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知识点1:溶液(这是重点)详解: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1)在一种溶剂中同时溶解几种不同的溶质;如在水中可同时溶解食盐、蔗糖等可溶物。
(2)溶液是一种混合物,透明但不一定是无色透明,也可能是像蓝色透明的硫酸铜主、黄色透明的氯化铁溶液等。
2、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溶液是均一的,指的是溶液形成后各部分的性质和溶质的质量分数都一样;所谓溶液是稳定的,是指外界条件不变化时,长时间放置,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既不会有沉淀析出也不会分层。
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其颜色由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决定。
3、溶液是混合物。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故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和;但由于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状态被分散到溶剂分子中形成溶液,故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质的体积与溶剂的体积之和。
警示:理解溶液概念及特征时应注意几点:①溶液概念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是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②溶液概念中的“另一种物质”是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③从微观上看,溶液的形成过程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均匀扩散到溶剂分子之间。
④溶液概念未对溶质、溶质的状态作规定。
因此,生成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的状态,可理解为任意状态。
⑤判断某物质是否溶液,一般从:a.是否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b.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两方面来判断。
⑥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为无色的。
如CuSO4溶液为蓝色;KMnO4溶液为紫色。
⑦水均一、稳定,但它不是溶液,因为它不是混合物。
知识点2:溶液的组成(这是重难点)详解: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
(1)溶质:可能是固体,如食盐、蔗糖等;可能是液体,如硫酸、酒精等;也可能是气体,如氯化氢、二氧化碳等。
(2)溶剂:水能溶解多种物质,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
如果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如果其中有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汽油、酒精等也可以做溶剂,如汽油能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等。
(3)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但由于物质混合后粒子间存在着间隔,所以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4)溶质和溶剂的确定:溶液中存在的粒子是判断溶质和溶剂的依据,加入的物质未必是溶质,有些物质能与水等溶剂发生反应[如CaO+H2O==Ca(OH)2]。
拓展:溶质溶剂的判断依据:通常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如果是固体、气体分散到液体里,总是把固体、气体看成溶质,液体看成溶剂。
如果是两种液体互相溶解,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溶剂,量少的一种叫溶质。
特别提醒的是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水,不管量的多少,人们都习惯把水看作溶剂。
知识点3:乳浊液及乳化现象(这是难点)详解: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乳浊液一般不透明,其特征是不均一、不稳定的,表现在振荡后浑浊,静置后分层。
为了增强它的稳定性,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有一类物质有特殊的功能,它们一端亲水,一端亲油,把它们加到油和水的混合物中,能将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水流走。
人们把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叫乳化剂。
乳化剂所起的作用叫乳化作用。
常用的乳化剂有各种日用洗涤剂、化妆品等。
拓展:常见混合物有溶液和浊液两大体系,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浊液是不均一、不稳定的。
浊液分悬浊液和乳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悬浊液和乳浊液振荡后都呈浑浊状态,静置后都分为两层。
溶解和乳化是两种不同原理的现象。
乳化作用的应用有:洗涤:用洗涤剂可除去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清洗试管内的油污。
配制农药:喷洒农药时,要将农药原溶液稀释成一定体积比的乳浊液。
知识点4:溶液的作用详解:(1)在化学实验中,物质间的反应往往在溶液中进行,主要原因是溶液中粒子间的接触面积增大,反应的速率加快。
(2)在工农业生产中,如配制无土栽培液等,需要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浓度过大、过小都不利等。
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如用浓盐酸所制得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氢;浓度过小,则反应速率太慢。
(3)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植物吸收的养料都必须是溶液,医学上的各种注射液也都是溶液。
警示:溶液的浓度不同,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
知识点5:溶解速率及其影响的因素详解:物质溶解在溶剂里,在溶解的过程中速率不同,溶解的能力不同。
物质溶解速率的决定因素是物质本身的性质,影响因素是温度,可溶物的表面积,是否搅拌等。
升高温度、表面积增大、搅拌都有利于加快溶解的速率。
警示:(1)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物质的性质决定其溶解能力大小,与温度的高低有关。
(2)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里其溶解能力也不同,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知识点6:溶解时的热现象(这是难点)详解:物质溶解包含了两个阶段:一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溶剂水中扩散过程;二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相互作用,生成不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
第一过程属物理变化,是吸热过程,第二过程属化学变化,是放热过程,综合起来总过程的热量变化Q总=Q1吸+Q2放(Q1和Q2的符号相反)。
Q总就会出现三种情况:(1)当Q1吸≈Q2放时,Q总很小,即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如NaCl溶于水。
(2)当Q1吸>Q2放时,Q总为负值,即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明显降低,如NH4NO3溶于水的过程。
(3)当Q1吸<Q2放时,Q总为正值,即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明显升高,如NaOH溶于水的过程。
警示:大多数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温度变化不大,使温度明显升高的固体物质有NaOH、浓硫酸等。
使温度明显下降的固体物质是NH4NO3。
易错点: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的判断易错点导析:对此部分内容的误区有:(1)溶液中溶质的判断,不能正确理解概念中的重点词语,或对形成溶液的条件考虑不周。
(2)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只有一种。
(3)错误的认为溶液都是液体。
(4)对于化学反应后的溶质的判断,误认为加入的就是溶质。
所以要正确地判断溶质、溶剂。
首先要明确:(1)只有溶液中才有溶质、溶剂。
悬浊液、乳浊液中不存在溶质、溶剂的说法。
(2)液体并非都是溶液。
(3)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有多种。
(4)反应后溶质发生了变化。
(5)溶液中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与溶剂质量之和,而体积不等二者和。
判断溶质、溶剂通常分为如下几种情况:①如果是固体、气体溶解在液体里,通常把固体、气体作为溶质,液体为溶剂;②如果是两种液体相互溶解,通常把量少的作为溶质;③如果有水,则水是溶剂,其他的为溶质;④能与水反应的物质,溶解后形成的溶液中溶质应为反应后的生成物。
如:CO2+H2O==H2CO3,SO2+H2O==H2SO3,CaO+H2O==Ca(OH)2,Na2O+H2O==2NaOH。
溶质不是反应前的物质,而是反应后的H2CO3、H2SO3、Ca(OH)2、NaOH等。
像结晶水合物溶于水后,溶质也发生变化。
如:CuSO4·5H2O溶于水后溶质是CuSO4,而其中H2O是溶剂。
易忽略点:溶解的两个过程易忽略点导析:物质的溶解都有两个过程,一个过程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这个过程吸收热量;另一过程是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这个过程放出热量。
形成溶液时是放热还是吸热,取决于这两个过程放出和吸收热量的多少。
如果吸收的热量大于放出的热量,则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反之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
有些物质溶于水时放出的热量与吸收的热量基本相等,溶液的温度就几乎不变(如氯化钠)。
实验题目(一):物质的溶解性实验导析:(1)实验用品:试管、药匙、蒸馏水、碘、高锰酸钾、汽油。
(2)实验的步骤:①分别取两支试管倒入适量的蒸馏水,分别加入少量的高锰酸钾、碘,观察溶解现象。
②分别取另两支试管倒入适量的汽油,然后分别加入少量的高锰酸钾、碘,观察溶解现象。
(3)实验结论:高锰酸钾能溶解在水中,碘能溶解在汽油中。
拓展: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溶解能力不同,不同的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
实验题目(二):验证水和乙醇互溶实验导析:利用高锰酸钾溶于水溶液的颜色来判断水和乙醇是否互溶(1)实验用品:试管、药匙、胶头滴管、水、乙醇、高锰酸钾。
(2)实验步骤:①在试管中加2mL水,再加入适量的高锰酸钾,振荡得到紫色溶液。
②用胶管缓缓加入2mL乙醇,不要振荡,观察。
③振荡后再观察。
(3)实验现象:不振荡时分层,振荡后互溶。
(4)实验结论:水和乙醇能够互相溶解,且能以任意比互溶。
拓展:对于一些无现象的变化,人们很难来判定是否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加入有颜色的物质,通过颜色的变化来确定。
实验题目(三):物质溶解时的热现象实验导析:(1)实验用品:铁架台(带铁圈)、烧杯、玻璃棒、温度计、蒸馏水、药匙、固体NaCl、NH4NO3、NaOH。
(2)实验步骤:装置如图所示。
向烧杯中加入10mL蒸馏水,测出水的温度。
向烧杯中加10g固体NaCl,并用玻璃棒小心搅拌,至NaCl完全溶解。
测出NaCl溶解后溶液的温度,比较前后两次温度的变化。
按上述操作测定NH4NO3、NaOH溶解前后水和溶液的温度,并比较温度的变化。
(3)记录:注意:读温度计读数时,一定不要将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读数。
课题2 溶解度知识点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详解: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中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再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中加入某种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警示:(1)只有指明“在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讲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当改变温度或溶剂的量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2)在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中形成的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能溶解该溶质,但在此溶液中还能继续溶解其他物质。
如在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不能溶解氯化钠,但可继续溶解蔗糖等其他物质。
(3)确定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加入同种溶质,若溶液的质量增加,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若原溶液质量不变,原溶液为饱和溶液。
知识点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这是重点)详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条件:溶液存在的状态是有条件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溶液的状态将发生变化,一般说来有如下规律: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警示:对于不同溶质而言,改变溶质、溶剂的量都可以实现上述转变,但改变温度要视具体物质而定,如硝酸钾等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特殊的是熟石灰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下降,因此若将熟石灰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是升高温度,反之,若将熟石灰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则应为降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