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下册科学试题及答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试题及答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个空格2分,共20分];1.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发明了[ ],而[ ]的发明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2.我们把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称为[ ],比如身边的物质中有食盐.白糖.[ ]等。

3.我们利用观察到的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如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 ]。

4.放大镜把通过透镜所能观察到的范围称为[ ]。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我们能看到的范围就[ ]。

6.如果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上分别标着12.5×.40×,那么物体图像将被放大[ ]。

7.科学研究发现昆虫头上的[ ],就是它们的“鼻子”。

8.用显微镜观察蚕豆叶表皮细胞上有许多[ ],那是植物进行蒸腾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

二.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2分,共16分];1.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 )。

A.反射B.折射C.不变2.凸透镜是( ).透明的镜片。

A.中间厚边缘薄B.中间薄边缘厚C.一样厚3.[ ]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A.细胞学说B.动力学C.仿生学4.蟋蟀的耳朵在( )。

A.头部B.足内侧C.腹部5.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 倍。

A.200B.2000C.200万6.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玻片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 ) 。

A.相同B.相反C.无7.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 ]对足。

A.2B.3C.48.凸透镜的凸度越小,它的( ) 越小。

A.放大倍数B.焦距C.视野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每小题2分,共20分];1.圆柱形和球形的器皿装水也有放大功能。

[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同它的面积大小有关。

[ ]3.把整个洋葱放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 ]4.鱼缸里的水变绿是因为其中有绿藻的缘故。

[ ]5.微生物对人类只有危害,没有好处。

[ ]6.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3毫米的微小物体[ ]7.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 ]8.蝴蝶的翅膀上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 ]9.微生物是生物,也由细胞组成。

[ ]10.碱面是粉末状的,它不属于晶体物质。

[ ]四.连线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将下列人物同他的成就连起来。

袁隆平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列文虎克利用微观技术对水稻进行改良,培育出了杂交水稻罗伯特.胡克第一个指出微生物同人类健康的关系巴斯德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培根制成最早可以放大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2.将下列昆虫与它的触角类型连起来。

蚕蛾棒状天牛丝状蝴蝶鞭状蚂蚁羽状蝗虫膝状五.科学探究。

[每小题10分,共30分]1.按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在空括号中填上序号。

[ ]调整细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

[ ]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

[ ]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

[ ]调节粗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

[ ]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

注意标本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物体图像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

[ ]一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光摆在平整的桌面上。

[ ]调节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距载物台大约2—3厘米。

将要观察的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并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

2.小明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内表皮细胞时,就碰到了2个难题,请你帮他找出错误所在,并改正。

[1]从目镜里往下看,发现里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错误;改正;[2]标本片已经放在载物台上,可从目镜里却只能看到亮圈,却看不到洋葱内表皮的细胞。

错误;改正;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放大镜显微镜2.晶体味精[雪花]3.细胞4.视野5.越小6.500倍7.触角8.气孔二.选择题;1.B2.A3.A4.B5.C6.B7.B8.A三.判断题;1.×2.×3.×4.√5.×6.×7.√8.√9.× 10.×四.连线题;[略]1.将下列人物同他的成就连起来。

袁隆平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列文虎克利用微观技术对水稻进行改良,培育出了杂交水稻罗伯特.胡克第一个指出微生物同人类健康的关系巴斯德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培根制成最早可以放大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2.将下列昆虫与它的触角类型连起来。

蚕蛾棒状天牛丝状蝴蝶鞭状蚂蚁羽状蝗虫膝状五.科学探究;1.正确顺序;6.3.2.5.7.1.42.[1]错误;反光镜没有调整。

改正;调节反光镜,直到能从目镜里看到一个亮的光圈。

[2]错误;没有调节细准焦螺旋。

改正;调整细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升起或降下,直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

3.[1][略][2]文字描述;一格一格,像房间那样,有些中间还有小黑点。

画图;参照教材P14。

文六年级科学 (第一单元)一.填空题;[每个空格2分,共20分];1.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 ],整个世界都是由[ ]构成的。

2.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 ],只是有的快,有的慢。

3.物质有变化可以分为[ ]和[ ],它们的区别在于有没有[ ]。

4.物质的化学变化往往会伴随改变颜色.[ ].[ ].[ ]等现象的产生。

5.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 ]。

二.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2分,共20分]1.像易拉罐压扁.木头碎裂.玻璃碎裂.折纸这样的变化等是[ ]。

A.形态发生了改变B.产生新的物质C. 没有什么变化2.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是[ ]。

A.化学变化B.物理变化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3.铁钉在有腐蚀的情况下容易生锈,[ ]不能防止和减缓铁生锈。

A.刷油漆B.抹油C.放入盐水中。

4.在米饭或淀粉上滴上碘酒会出现[ ]。

A.黑色B.紫红色C.蓝色5.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 ]。

A.氧气B.二氧化碳C.一氧化碳6.菜刀用完后擦干并放在干燥的地方是切断铁和[ ]的接触,以防生锈。

A.水B.空气C.细菌7.把铁钉的一部分浸人硫酸铜溶液中,我们会看到铁钉变[ ]。

A.红色B.蓝色C.没有变化8.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玻璃杯中,木条会[ ]。

A.没有什么变化B.会熄灭C.燃烧的更旺9.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含量的增加。

A.二氧化碳B.氧气C.氮气10.长时间地咀嚼米饭的时候感觉到米饭有甜味,这是[ ]。

A.口腔中含有糖B.米饭中淀粉在咀嚼中发生了变化C.米饭本来就是甜的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每小题2分,共20分]1.蜡烛燃烧是形态上发生了改变慢慢变短了,这是一种物理变化。

[ ]2.做泥塑或面塑属于是仅仅形态发生了变化。

[ ]3.我们在吃米饭时,一开始就就尝到了甜味。

[ ]4.铁生锈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 ]5.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动物和人不是由物质构成的。

[ ]6.房屋和马路是不变的物质。

[ ]7.物质之间的变化一般分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

[ ]8.物理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化学变化是不会产生新的物质。

[ ]9.物质混合后产生了气体不属于化学变化的现象。

[ ]10.物质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 ]四.巧分变化[12分]物质的变化真是丰富多彩,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一分。

①冰融成水②钢铁生锈③酒精挥发④空气液化⑤海水晒盐⑥食物腐败⑦灯泡发光⑧煤气爆炸⑨木材燃烧⑩酱油拌饭⑾书法创作⑿柠檬汽水四.1.[8分(2).把玻璃片盖上,用手摸玻璃杯,有什么感觉?(3).用燃烧的细木条伸人杯中,观察到什么现象?根据这个信息,你们可以做出怎样的推断?(4).分析已经获得的证据,能判断出杯中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吗?为什么?五.简答[8分]举例说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至少4种],并说明其中的科学道理。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物质物质2.变化3.物理变化化学变化4.产生气体发光发热产生沉淀物5.物理变化二.选择题;1.A2.B3.C4.C5.B6.A7.A8.B9.A 10.B三.判断题;1.×2.√3.×4.√5.×6.×7.√8.×9.× 10.√四.巧分变化;化学变化[序号];2.6.8.9.12物理变化[序号];1.3.4.5.7.10.11五.实践操作;1.[1]冒出气泡,有气体产生。

[2]凉的感觉。

[3]细木条很快熄灭。

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CO可以灭火。

[4]不能。

因为获得的实验证据不够,不足以证明这种气体是二2氧化碳。

2.[1]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吗?[2]铁生锈与空气有关。

[3]2枚铁钉.食用油.2只烧杯[或盘子]。

[4]1.把2枚铁钉分别放入2只烧杯里;2.把其中一只杯子里倒入食用油,浸没铁钉;3.观察记录铁钉的变化。

[5]放在空杯子里的钉子生锈了,而浸没在油里的铁钉没有生锈。

[6]铁与空气接触容易生锈。

五.简答;[1]刷上油漆隔绝空气与水分[2]涂上油脂隔绝空气与水分[3]电镀隔绝空气与水分[4]晾干减少水分[5]真空封存隔绝空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