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图书分类法又叫图书分类词表,是基于内容,形式,体裁和读者对书籍的使用情况。

在一定的哲学指导下,运用知识分类和逻辑方法的原理,将各学科的书籍根据学科内容分为几大类,每个专业的大类又分为许多子类,每个子类又细分为分子亚类。

最后,每种书籍都可以分为一定的类别,每种类别都有一个类别编号。

同义词库是分层类别编号和类别的集合。

中文图书馆分类(以前称为中文图书馆分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制并出版的具有代表性的大规模综合分类系统。

它是国内图书馆中使用最广泛的分类系统,称为“中国图书馆分类”。

CLC的汇编始于1971年,并连续出版了五版。

与中国其他分类方法相比,CLC 的编译相对较晚,但发展很快。

它不仅系统地总结了中文分类的编制经验,而且吸收了国外分类的编制理论和技术。

根据某些思想,基于主题分类,结合书籍和材料的内容和特点,形成分类表。

CLC已在中国各种图书馆中广泛使用。

CLC的分类号记录在国内主要参考书目,检索期刊,机器可读数据库和中国国家标准书号中。

中文图书馆分类采用中文拼音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的混合数字。

字母代表一个大类,主要类别的顺序反映在字母顺序中。

主要类别下的子学科由阿拉伯数字组成。

为了适应工业技术的发展和此类文献的分类,在工业技术的次要类别中使用了两个字母。

历史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第三版是《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是中国最常见的图书分类法。

也称为中文图书馆分类。

1971年,包括北京图书馆(现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其他组织在内的36个单位组成了一个编辑小组,并开始编写。

1973年3月,编写了试用版,第一版于1975年10月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1979年7月,成立了中文图书馆分类编辑委员会进行修订。

1980年6月,第二版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第三版于1990年出版,第四版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

第五版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于2010年9月出版。

中国大陆图书馆使用中文图书馆分类,而其他图书馆则使用中华民国的中国书籍分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