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名著导读教学设计——杨恩杰【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三国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素材,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2.通过分析、评价三国人物,使学生对人物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初步掌握名著的阅读方法,并让学生养成勤思考、善分析的读书习惯。
3.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有见解、有创意地阅读文学作品。
4.激发学生热爱中国文学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有见解、有创意地阅读文学作品。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评价三国人物,使学生对三国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初步掌握名著的阅读方法,并让学生养成勤思考、善分析的读书习惯。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欣赏《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激发阅读兴趣。
2.过渡:刚才我们听到的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的这首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西江月》。
它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
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三国演义》享有崇高的地位,没有任何一部小说比得上,近三百年来,向来称之为“第一才子书”。
作为中国的一名莘莘学子,你想不想了解《三国演义》?今天,就让我们大家共同走进《三国》。
二、整体感知,系统把握《三国演义》框架构思1.作者简介:罗贯中(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2.作品简介:《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约九十七年的历史故事。
书的开篇写的是东汉末年统治阶级昏庸、腐败,造成社会危机总爆发,民众生活困苦,纷纷起来反抗,形成以张角为首的“黄巾”农民大起义;同时,各种军阀也拉起军队,相互残杀。
军阀董卓的行为引起别的军阀不满,多家联合起来声讨他。
董卓被诛后,曹操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削平北方的抗拒势力,并进兵江南。
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曹,赤壁一战打败了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此后,魏、蜀、吴三国互有战争,各有胜负。
最后,西晋先后灭了蜀、吴,取代了魏,复归统一。
3.基本了解故事情节。
(1)教师朗读故事梗概,边读边理解。
(2)同学间开展互相讲《三国演义》故事。
三、重点篇章人物分析、掌握阅读方法《三国演义》情节曲折,人物众多,它描绘了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一个产生英雄的年代。
同学们,你心目中的三国英雄是谁?用一两句话说出你敬佩他什么?1.诸葛亮形象阅读分析——“智慧超群”、“鞠躬尽瘁”【重点回目】从第三十七回“三顾草庐”到一百零四回“丞相归天”,诸葛亮的形象就贯穿在这将近七十回的演义中,特别是从八十七回开始,诸葛亮的形象回回出现,回回鲜明。
【经典情节回顾】1.七星坛诸葛祭风①周瑜见没有火攻的好风向,焦急而病。
②孔明写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并说可为他借得东风。
③周瑜高兴地筑起了“七星坛”,然后把各路军马调度停当, 等候东风吹起。
④三更东南风起,周瑜骇然,派丁奉、徐盛斩杀孔明。
⑤孔明早已在赵云的接应下回到了夏口,然后布置人马待时截击曹操。
2.火烧赤壁①曹操率大军南征,处于弱势的蜀吴联合抗曹,决定采用火攻的策略。
②周瑜行反间计骗取曹操杀了水军将领。
③又以连环计让曹军战舰相连成,诸葛亮作法祭来东南风。
④黄盖行苦肉计诈降,率船顺风纵火冲向对岸,火烧曹军。
⑤曹军全面溃败,至此,三国鼎立的局势形成。
人物形象分析:诸葛亮形象要一分为二看待,首先从智谋上看,诸葛亮确实有其过人之处,但小说毕竟是小说,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被“神化”了;其次,诸葛亮对于刘备和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精神还是值得学习的,但是他身上也不可避免的拥有封建知识分子的局限性(比如对于自己的君主只知一味的愚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服从意识)2.刘备一一世之枭雄经典情节回顾:1.刘玄德携民渡江①火烧新野后,曹军杀来,刘备抵挡不住,便弃樊城,取襄阳暂歇。
②新野、樊城百姓跟随刘备,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
③到南岸的襄阳,蔡瑁、张允不开城门。
④刘备又转而望江陵而走,襄阳百姓又相随。
⑤行进缓慢,刘备始终不忍相弃,最终被曹操赶上。
2.三顾茅庐司马徽见刘备,再次推荐诸葛亮,并将他比作姜子牙和张子房。
司马徽临去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言罢,飘然而去。
刘备带领关羽、张飞前往隆中,适逢诸葛亮出游,只得返回新野。
诸葛亮的密友崔州平认为欲使孔明出世,徒费心力,刘备雄心不为所动。
几日后,玄德欲二请孔明,张飞不悦。
刘备于隆冬冒着大雪来至卧龙冈,遇见诸葛亮的另外两位密友石广元、孟公威以及诸葛亮三弟诸葛均、岳父黄承彦。
诸葛均言孔明不在,行踪不定。
刘备留书一封而去。
人物形象分析:(1)仁义、宽厚(2)善于招纳贤才例如:三顾茅庐(3)善于识别人才例如:他曾经在生前告诫诸葛亮不能重用马谡“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只是,庞统来投靠他的时候他却因其相貌丑陋而没有重用。
(4)充分信任人才例如:长坂坡一战,有人说赵云投奔曹操了,刘备始终不相信。
小结:刘备是罗贯中着力刻画的仁义之君。
为了刻画他的仁义,作者还借他爱哭来加以表现:护庶民,他大恸;尊爱将,他边哭边摔子。
)3.关羽形象阅读分析——“忠义”、“勇猛”重点回目:第一回合、第五回合、第二十五至二十七回、第四十五回、第五十回、第六十六回、第七十五回、第七十七回经典情节回顾:1.千里走单骑关羽降曹前与之有三约,其中言明他日寻得刘备即辞去。
当得悉刘备兵败后投在河北袁绍处,即挂印封金,留下书信辞别曹操,从河南许昌出发,护送刘备的二位夫人,一起去寻刘备。
因未得到曹操的文书,沿途守关将领阻截关羽,关羽迫不得已勇闯东岭、洛阳等五座关口,斩了孔秀、韩福等六员守将,夺下渡船,过了黄河。
(过五关斩六将)最后终于与刘备兄弟主臣相会。
2.温酒斩华雄董卓当权,把持朝政。
十八路诸侯兴兵声讨。
交战中,先后有四位各诸侯中的悍将被董卓的部将华雄斩杀。
盟军各将都有些惊慌失措,袁绍正担心没人可拿下华雄时,关羽自告奋勇,愿与华雄交锋。
袁绍嫌他地位低微,称其“安敢乱言”,喝令将其打出。
曹操上前阻止,关羽才有了出战的机会。
曹操端了杯热酒为关羽壮行, 而关羽愿先去斩华雄,回来再喝酒,便提刀而出。
俄顷,关羽拍马而回,掷华雄人头于地,而斟的酒还是热的,令众诸侯惊讶不已。
人物形象分析: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释曹操、单刀赴会以及最后败走麦城。
每一个故事和情节都把关羽的“忠义、“勇猛”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4.曹操人物形象阅读分析——“奸雄”曹操——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位自称英雄的人物有哪些“英雄”的壮举呢?经典情节回顾:1.煮酒论英雄曹操专权,威压献帝,把刘备留在许昌。
刘备知道曹操猜忌他,假装在家灌园种菜,以为韬晦之计。
(背景)一日,曹操派人请刘备到小亭煮青梅喝酒,并谈论当世英雄,欲加以试探。
(原曹操问刘备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说了几个人,都被否定。
(过程一)刘备反问曹操,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惊得手中的筷子掉在地上。
(过程二)突然天下大雨,雷声大作,刘备说是因为好怕打雷,才掉了筷子(过程三)曹操认为刘备胆小如鼠,再也不疑刘备了。
(结果)(胸怀大志)2.借头服众寿春伐袁术时,曹操与袁军相持月余,粮食“不敷支用”,曹操便让管粮官王屋“以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
王屋遵令而行,激起了各寨大小将士的愤怒,传言纷纷丞相欺众。
曹操得知情况后,密召王垕入曰:“吾欲问汝借一物,以压众心”屋不解,操曰:“欲借汝头以示众耳。
……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
”命推出斩首,悬头高竿,出榜晓示:“王垕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
”于是众怨始解。
(不惜用毫无过错的王垕之头来稳定军心,平息众怒,纯用霸术。
)3.割发代首攻打张绣期间,所过之处,麦熟将刈。
为赢民心,曹操传令凡过麦田有践踏者皆斩首。
不料自己的马因鸟而惊,闯入麦田,违反了自己颁布的军令,理当斩首。
(但他心中知道无人敢执法,也不会让他自杀。
)于是便借郭嘉之语“法不加于尊”,将死罪抛开,而以剑割发代首,并传示三军:“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
”以显示自己也是带头执法的。
可见其善弄权术,奸诈过人的特点。
人物形象分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正面:(1)挟天子以令诸侯,想称霸天下,具有胸怀大志,最后终于统一了北方(2)他主张屯田,发展农业生产。
(3)他不但腹有良谋,能够礼贤下士,而且知人善用。
例如:曹操听说许攸来了,顾不上穿鞋,急忙光着脚迎出来。
(4)他有豁达的胸襟。
例如赤壁惨败,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三次大笑,表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
反面:(1)“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褒贬参半(2)假装中风欺骗叔父,赢取父亲信任一一小时即如此,长大后可想而知。
(3)曹操杀吕伯奢一家,充分展现出其多疑狠毒狡诈的一面小结:可见,对于曹操这个人物的评价,应全面,客观。
要一分为二地去看待这个人物。
不能仅仅凭借个人的好恶去评析他之所以给许多读者留下了“奸”的印象,也是与作者罗贯中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分不开的。
四、全面概括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1)首先要理清故事脉络,把握作者整体思想(2)小说最重要的是把握住人物形象。
应抓住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结合文章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行为、心理活动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性格形成原因。
(3)品味精彩的语言,掌握人物形象所反映的人物特点、社会风貌等。
五、课后思考(1)《三国演义》写了大大小小数十次战役,你觉得哪一次最精彩?为什么?(2)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刘备之德近乎伪,孔明之智近乎妖”,对此,你怎么看?(3)世人历来对曹操的形象褒贬不一,你是如何看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