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的价格听证制度摘要: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和《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的颁布,中国的价格听证制度得以正式确立,价格听证制度推进了政治民主化和科学化的进程。
但实践中,价格听证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以及组织者和决策者的失职使它的运行陷入了困境。
本文对价格听证制度中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价格听证制度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价格听证制度缺陷建议在2009年,各地水价听证会屡出状况,具体情况如下:□新闻背景12月8日,哈尔滨水价听证会闹出“怒砸矿泉水瓶”事件。
退休教师刘天晓坚决反对涨价,但却得不到发言的机会。
情急之下,他朝大会主持人扔了矿泉水瓶。
12月16日,北京市居民水价调整听证会举行,听证会的焦点不在于涨不涨价,而是涨价方式是“一年到位”还是“分三年逐步调整”。
12月18日,济南市召开水价听证会。
听证代表名单不乏处长、高级工程师、教授等中高收入阶层,而对价格调整最为敏感的下岗职工、特困家庭人员、低保边缘户等低收入群体无一代表参加。
12月31日,福州市水价调整听证会即将举行,关于听证会参加人身份的问题再次遭到质疑。
22日,福建省消委会炮轰福州市物价局,直指此次水价调整听证消费者代表推选程序违法。
在2009年的最后一个月里,各地纷纷展开一场水价听证大战。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70%-80%的城市都有上调水价的计划。
这意味着全国数百座城市将出现水价齐涨的局面。
但是,一场场的听证过后,有关听证会的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开始广受公众质疑,民意“被代表”、缺乏透明度等指责不绝于耳,甚至引发对政府相关部门公信力的质疑。
[1]不止这些,在其他方面听证制度也不断受到人们的质疑,为了更好的了解和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价格听证制度,及其发展历史。
听证(Hearing)一词,本意为诉讼上应听取他方当事人意见的制度,也就是说,法院在审查事实或法律问题时,要以公开举行的方式听取证人和当事人的意见,以保证审判的公平,从而实现正义。
[2]价格听证制度,又称价格决策听证制度,是指制定和调整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收费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时,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请社会有关方面对其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论证的程序制度,是价格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消费者直接参与定价的重要形式。
决策听证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客观要求。
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以下简称《价格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价格听证制度的正式确立。
其中第二十二条规定:“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制定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开展价格、成本调查,听取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
”第二十三条规定:“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
应当建立听证会制度,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
”2001年7月,原国家计委根据《价格法》的规定制定了《政府价格决策听证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并于8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详细规定了听证会的具体操作细节,使得价格决策听证有具体章程可循。
但是,根据各地召开价格决策听证会的实际情况,《暂行办法》中有许多不便操作之处,于是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对其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并于2002年11月22日颁布了《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以下简称《价格听证办法》)。
至此,我国全国性的价格听证制度全面建立。
[3]价格听证制度的成立有利于沟通政府、经营者和消费者在价格制定方面的意见,有利于加强社会对政府价格决策行为的了解和监督,促使经营者加强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政府定价的科学性。
因此,政府价格决策听证是提高政府价格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促进政府价格决策的民主化和规范化的重要途径。
但是理论与实践总是存在差距的,多年来的价格听证实践让社会公众无不感到从“价格听证疲劳”到“价格听证厌倦”的变迁。
“逢听必涨”令人闻“听”色变。
价格听证会成为政府做出涨价决策的“过场”,公众对听证会制度的有效性和公正性产生极大的怀疑。
产生这些状况的原因是价格听证制度存在着缺陷,本身不够完善,以及组织者和决策者的失职:1、价格听证制度功能定位不够准确。
[4]价格听证会是一种做出最终行政决策前的民主形式,而非最终的决策形式。
它不一定要适用最终决策的程序和原则。
听证会上只是听取参与人的意见,并且向听证参与人员解释说明预备方案的内容,所以,给听证会强加上一些其他的功能就未必能实现。
2、听证主持人中立性不强。
[5]作为利益的调节者,听证主持人要有一定的中立性,要具有一定的法律素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公众形象。
但是《价格法》第23条规定: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为听证的主持人。
价格主管部门负责人往往也是价格决策部门的成员,由于价格决策部门同时包含有企业主管部门,这样政企不分的联系,使得主持人成为潜在的利益相关人,其独立、公正的可能性令人怀疑。
3、听证会中公众代表的产生方式规定不明,代表性不足,发言时间受限,公开性不够,专业性程度偏低,组织化程度和参与效能不高。
价格听证会是政府、经营者、消费者等各方利益主体进行定价博弈的平台。
保证听证代表具备充分的代表性,最好的方式就是公开听证代表的身份,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听证办法也明确规定听证会代表应当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要求听证会代表由经营者代表、消费者代表、政府有关部门代表和有关的经济、技术、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
价格听证会一般只举行一天就结束。
在这短短的一天时间之内,扣除主持人宣布纪律、介绍到场人员等所占用的时间,代表的发言时间就很短。
不能充分的表达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就遑论对价格行政决策的影响。
价格听证会代表从事的工作专业性很强,代表不仅要能够客观地表达自己代表的民意,还要对价格调整提出中肯的意见。
同时,在参与听证会方面,社会公众是一个分散的群体,缺乏组织和协调,这不仅分散了参与者讨论的主题,降低了参与过程的效率,也使社会公众对垄断集团的对话能力下4、听证会透明度不高,公正性不足,平等性缺位。
行政主体拥有法律信息,企业事业单位拥有事实信息,但弱势的消费者一方既不具有法律信息也不具有事实信息。
这样,在各方代表能否利用其所掌握的信息就听证的主要议题进行深入且充分的辩论决定听证制度实施效果好坏的关键的前提下,价格决策难以达到公平和公正。
倘若听证透明度太低、公开性不高,听证内容信息不充分,那么听证的科学性和民意基础将受到质疑,决策的社会认同度和支持率就会大打折扣。
5、听证记录对决策结果的作出没有约束力。
听证记录记录了听证会的实况及对听证会上所提出的各种证据和所发表的各种意见。
我国《价格听证办法》中第二十四条是对价格听证记录的规定,但其中并没有规定听证记录对价格决策的约束力,价格决策部门定价时无须依据听证会上提出的意见作出,只需“充分考虑”即可。
6、价格听证缺乏完备的救济和保障机制。
价格听证是听证会各方利益的博弈,因而难免各种争议的发生。
听证过程中的争议都应当适时纳入到行政救济的范围之中,无论是维护代表的合法权益还是确保听证的公开施行,都应当有适当的救济途径,代表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得不到任何救济是有悖于听证会初衷的。
[6]针对价格听证制度存在的问题,给出几点建议:1、建立梯级听证制度,实现定价听证功能的回归。
从我国国情出发应建立起以非正式听证为主导、正式听证为补充的梯级听证制度。
首先非正式听证不需要展开充分的辩论和高度司法化的程序,但仍然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比如在媒体和官方网站公布听证材料,采取非正式蹉商、会议咨询、网上互动等方式征求意见。
社会公众的意见要进行登记并在媒体上公开,供社会公众互相讨论,关键还要进行回应,说明各种意见采纳和不采纳的理由。
其次是建立并适当应用正式听证制度,对非正式听证中社会意见分歧较大,或者预期调定价对社会公众生活、社会安定稳定将产生重大影响的,就要召开正式听证会。
[7]2、重塑听证主持人制度。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行政法官的集中使用制度,建立一支相对独立的、稳定的、高素质的专业化价格听证主持人队伍。
依法赋予价格听证主持人明确的权限,明确其法律责任,规定何种情况下应当回避,以及禁止单方面接触的制度,一方面确保其独立、中立的地位,另一方面保证充分发挥其作用。
3、健全听证代表制度,提高社会参与效能。
应当考虑到代表的广泛性(结构布局)、代表性(民意基础)、专业性(代表能力)和独立性(立场取向)等4项内容。
只有建立完善的听证代表制度,才能确保代表社会各方面的充分参与和各种利益的充分表达,才能引起听证机关对代表意见的充分重视。
4、完善信息公开,推进“阳光听证”。
信息公开是社会公众有效参与公共管理过程并实施有效监督的前提,透明度越高,善治程度也越高。
5、明确价格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
为了避免听证会走过场,必须进一步明确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政府应依据听证笔录做出价格决策。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引入国外的“案卷排他性原则”。
行政机关按照正式听证程序所做出的决定只能以案卷为根据,不能在案卷以外,以当事人未知或未论证的事实为根据。
否则,行政决定无效。
6、完善价格听证的保障与救济机制。
为避免价格听证流于形式,要依法确立价格听证的救济与保障机制。
结合我国情况,原则上,除了设置行政复议等解决途径外,还应允许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除此之外,还应依法确立价格听证专项费用支出保障机制及其他相关配套制度。
价格听证制度的设置是为了确保民众对特定价格决策的直接参与,确保价格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规范和控制价格决策机关的权力。
要真正实现价格听证制度的立法价值,关键在于科学界定听证事项范围,明确听证当事人权利义务,健全价格具体听证制度,使之具有操作性,将民主参与价值与行政效率价值相结合,将公开原则贯彻于听证过程的始终,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救济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1] 法制日报,2009年12月28日朱宁宁《各地水价听证会屡出状况价格听证制度遇信任危机》[2] 丁煌. 听证制度: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保证[J]. 政治学研究,1999(1):57[3] 付宇程北方经济2010年第18期《公众参与视野下的中国价格听证制度及其困境》[4] 郑礼招2010年完善我国价格听证制度的几点思考/fjwjj/jgyjs/fjwj/webinfo/2010/12/1291791572634301.htm[5] [6] 论文网在线浅论我国价格听证制度:问题与改革[7] 郑礼招2010年福建物价完善我国价格听证制度的几点思考/fjwjj/jgyjs/fjwj/webinfo/2010/12/12917915726343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