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学期培优辅差工作总结与小学三年
级数学教学总结汇编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学期培优辅差工作总结
围绕学区狠抓及格率和低分率的考核指标,我在本学期重点做了辅差工作。
随着年级和知识的增加,学生在一年级初分班时的差距不
大逐渐体现出差距加大, 中等学生及差生越来越表现出对学习的困难,因此我重点针对本班的学困生做了辅差工作。
具体说来做了以下几点
工作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尽量把抽象的数学教学变成直观、形象的数学学习活动。
尽管一堂课可能要花很长时间准备,从问
题的设计,重难点的凸显,到教具、学具的准备,但是只要能吸引差
生参与教学,让差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认知提高,在我看来这都
是值得的!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经常把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来完成,一旦回答正确及时给予诚恳热情的鼓励,让他们感受学习数学的
成就感,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精心设计作业,加强作业辅导。
由于学困生听讲理解等各方面与优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所以对于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他们不是
没交就是迟交,更多时候交上来错误连篇,所以很多时候还要对他们
进行二次知识传授。
我经常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对差生的作业进行辅导,督促他们改正错误,讲清知识要点,并进行相关题型的巩固练习,直到他能达到基本熟练为止。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差生之所以差,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学习习惯差,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爷爷奶奶管教不住这些小
皇帝,他们就在老人的骄纵和呵护中顺心顺意,养成了娇气、懒惰、
颐气撒谎、管不住自己等各种坏习惯。
我首先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
学习习惯入手,结合学校开展的养成教育活动重点要求差生养成听讲
习惯,发言习惯,作业习惯,检查习惯。
上课学习习惯好了,差生上
课听讲认真了,回答问题和作业也有了一些进步。
4.优差结合,互帮共进。
对差生的监管,除了教师的辅导外,我还发动优秀学生结对帮扶差生。
每个组选有数学组长,组长除了重点
检查差生的作业,还要对本组的差生进行出题练习并评改指导。
学期
末评选进步最大差生同时,评选最负责任的优秀组长,让学生之间的
互帮互助发展成为一种良好的班风。
除此外我还积极与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把学生的发展进步及时告知家长,争取家长的互信和支持,让家长也来做好差生的督促作用,齐抓共管共同做好培辅工作。
当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说对差生还
缺乏足够的耐心,对他们一再出现的错误不能平静地循循善诱。
还有
对优生的督促做得还不够,由于其它工作的开展,对差生的督促管理
不能做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这些需要不断改进。
总之,培优辅差
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它需要我们更多地用心,用更多的爱心,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努力,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总结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
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
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
创造型人才。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创新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
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
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教学中还应联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激发得越强烈,就越能对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越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产生创新的火花。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空间,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创新
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为了培养创新意识,就必须确立一种以学习和学生为教学中心的观念,创设一种尊重学生
的氛围和环境,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
生中间去,变老师“教”为学生“问”。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
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去,敢于创新。
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热情洋溢,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
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创新精神,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乐趣,变苦学为乐学。
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实践证明,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
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
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尝试探索,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特征,促进学生能够创造性地适应环境变化的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
三、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创新
1.动手实践
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在学生很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思维已激活时,教师不是机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每人剪出两个梯形纸板(要求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当学生剪出后,教师设问看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
学生开始拼摆(有的小组用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当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拼法后,教师设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和面积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和面积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问的关系,你能否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各小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得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情趣
盎然,自主研究活扎,思得以,学生的手、察、思
考、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2.引疑,学生会新。
疑是探求知、的开始。
在教学中,教要从学
生好奇、好,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引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学生造良好的提的氛,交学生提的方法。
学生,多角度思考,多几个什么,提出疑,
表新解。
如“比”的后什么不能零?比、分数、除法的三
者关系什么不用“等于”,而用“相当于”?什么异分母分数加
减要先通分⋯⋯一提出,同学探知趣烈,思活,
言就更加极,比、分数、整数和比例的关系就一清二楚了。
同学的主性了,好学、善学、学的也就更足了。
3.开放性,培养学生新思。
所开放性,是指教提出的没有淮答案,也就是答
案不是唯一的。
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就是要使学生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前所未有的独想法,的提,激的正是散
性思,培养的正是想象力。
它不像教学的提方式,一一
答,一答一个准,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桎梏了学生的新意。
在种开放式的提的推下
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活。
合各方面的信息,在生大量答案的同,得新奇、独特的反,从而培养思的广
性和灵活性。
听了教的提,学生的回答不体了、、黄色部分各占方形的几分之几,体了三部分之的关系。
学生的些巧妙回
答,只有在开放式提问的特定条件下才能产生。
这种提问考察了学生
对分数意义的真正理解,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诸如此类的提问和要求,在概念、计算、应用题教学和练习中都可能出现。
提问突出“尽可能多”、“越与众不同越好”等特点,迫
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时刻在追求新的,别人想不到的答案和设想。
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力和智慧得到了培养,创新意识也随之逐步形成。
四、体验成功快乐,让学生爱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
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
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例如“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进行到综合练习这一阶段时,让学生回忆近期学过的内容,自己编题。
学生们都迫不急待地要
讲出自己编的题目。
有的说“9 十 4”,有的说“ 18—9”,教师将这些题加以整理,就成了一组完整的综合练习题。
学生们计算着自己编
出的题目,情绪很高。
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教师在重点辅导时,多
给予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和多种鼓励,慢慢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感觉到自身的价值。
又如,让学生自编数学小报。
小报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自己谈学数学的体会,平时的错例,数学趣题,也可以转载其他数学报上的文章。
一般两三个同学合作完成,他们共同设计,然后分工抄写、美化。
在
完成一张小报编制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内容可读性,趣味性,又要考
虑排版新颖、巧妙,整体效果别具一格,这一切处处渗透着创
新。
自编数学小报解放了孩子的大脑、双手,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能真正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