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评卷及答案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评卷及答案

单元测评卷(六)(120分钟,120分)一、基础(共24分)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0分)(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3)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5)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杞人忧天》)(6)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7)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8)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谭嗣同《潼关》)(9)李商隐《夜雨寄北》中写出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4分)(1)任何不chèn zhí(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2)我想那piāo miǎo(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3)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chān huo(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

(4)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méi kāi yǎn xiào(眉开眼笑)。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C)A.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己的主见,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要人云亦云,对什么问题都只是随声附和....。

B.××县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持枪袭警案,四名警察英勇牺牲。

C.读书读到会心之处,我们常常会言不由衷....地发出感叹。

D.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作女娲。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A.通过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戏剧的魅力。

(删去“通过”)B.晚会过后,她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还回响在我们耳边。

(把“回响”改为“回荡”)C.改革开放30年来,东莞取得了在经济改革方面巨大的成就。

(“取得了”和“在经济改革方面”互换位置)D.同学们对自己能否取得优秀成绩,充满了信心。

(删去“否”)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

(4分)魔术这种杂技节目以不易被观众察觉的敏捷手法,使物体在观众眼前出现奇妙的变化,或出现或消失,真可谓变化莫测。

魔术常常借助物理、化学原理或某种特殊的装置表演各种物体、动物或水火等迅速增减隐现的变化,令观众目不暇接,产生变化莫测的神秘感觉。

魔术广受人民群众喜爱。

(1)根据以上材料,给“魔术”下定义。

答:魔术是借助物理、化学原理或特殊装置,以不易被察觉的敏捷手法,使物体出现、消失或产生奇妙变化的一种杂技。

(2)以“魔术”为描述对象,用上一种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答:魔术犹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和好奇心,广受群众喜爱。

二、阅读(共46分)(一)(10分)杞人忧天《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6.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3分)(1)因.往晓之(于是)(2)天果.积气(果然)(3)若.躇步跐蹈(你)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1)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译文: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2)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那个杞国人才消除疑虑,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了疑虑,很高兴。

8.下面对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A.文章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

B.“废寝食者”写出了“杞人忧天”的程度,“舍然大喜”写出了“晓之者”的行动结果。

C.文章写了“忧天者”与“忧人者”两种人,重点刻画了“忧人者”的形象。

D.文章基本以对话构成,言简意赅,逻辑严谨,读来文气贯通,一气呵成。

(二)(10分)愚人食盐昔有愚人,适①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

主人既闻.,乃益盐。

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②有盐故.。

”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愚人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

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

”愚人食盐不已.,味败③,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注】①适:到……去。

②缘:因为。

③味败:味觉遭到破坏。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A.主人既闻./有闻.而传之者B.缘有盐故./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遂.自念曰/遂.成枯落D.愚人食盐不已./骨已.尽矣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3分)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11.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4分)答:①做任何事都要有个限度,恰到好处时才会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被弄得很糟。

②做事要把握尺度,不能走极端。

③认识事物不能一知半解。

(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三)(9分)钱伟长:不平凡的求学生涯①1931年9月,清华大学招入了一批新学生,其中有一个瘦小的戴眼镜的无锡人。

这位新生作文和历史拿了满分,理科却几乎是零分,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的钱伟长。

清华当年招生的作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钱伟长写了一篇四百五十字的赋,出题目的老师想改改不了,只能给了满分。

历史考题更奇怪,要求写出二十四史的作者、注者和卷数,许多考生望“题”兴叹,而钱伟长却答得分毫不差。

钱伟长的文科好,一点也不奇怪。

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教书先生,四叔是著名的文科学者钱穆。

他中学的文史老师,则是语文学家吕叔湘。

钱伟长自小看古书长大,十岁的时候就可以把《三国演义》倒背如流。

可是,19岁的钱伟长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

②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

这个决定缘于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

他决定转学物理以振兴中国的军力。

于是钱伟长几次跑去找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吴先生被这位青年的爱国热情打动了,答应他试读一年。

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钱伟长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早起晚归,极度用功。

他克服了用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一年后数理课程超过了70分,四年后,成了一名出类拔萃的优秀生。

正如他后来常说的:“我从来不相信有什么‘天才’,而只是相信人的才能是用艰苦的劳动培植出来的。

奋发才有为,勤学才有识。

”③1940年1月钱伟长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

钱伟长与自己的导师辛吉教授第一次面谈时,发现两人都在研究板壳理论,于是师生俩开始共同啃这块硬骨头。

的确,板壳内禀理论是一大难题,但是很有实用价值。

在航空航海工程、武器装备、仪器仪表和各项工程设施中,到处可见到平板和壳体。

多年来对于各种各样的板壳,各学派学者用不同的方程式来描述,钱伟长认为它们应该有内在的联系,有必要加以统一。

于是他开始废寝忘食地寻求这种联系。

经过半年多努力,用掉了几尺厚的草稿纸,他终于以严谨简约的张量分析为基本工具,建立了板壳的基本理论,对原有的各种论述进行分类,提炼出本质的核心内容,找到了一组统一的方程式。

④与此同时,辛吉教授通过另一途径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1941年,他们合写成了一再为人们称道、引用的著名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

这篇论文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60岁祝寿文集。

该文集的作者多数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28岁的钱伟长,是文集作者中最年轻的学者、唯一的中国人。

爱因斯坦看后也由衷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他多年的问题。

此文奠定了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

⑤1942年取得博士学位后,经过辛吉教授特地推荐,钱伟长到了冯·卡门所在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

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美国当时正在加紧研究火箭、导弹,精确地计算火箭导弹的弹道成了当务之急。

钱伟长担起了这个重任,他经常到喷气推进研究所所在地墨西哥州的白沙基地参加火箭试验,对各种型号的导弹的弹道及空气动力学性能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写出了许多保密的内部报告,并提出了有关火箭、导弹落点的理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伦敦遭到德国导弹的袭击,英国首相丘吉尔很着急,向美国求援,问题转达到冯·卡门那里,钱伟长提出了一个对运行的导弹加以干扰迫使其射程减小的方案,立即得到采纳。

因此战争中尽管伦敦东码头区遭到德国导弹破坏,市中心却安然无恙。

丘吉尔在回忆录中提起此事,说美国青年人很厉害,但实际上应该说:中国青年人很厉害!(摘编自戴世强《钱伟长小传》)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B)A.因为受到良好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自小看古书长大,又遇到吕叔湘这样的名师,所以钱伟长在清华大学入学考试中,文史成绩优异,作文和历史都拿了满分。

B.钱伟长极度用功,克服了用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打动了物理系主任吴有训,被允许试读物理系一年,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理科毕业生。

C.钱伟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板壳的基本理论,与导师辛吉的研究途径虽然不同,但结果相似,于是两人合写成了著名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

D.本文用朴素平实的语言,记叙了钱伟长青年时期刻苦求学、不断钻研并取得杰出成绩的过程,展现了一代科学大师的成长历程。

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一文奠定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地位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D)A.论文攻克了当时的科学难题。

板壳内禀理论是极有实用价值的科学难题,钱伟长从原有各学派学者的论述中找出各种板壳的内在联系,提炼出核心内容。

B.论文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此文发表于导弹之父冯·卡门的祝寿文集,该文集的作者多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

C.论文得到爱因斯坦的肯定与赏识。

爱因斯坦看过此文后由衷感叹其解决了困扰他多年的难题。

D.论文很有实用性。

钱伟长利用论文的原理帮助整个伦敦避开了德国导弹的袭击。

14.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钱伟长能从一个数理上一塌糊涂的学生,逆袭成为一流的科学家。

(3分)答:(1)热爱祖国,有远大抱负(有崇高的爱国理想)。

正是为了振兴中国的军力,抵抗外族侵略,钱伟长才毅然决定弃文从理,并克服重重困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