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制冷与低温技术原理—第3章 蒸气压缩式制冷-单级蒸气压缩制冷循环

制冷与低温技术原理—第3章 蒸气压缩式制冷-单级蒸气压缩制冷循环


2
节流过程是不可逆过程。。 节流时绝热膨胀,对外不作功。。 整个循环比功与压缩机的理论比功相等。
0
理论循环p-h图
节流前后焓值不变;但节流过程非等焓过程。 h4 h3
节流后4状态点
焓值 干度 比体积
h 4 (1 x4 ) hf 0 x4 hg 0
x4 h4 h f 0 hg 0 h f 0
q0 h1 h4'
h1 h3' h1 h3
qz v
h1 h3 ' v1
循环比功
不变
w h2 h1
过冷前后压缩机进出口状态不变,比功不变。 制冷系数 增加
q0 w
p
(5)结论:
3’ 3
pk, TK 2’ po, To
2
4 采用液体过冷循环,理论上总是有利的,可以提高循环 1 0 高压液体过冷的循环 的经济性。且过冷度越大,对循环越有利; 4’
4 0
3
pk, TK 2’ po, To 1
2
理论循环p-h图
h
压缩机的排气温度 T2 :
制冷剂气体压缩终了的温度。
(3)冷凝过程和冷凝器的热负荷
冷凝器单位热负荷:
1kg 制冷剂蒸汽在冷凝器中放出的热量。
qk h 2 h 3
kJ / kg
(4)节流过程
节流过程特点
p 3 pk, TK 2’ po, To 4 1 h
3区
液相区 (liquid region) 汽液两相区(liquid-vapor region) 汽相区 (vapor region)
未饱和液体,饱和液体,湿饱和蒸汽, 干饱和蒸汽,过热蒸汽。
5态
p
h
T
c
s
T
s c
p v
6等参数线簇(压-焓图)
x p
v
h T
等压线--- 水平线; 温度-比熵图 压力-比焓图 等焓线--- 垂直线; 等温线--- 液相区:几乎为垂直线, 两相区:水平线, 气相区:向下方弯曲的倾斜线; 等熵线--- 向右上方倾斜的实线; 等容线--- 向右上方倾斜的虚线,比等熵线平坦; 等干度线--- 只存在于湿蒸气区。
容积比功:
压缩机每压缩和输送 1m3 制冷剂 (按压缩机吸气状态)所消耗的压缩功。
w h 2 h 1 wv v1 v1
kJ / m3
压缩机功率: P 0 q m ( h 2 h 1 ) kw
p
压缩机的压力比:
循环中压缩机的排气压力 与吸气压力之比。 p2 pk p1 p 0
坐标图中的表示
p 3 pk, TK 2’ po, To 4 0 1 h
T
2
2 3 pk, T K 2’
po, To 4‘ 0 4 1 S
理论循环p-h图
理论循环T-s 图
课堂问题1:不可逆 绝热过程熵变如何?
课堂问题2:理论循 环是否是可逆循环?
3. 理想循环特性 理论依据: 热力学第一定律 (开口系统稳定流动的能量守恒方程式)
3.2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的实际循环
3
p
pk, TK 2’
2
影响实际循环的因素
0
po, To 4 1 h
外部条件 高温热源和低温热源为变温热源, 热源与制冷剂的传热为有限温差传热。
内部条件
理论循环p-h图
制冷剂液体过冷和蒸气过热的影响; 冷凝器,蒸发器和连接各设备的管道中因制冷剂流动 而产生压降,制冷剂通过管道与外界有热交换; 压缩机中的实际压缩过程为非等熵过程; 系统中存在不凝性气体等。
(3)过冷循环的坐标图表示
p 3’ 3 pk, TK 2’ 2 po, To 4’ 4 0 高压液体过冷的循环 1 h 0 T 3 3’ 4’ 4 1 S 2’ 2
高压液体过冷的循环
p 3’ 3 pk, TK 2’ po, To 4’ 0 高压液体过冷的循环 4 1 h 2
(4)过冷对制冷循环的影响 单位制冷量 单位容积制冷量 增大 增大
(3)3-4 节流阀中饱和液体绝热节流过程; (4)4-1 蒸发器中湿蒸汽等温等压汽化过程。
冷却介质
2 3
各点对应状态
膨 胀 阀
4
冷凝器 蒸发器
1
压缩机
被冷却介质 蒸气压缩式制冷的基本系统图
(1)1点:制冷剂进入压缩机的状态, 对应于蒸发温度To下的饱和蒸汽。 (2)2点:压缩机压缩后的排气状态, 对应于冷凝压力下的过热蒸汽。 (3)3点:制冷剂在冷凝器出口处的状态, 是与冷凝温度TK对应的饱和液体。 (4)4点:节流后流出节流阀,进入蒸发器的状态, 为湿饱和蒸汽状态。
p
总结
4
3
pk, TK 2’ po, To
2
制冷机的性能
1 h
制冷量Ф0
0
理论循环p-h图
压缩机功率P
循环的性能系数COP
运用某种制冷剂时:
蒸发压力po ,冷凝压力pk 反映系统的压力水平; 压力比,压力差和排气温度反映压缩机的工作条件; 单位制冷量,单位容积制冷量反映制冷能力, COP 反映制冷循环的经济性。
h
相同过冷度下,制冷量和制冷系数提高的百分数取决于 制冷剂的热力性质,即与制冷剂液体的比热容和蒸发温 度下的汽化潜热有关。
(h1 h4 ) (h4 h4 ) ct h2 h1 h2 h1
使进入节流装置前的制冷剂液体不会因流动阻力产生 气化现象,从而保证了制冷剂流动的稳定性。 蒸发温度越低,过冷使性能的相对提高越大。
p
3.2.1 各种实际因素对循环的影响
1. 高压液体过冷的影响
0
3’ 3
pk, TK 2’ 2 po, To
4’ 4
1 h
高压液体过冷的循环
(1)过冷:制冷剂液体的温度低于同一压力下 饱和状态的温度。 过冷度:两者温度之差。 (2)液体过冷循环: 在一定的冷凝温度和蒸发温度下,采用使 制冷剂离开冷凝器,进入节流阀之前具有一定 过冷度的循环。
p
循环比功
略增大
0
3
pk, TK
2 2’
w '0 h 2 ' h 1 ' w 0 ( h 2 ' h 1 ' ) ( h 2 h 1)
po, To 4 1
1’ h
吸气过热时比功变化
冷凝器的热负荷
增加
由于过热循环在1-1’过程中吸收了一部分热量, 再加上比功又略有增加,则冷凝器的热负荷增加。
p
4. 理想循环的意义
理论环是不可逆循环。
4 0
3
pk, TK 2’ po, To 1
2
影响理论循环特性的因素:
(1)热源的温度; (2)制冷剂的性质。
理论循环p-h图
h
理论循环的意义:
(1)是实际循环的基准和参照,用于分析研究实际循环 的各种不完善因素和作出相应改进。 (2)用于评价制冷剂。相同Tk,To条件下,通过不同 制冷剂的理论循环特性比较,可以评价它们在热力 性质方面的适宜程度。
x
0 h
0
s
3.1.3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理论循环
1. 简单的理论循环假设
高温热源TH和低温热源TL温度恒定,制冷剂在相变过程 中与热源之间没有传热温差, 蒸发温度To=TL,冷凝温度 TK=TH; 制冷剂除在蒸发器和冷凝器外,在整个循环的其它流动 过程中与外界不发生热交换。 制冷剂离开蒸发器的状态为饱和蒸气, 离开冷凝器的状态为饱和液体; 制冷剂除在压缩机和膨胀阀处发生压力升降外, 在整个循环的其它流动过程中没有压力损失; 压缩机的压缩过程为等熵压缩过程;
1 Q mh mc 2 mg z Ws f 2 1 q h c 2 gz ws f 2
(1)蒸发过程和单位制冷量 单位质量制冷量:
1kg 制冷剂在蒸发器中从低温热源 吸收的热量。
p 3 pk, TK 2’ po, To 4 0 1 h
2
理论循环p-h图
制冷量:
采用气-液热交换器(回热器)。
p
2. 压缩机吸气过热的影响 (1)过热:制冷剂蒸气的温度高于同 一压力下饱和蒸气的温度。 0 过热度:两者温度之差。
3
pk, TK po, To
2 2’
4
1 1’ h
有吸气过热的循环
(2)蒸气过热循环: 制冷剂蒸气在蒸发器中完全蒸发后仍然要 继续吸收一部分热量,这样,当它到达压缩机 之前已处于过热状态。
制冷剂进出蒸发器的焓差
p
单位容积制冷量:
压缩机每吸入 1m3 制冷剂蒸气 (按压缩机吸气状态)所制取的冷量。
0 4
3
pk, TK 2’ po, To 1
2
理论循环p-h图
h
q 0 h 1 h 4 qzv v1 v1
kJ / m3
式中: v1—压缩机入口处状态点1的比体积。
制冷剂的质量流量:
q 0 h 1 h 4 h 1 h 3 kJ / kg
制冷剂通过蒸发器时从低温热源吸收的热量。
0 qm (h 1 h 4) qm (h 1 h 3) kw
式中: qm—制冷剂的质量流量。 说 明 制冷量 制冷剂的质量流量
与压缩机的尺寸 和转速有关 与制冷剂的种类和 工作条件有关
v4 (1 x4 ) v f 0 x4 vg 0
p
(5)制冷系数:
q0 h1 h4 w h2 h1
4 0
3
pk, TK 2’ po, To 1
2
理论循环p-h图
h
(6)循环效率(热力完善度):
h1 h4 TK T0 c h2 h1 T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