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題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俭”作为一个道德伦理范畴,产生于西周。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尽管各家各派学术见解不同,治国方略各异,但在财货的消费方面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对传统俭德的崇尚。
和其他道德范畴一样,俭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展。
自商初到春秋,经过八九百年的岁月,崇尚“俭”德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
春秋战国时的儒、墨、道、法诸家,在不同程度上都主张尚俭。
孔子对于“礼”是非常重视的,但他认为“与其奢也,宁俭”。
老子说他有三宝,其中之一即为“俭”;认为“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去奢”“去泰”就是要俭。
墨子认为“俭节则昌,淫俠则亡”,儒家搞的礼、乐那一套都不合俭的要求。
法家对于俭德也是提倡的,《管子》中多处强调应当去奢、节俭,“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
上述引证足以表明,尚俭作为一种美德在先秦已传遍华夏大地。
尚俭作为一种美德,自公元前十六、十五世纪流传至今而不衰,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经济价值,还因为它包含着多方面的教育功能。
历史上虽然没有人从教育学的角度明确指出这一点,没有人明确详细地论述“俭”的教育功能,但人们从经验中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俭”是教育子女的一种手段。
几千年来,有见识的长辈总是教育其子女要节俭。
这些长辈从经验中看到,富家人的子弟,只有尚俭才能成才,家道才能不衰。
一味娇惯孩子,只能使其成为败家子。
穷苦人家迫于生计,不得不节俭。
这种俭虽然是被迫的,但它同样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因此,不论是富有之家,还是贫穷之家,只要是有见识的,总是要以“俭”治家的。
如果仅是为了节用而不是为了育人,那么“俭”德是难以流传几千年的。
明确指出“俭”有教育人的作用、把"俭”用于育人的,是诸葛亮。
他在写给儿子的信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是通过节制物欲使其内心宁静来培养其品德的,一个人对于物质享乐如果不能有节制,就不可能纯洁其志向;内心总有强烈的物欲干扰,就不可能有远大的志向。
他提出的“俭以养德”的命题,把尚俭的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伊尹、周公、孔子、老子、墨子等提出了尚俭的思想,在他们的倡导下,“俭”这一美德被人们接受,但是“俭”与“德”之间的关系没有被明确掲示出来。
可以说前人只认识到“俭”本身是美德,而没有发现“俭”有更多的教育功能,伊尹、周公倡“俭”是为了维护政权统治,孔子倡“俭”是为了维护礼、不违礼,老子倡“俭”是为了实现“道”,墨子倡“俭”是为了节用。
只有诸葛亮不仅把“俭”视为美德,还明确把“俭”视为一种教育手段,认为实行节俭是为了涵养道德。
这就把“俭”的价值,从“俭”是美德提升到了“俭”是美德之母的高度。
“俭”与德育、“俭”与人生的追求、“俭”与人的精神生活之间的联连,被注意到了。
自此之后,历朝历代都有人自觉不自觉地把“俭”与培养人的品德相连,有人讲“俭以养性”,有人讲“俭以养廉”,历史上众多的家训中几乎都有倡“俭”的内容。
节俭在客观上成了一种普遍的育人的手段,因为人们明白:一家之中只要厉行节俭,子孙即使成不了大器,也不至于成为敗家子。
(摘编自任怀国《说“俭”》)材料二崇俭抑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古往今来,占主流地位的学术观点和社会舆论都认为节俭是美德,奢侈不可取。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节俭不仅对个人身心健康有益,而且对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至关系国家兴亡,正所谓“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崇俭抑奢”,形成“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时代新风,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帮助人们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勤俭节约的意义和作用,真正认识奢侈消费的危害。
第二,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
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在消费过程中都应做到节能、节水、节材,反对铺张浪费,反对汚染环境。
第三,不断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
节俭是针对奢侈消费而言的。
崇俭抑奢绝不是否定正常消费、为节俭而节俭,而是提倡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
要在反对铺张浪费的同时,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质量.进而以科学消費、文明消费、理性消费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第四,提高消费者素质。
在不断提高人们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时,开展必要的消费教育和培训,引导消费者进行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自觉提高消费的文化含量,排斥奢侈消费和炫雄消费。
(摘编自尹世杰《崇俭抑奢的当代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受儒家思想影响,春秋战国时墨、道、法诸家都主张节俭,尚俭作为一种美德在先秦已传遍华夏大地。
B.直到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明确认识到“俭”的育人作用,并且把“俭”用于育人之后,“俭”才起到了教育人的作用。
C.把“俭”视为一种教育手段,不仅体现出“俭,是美德”,更是将“俭”提升到了美德之母的高度。
D.崇俭抑奢是一种为了节俭而节俭的消费观,与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提高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思想相契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然伊尹、周公、孔子、老子、墨子都认识到“俭”是美德,但他们提出尚俭的目的各不相同。
B.富家人教育子女要节俭是为了家道不衰,而穷苦人家的子女的节俭是被迫的,是为了节用而节俭,难以起到教育的作用。
C.自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命题之后,历朝历代都有人自觉不自觉地把“俭”与培养人的品德相连。
D.要形成“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新风尚,需从价值导向、消费模式、消费水平和质量等多个方面着手。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提倡“俭”德的育人功能的一项是(3分)A.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白居易)B.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李商隐)C.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宋史•范纯仁列传》)D.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资治通鉴》)4.请简要归纳两则材料阐述的侧重点。
(4分)5.材料一的论证有何特点?请从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上加以分析。
(6分)(二)现代文阅读U(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祖巷(节选)王剑冰进了村子就看到了高高的牌楼,上面写着“珠况古巷,吾家故乡我先见到了家乡的花,艳红艳红的,一问,洛神花。
守着花的女子说,这种花富含氨基酸,剝开花瓣泡水,对人好着呢。
八百多年的驷马桥卧在彩虹里,桥下一道水,流得更久。
石雕门楼框着悠长的古巷,巷道铺着石子,凸凹的感觉,透进脚心。
雨和尘沙,会顺着凹痕滑走,滑走的,还有轰轰烈烈或平平淡淡的时光。
明清时期的老宅子,有些挺立着,有些歪了肩角。
灰薄的瓦,干打垒的墙,墻上刷的白灰,掉了一半的皮。
一口“九龙井",依然清澈甘洌,龈出的酒、沏出的茶都味道酔厚,制出的豆腐也嫩滑爽口。
慢慢地发现,这些拥挤的房屋都有极高的利用价值,不唯是生活功能,还有团结功能。
瞧,屋头大都貼了祠堂的名牌,这边是谢氏祠堂,那边是杨氏,旁边是冯氏,然后赵氏、钟氏、赖氏……我随脚踏进旁边的谢氏祠堂。
阳光从祠堂后面照进来,满屋亮堂。
房屋设计很讲究,会在后方为太阳留下通道,中间为雨水留下位置。
这样的老宅气韵祥和,舒适透爽。
一侧的墻上贴着红纸,上边写着人名。
一位老者从后面走出来,还没看清脸面,先见到露齿的笑,说来了,谢家的?我说是来看看。
老人叫谢崇政,七十五岁了,三个孩子都在外地,自己与老伴在这里,没什么事,就帮助谢家迎迎客人。
说话间我已经明白,墙上的名単,都是最近前来认祖的。
告别老谢出来,闪过诸多门口,前面出现了一座门楼,上面的石匾题为“珠巩楼门楼两旁,有不大的摊子,摆着细长的卷烟,竟然叫"珠机烟”。
摊后的女子笑意盈盈,介绍说,珠巩巷早就有种烟的历史,自家的烟叶收了用不完,便学着做卷烟,就地消化。
巷子里还有不少卖腊鸭的,一排排腊鸭挂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彩,而且都标着是“腊巷”的腊鸭,一问,腊巷就是珠巩巷的一条街。
这让我立时想起前两天遇到的老者,难道他是珠巩巷人?我来时,火车卧铺外边走廊上一个小女孩让老人跟着她学诗,老人总是说错,小女孩就一次次地教。
原来,老人是带孙女回老家。
小女孩长着一双明亮的大眼,蓄一头短发,很是可爱。
爷爷说,我来说一个,你也跟着学,爷爷就一句一句地说着当地的土谣:月光光,照地堂,虾仔你乖乖聊落床。
听朝阿妈要赶插秧啰,阿爷睇牛佢上山岗喔……小女孩真学了,学的腔调也跟爷爷一样。
后来知道他们也在韶关下车。
这小女孩叫安安,她说爷爷家在居居。
我问老人“居居”在韶关哪里,老人说在南雄。
我恰巧要去南雄。
老人说,欢迎你到我们村子去看看,现在外边来的人可多了,还有旅行社的。
后来才知道,老人的口音被误听了,比如说村里的人“不傻”,实际上说的是“不少那么,老人口中的居居巷,可不就是这个珠巩巷!老人说他们那里的腊鸭誉满岭南,只有“腊巷”的人做的腊鸭才正宗。
老人说他姓刘,一个村子以前有一百多个姓。
当时觉得他过于自豪,现在才明白他讲的是实话。
我便有意去寻找刘氏祠堂。
这是古巷较大的一座祠堂,深而广,屋顶的天窗不止一个。
阳光射进来,里面显出明明暗暗的层次,案子、条発、廊柱、匾额,使得整个祠堂器宇轩昂。
我们进门的时候,一个女子从旁边跟进来,显现出友好的热情。
她说祠堂是刘氏宗亲举办大事的地方。
我问刘姓在珠机巷有多少人,回答是十几户。
县史办的李君祥说,珠机巷的人渐渐迁出去,现在留下的还有三百五十多户,一千八百多人。
十几户也不算少了,刘、陈、李、黄都属于大户。
巷头汪着一泓水,水边一棵古榕,铺散得惊天动地。
水叫沙湖,连着沙河,水从桥下流走,顺着古巷流到很远。
沙水湖北畔,有个“祖居纪念区”,区内一座座新起的祠堂,风格各异,气势雄伟。
这些祠堂都是仿古建筑,有的还立了牌坊,哪一座都比原来的宏阔。
转到黎氏祠堂,我看到一位老太领着一个小女孩玩,小女孩像火车上的那位小姑娘。
我忽而醒悟,难道老者说的不是姓刘而是姓黎?我上去叫了一声安安。
小女孩回头来看,还真的是。
小女孩向我介绍说,那位老太是她奶奶。
她和她奶奶热情地邀请我去她家做客。
离开有些热闹的街巷,深入进去,便看到了生活的自然。
那是岭南特有的乡间景象。
一扇扇门内,都干净整洁,有的院里晒着辣椒,红红黄黄的,好几摊子。
有的门通着后边,过去看,一间间住房都有人。
见了,热情地招呼,问来自哪里,姓什么。
周围是长叶子的芋头,在土里不知道有多大。
开花的南瓜,一个个垂挂着,无人摘取。
墙上翻下的植物,像仙人掌却不长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