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片段)支撑专题训练(讲解版)一.请用诺贝尔的事例写一个支撑"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片段。
①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
②四年里,诺贝尔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做了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只是数百次失败,但是,他毫不气馁,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信念:一定要发明“炸药”,减轻工人们繁重的负担。
③最后一次实验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点燃的导火线,一声巨响,“炸药”爆炸产生了极大的威力,路人在旁边不禁惊叫:“诺贝尔完了!”④然而,正当人们为失去一位伟大的化学家而悲痛的时候,诺贝尔神奇般的从浓烟中跳出来。
他面孔乌黑,身上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成功了”。
⑤就这样,诺贝尔发明了炸药。
从那时起,大大减轻了挖土工人的劳动强度。
片段一:化学家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四年里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地做了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只是数百次失败。
但他毫不气馁,不断地更换原料,改进方法,总结经验教训,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发明了威力巨大的炸药。
片段二:失败是成功之母。
伟大的化学家诺贝尔曾耗时四年去研究炸药,在这四年间,诺贝尔废寝忘食,每天宅在破旧不堪的实验室里一丝不苟地做了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是数百次的失败,于是他开始思考:都实验了如此多次,为什么仍然没有成功,根据自己失败的经历,他发现自己每次都只是重复实验步骤重新实验,而没有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没有改进。
在后面的实验中,他仍然实验失败,却在一次次的失败总汲取教训,对实验进行改进,在多次的失败中不断进步,最终实验成功研发了炸药。
正是因为诺贝尔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从中汲取教训,不断改进,最终实验成功研究出了炸药。
倘若诺贝尔没有静下来反思,而仍像以往那样不断的重复错误的实验方法,不从失败中汲取教训,那么等待着他的只有无数次的失败。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不仅要经历失败,还要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不断改进,才能走向成功。
片段三:失败是成功之母。
化学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
在四年的时间了,诺贝尔做了数百次实验,可是这数百次实验都失败了,但是诺贝尔并没有因为失败而毫无收获,他在每一次的失败后都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并根据经验教训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下一次实验,每一次实验都是上一次失败实验的延伸实验。
在最后一次实验时,他点燃火线,出现了一声巨响,他终于发明了炸药,获得了最后的成功。
诺贝尔经历了那么多次失败,但是他都能在失败后总结经验教训,所以他后来的成功了。
在失败过后,认真找到新的方法,是可以成功的。
所以,美国的演说家、改革家温德尔•菲利普斯说才会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片段四:失败是成功之母。
雄鹰不曾跌落地面,怎能翱翔天际?鲤鱼不曾坠落潭底,怎能一跃龙门?人亦是如此,不经历失败,从中吸取教训,怎能收获成功?诺贝尔为提高当时的采矿业生产力,开始了炸药的研发。
然而,迎接他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不是无法引爆,就是爆炸威力太小,抑或是爆炸不可控。
但他从不气馁,每次失败后都认真分析失败原因,然后改进方法:无法引爆,就更换材料;威力不够,就增大填充量;爆炸不可控,就更换导火线,控制其长度。
最终,在几百次的失败、几百次的反思、几百次的吸取教训改进方法之后,诺贝尔终于成功发明了炸药,解决了当时采矿业生产力低下的问题,成为享誉世界的“炸药大王”。
正因为当时诺贝尔失败了,他才会反思,并从中吸取教训,进而改进方法,因而最终获得成功。
失败给诺贝尔带去实践经验与知识,为他的成功奠基。
看来,失败确是成功之母。
二.请用曹刿的事例支撑下列不同的观点。
①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片段一: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春秋时代的曹刿是个普通百姓,属于“非肉食者”一类。
就是说,无职无权。
但曹刿关心国家命运,在齐国军队来进犯自己的国家之际,他不放心光让那些“肉食者谋之”,于是挺身而出,主动要求“入见”鲁庄公,阐述对怎样打仗的看法。
片段二:关心国家大事,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鲁庄公十年时,齐军压境,曹刿求见庄公,主动提出为抵抗齐国出力,同乡认为有高官谋划,曹刿不必去掺和,在家中为国祈祷就足够了,可曹刿认为居高官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思远虑,若真心关心国家,就应该参与政治,为国家出谋划策。
于是曹刿入宫进见庄公,与庄公商讨作战战略,并且在战场上凭借自己的谋略和智慧为鲁国取得了胜利。
片段三: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鲁庄公十年的时候,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有个人叫曹刿,他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在齐军攻打过来时,曹刿想去向鲁庄公请柬,希望自己能参政,他不顾邻人的强烈劝阻,最终到达了鲁庄公那里,他在作战之前和鲁庄公讨论了鲁国的现状,明确了此次鲁国可以和齐国作战的事实,于是有参政意识的他带领着鲁国军队打败了攻打过来的齐国军队。
曹刿关心国家的大事,并且不听别人的劝阻也要参与政事讨论,可见他有很强烈的参政意识。
如果他关心国家大事,但没有参政意识的话,他也就不可能保护好他的国家了。
所以,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片段四: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曹刿不过是鲁国的一个普通百姓,无职无权,但他十分关心国家大事。
在齐国军队进犯自己国家之时,他表现出强烈的参政意识:他认为那些当权者目光短浅,国家危难之时不堪重任,因此不顾乡邻反对,挺身而出,主动要求入朝觐见鲁庄公。
他向鲁庄公发表了自己对于此次作战的看法,为他出谋划策,最终助鲁军大败齐军,使鲁国渡过危难。
正因为曹刿有着强烈的参政意识,他才会不放心让“肉食者谋之”,因而入朝觐见,助祖国于危难关头。
由此看来,只有有了强烈的参政意识,关心国家大事才有实在意义;若没有强烈的参政意识,那么关心国家大事不过是空谈。
②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
片段一:曹刿论战是发生在二千多年前的事,那时候,平民百姓要见国君,说句话,参与商量国家大事,似乎还是很容易的。
曹刿和他同乡说的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是对鲁国统治者的尖刻的批评,但也没有遭到“穿小鞋’’的打击报复。
相反,鲁庄公还诚心诚意地请教曹刿,并按曹刿的正确意见发布军令,确实是很有民主气度的。
可见,曹刿能积极参政,发表意见,恐怕不仅仅因为他有这方面的才能,还因为当时有一个允许参与的民主环境。
如果曹刿贸然找上门去,却被一顿军棍轰出来,也就不会有什么求见论战之事了。
片段二: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
春秋时期,鲁国之所以能战胜齐国,不仅仅是因为曹刿对战事的独到见解,更重要的是鲁国的民主参政的社会环境。
曹刿对乡邻说“肉食者鄙”这种对当权者尖利刻薄的批评,不但没有被判定为“大逆不道”,受到处罚;相反,他入朝觐见,还得到了鲁庄公的接见,并且鲁庄公还真诚地请教曹刿,按他的正确意见发布战略部署,从而战胜齐国。
试想,倘若鲁国没有民主参政的环境,曹刿这区区一介平民说了这“大逆不道”之言,势必会遭到打击报复;他贸然入朝觐见,也定会被拒之门外。
那么鲁国也就很难战胜齐国了。
由此看来,民主参政的环境,可以让当权者及时得到草根阶级贤者的意见,这在关键时刻大有用处。
因此,国家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
③位卑末敢忘忧国。
片段一:位卑末敢忘忧国。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人人应该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政议政,发挥主人翁的精神。
我们不能像春秋时代那个曹刿的同乡,面临国家遭受侵犯,却说什么“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话。
如果抱着让少数人去“忧天下”而自己“何必去参与”的思想,来对待当前的改革和开放,那就丢失了自己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资格了。
片段二:位卑末敢忘忧国。
曹刿原本只是一介平民,却十分关心国家大事,忧国忧民,在齐国攻打鲁国时,曹刿心系国家,主动求见庄公,提出为抵抗齐国出力,因其心系国家,为国担忧,在谈及庄公缺点时,直言不讳,在庄公做错事时,极力谏阻,因其为国担忧,在国家受到战争祸乱时,主动请求出战,用自己的谋略和智慧击退了敌人。
曹刿虽身份卑微,却心系国家,担心国家安危,位卑而未敢忘忧国。
片段三:位卑未敢忘忧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纵使位卑,亦不能忘忧国。
齐师犯鲁,祖国危难,曹刿身为一介平民,位卑权轻,却毅然入朝觐见鲁庄公,为其出谋划策,救祖国于危难。
反观其同乡之人,“齐师犯我”却言“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认为国家兴衰是当权者之事,与自己无关。
倘若人人如曹刿,人人忧国,那么国家势必兴旺发达、长盛不衰;倘若人人如曹刿之同乡,仅有少数人忧国,那么国家势必衰败,乃至最终灭亡。
看来,位卑确亦未敢忘忧国。
三.请根据论点对勾践的故事进行灵活剪裁,并用简洁的文字把材料作为论据叙述出来。
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之后,就确立了兴越灭吴的奋斗目标,并坚信这个目标可以实现,于是,他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坚持不懈,矢志不渝,“十年生聚。
十年教训”,富国强兵,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
1.只有充满必胜的信念,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片段一: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之后,暗暗立下志向——兴越灭吴,目标廓清了他心头的迷雾,点燃了他心中的明灯,照亮了他前进的航线,卧薪尝胆,虽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困乏其身,但他始终不懈怠,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成为长江流域的霸主。
片段二:只有充满必胜的信念,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之后,便有了兴越灭吴的理想。
他仅剩三千士兵,越国亦是残破不堪,举国上下民不聊生,但他坚信自己能兴越灭吴。
带着这必胜的信念,他选用了一批能安邦定国的贤臣,在他们的支持下大力施行仁政,尽力改善百姓生活。
带着这必胜的信念,他大举征兵,铸造兵器,训练军队,竭力打造一支战无不胜的强大军队。
二十年的卧薪尝胆之后,他终于以三千越甲吞并吴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2.忧劳可以兴国。
片段一: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之后,激发了不可遏止的斗志,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忧心如焚,发展生产,修造兵器,招募兵士,亲近百姓;劳作不休,耕作田地,体察民情,赈济灾民,教化子民。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长期地为国为民忧劳,终于换来百姓的富足,民心的拥护,武备的强大,国力的兴盛,成就了霸业。
可见,忧劳可以兴国。
片段二:忧劳可以兴国。
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之后,看到越国残破不堪,举国上下民不聊生,军队亦不过三千老弱残兵的现状,深感担忧。
为了解百姓生活状况,忧心如焚的他亲自下乡体察民情,抚慰百姓;为带动百姓重返耕地,他下田躬耕,劳作不休;为改善百姓生活,他亲自发粮赈济,大力发展教育;为提升国家军事实力,他大举征兵,亲自监督兵器的铸造、军队的训练。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长期为国为民的忧劳终于换来了百姓的富足、军队的强大、国家的兴盛,他也最终灭掉吴国,成就一番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