。不过,由于这部分是自己了解的,一般冲突 均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盲目区域是自己不了解但别人了解的部分,在这部分你可能无意中触怒了别人, 但由于他人了解你,可能会告诉你,不过又会担心伤害到你的感情,这也会存在一种潜在的冲突。人际沟 通中最危险的部分就是未知区域的自我,即自己不了解、他人也不了解的部分,这部分极易引起冲突。
自我意识
所谓“自我”(self),是指个体意识中关于自己的基本特征的一个总的观念、 图式或框架。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存在的全部认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 这是一种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的身心状况,以及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具 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身材、外貌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 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一、“约哈里之窗”
“约哈里之窗”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这个关于自我的模型是一个内部可以互动的整体。在 模型总体大小不变的情况下,各个部分的大小可以变化,并且此消彼长。如果一个区域变小了,那 么其他一个或几个区域就会变大;如果一个区域变大了,那么其他一个或几个区域就会变小。例如, 如果你披露了自己的一个秘密,扩大了“开放区域的自我”, 这就意味着“隐秘区域的自我”会缩 小;而且,因为你主动披露了自己的信息,“盲目区域的自我”也会相应变小。这个模型强调自我 的各个部分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我们可以通过内、外部的努力来改变“约哈 里之窗”四个区域的分布。
二、自我意识的组成
从意识活动的形式来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形式、情绪形式和意志形式。 属于认知形式的有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概念、自我印象、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 统称“自我认识”。 属于情绪形式的有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信、自恃、自卑、自傲、责任感、优越感等, 统称为“自我体验”,以体验的形式表现出个人对自己是否悦纳的情绪。 属于意志形式的有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卫等,可以统称为“自我控制”,也称 “自我调节”。 自我意识的这三种形式联系在一起,共同形成个体对自己自觉的观念系统。这三个方面整 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传播者完整的自我意识。
在客观的自我认知基础上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于传播者的心理健康、行为表现及协调个人在社会群体中 的人际关系都具有重要作用。如果传播者在传播活动中把自己看得低人一等,缺乏价值,那么他就会产生自卑感, 做事缺乏胜任的信心,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影响传播工作的开展;相反,如果传播者只看到自己的长处, 他就会产生盲目乐观的情绪,自我欣赏,自以为是,结果往往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难以与人合作,或被他人拒 绝、被群体孤立。可见,对自我的客观认知和评价,对传播者个性和事业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节
传播者的自我认识
传播者的自我认识
传播者的自我认识属于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和控制的心理基础。自 我认识主要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自我认知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例如自我概念;自我评价是在 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对自己做出的某种判断,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传播 者自我认识的水平。
一、“约哈里之窗”
传播心理学有关自我意识的研究最著名的理论莫过于“约哈里之窗”(Johari Window)。 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者约瑟夫·卢夫特和哈里·英汉姆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两位学者的 名字各取一部分即成为“约哈里之窗”名称的来源。
一、“约哈里之窗”
根据这个理论,人的内心世界被分为四个区域,每个区域都代表了某个不同的自我:开放区 (open)、盲目区(blind)、隐秘区(hidden)、未知区(unknown)。
隐秘区域的自我:代表自己向他人隐瞒的信息。无论是否与传播内容有关,这些信息都是自己在 任何沟通过程中都不想透露的。隐秘区的自我有两个极端——过度暴露和完全隐藏。过度暴露者什么都 说,比如婚姻、财务状况等个人隐私信息;完全隐藏者则什么都不说,他们只谈别人,不谈自己。
未知区域的自我:包括所有别人和自己都不知道的有关自我的信息。这部分信息有时可以通过一些 特殊技术获得,比如心理投射测试或者梦境分析。
开放区域的自我:代表所有关于自己的信息,包括行为、态度、感受、愿望、动机和想法等。这些 信息是自己对外公开、其他人都知道的。至于开放的程度,取决于我们所处的环境及交流对象。例如, 面对那些让我们感到安全和舒适的人,我们更愿意透露自己的信息,而在有些人面前我们可能更喜欢封 闭自己。
盲目区域的自我:代表他人了解而自己却没有意识到(或不了解)的有关自我的信息,包括一些下 意识的口头禅、自我防御方式或者受压抑的经历等等。
第二部分 传播者心理
第二章 传播者的自我意识
本章要点
1 .自我意识的含义和结构 2 .传播者自我认知和评价的来源 3 .传播者提升自尊水平的方法 4 .传播者自我调节的建议
目录
第一节 自我意识是什么 第二节 传播者的自我认识 第三节 传播者的自我体验 第四节 传播者的自我调节
第一节
自我意识是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