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业-中国近代史纲要之洋务运动

作业-中国近代史纲要之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古人有言:忘记历史等于背叛。

唐太宗也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中国近现代史连接过去和现在,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

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很有必要总结一百多年来的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反思和借鉴。

经过短短一个学期的近代史学习,我对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的近代
化改革——“洋务运动”产生了兴趣。

想借此机会谈一下对这段历史的认识
和体会。

洋务运动发轫于1861年初。

当时留守北京议和的钦差大臣恭亲王奕欣,
领衔上奏《统筹全局折》,经过王公大臣会商同意和咸丰批准,正式设立总
理各国事务衙门。

从此,洋务运动便正式开场。

1894年9月,中日甲午战争
爆发,洋务派苦心经营十余载的新式陆军和北洋舰队一败涂地,清政府被迫
于次年4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洋务运动从此而宣告失败。

这场历时35年的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一直受到许多争论。

洋务运动可谓中国近代化的第一炮,可是这第一炮并没有放响,基本上是失
败了,没有把中国改变成为独立的近代资本主义社会。

所以对于这场运动一
直是褒贬不一的。

我只是一个大一学生,而且是学工科的,所以不可能有很深刻的见解。

就我个人的看法而言,我认为应先从洋务运动开始的前一段时期开始阅读这
段不长不短的历史,只有这样才能更为全面的看待。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鸦片战争可说是洋务运动产生的间接因素。

因为正
是这两场战争使得一向懦弱无能的清政府种出现了比原来的腐朽之臣更懂
得反抗的“洋务派”。

所谓洋务派就是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
的内忧外患的一种势力,与之相对的是“顽固派”。

洋务派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商业的手段来维护清的封建统治。

19
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改
良运动「洋务运动」。

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
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

他们攻击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是“陈甚高,持论
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

二三十年
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

洋力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

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

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

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

所以她暂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在中央,不久前成立的总理衙门办事大臣,恭亲王奕訢成为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势力。

而地方上的代表人物中,多数与曾国藩有关:
曾国藩(汉族,道光十八年进士,湘军领导人)李鸿章(曾国藩的门生,汉族,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淮军领导人,清朝後期的实力派)张之洞(汉族,同治二年进士,号称「香帅」)左宗棠(曾国藩的属下,汉族地主,率领军队收复新疆)。

都是在洋务运动中又过卓越表现的大臣。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任用中国工匠,仿制西式枪炮,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军事工业。

从1862年起,用三年时间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诸如:天津机器制造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等等。

其中北洋海军实力最为雄厚。

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组成,拥有军舰25艘,官兵4000多人,由淮军将领丁汝昌任海军提督。

与此同时,旅顺口和威海卫两个海军基地竣工,整个北洋海防体系的建设宣告完成。

李鸿章得意地说:北洋海军“声势已壮……入可以驻守辽渤,出可以援应他处,辅以各炮台陆军驻守,良足拱卫京畿。

”(可以想象当时的风光,只可惜这批声势浩大的舰队在日后的甲午战争中依然敌不过他国的小舰队,这其中的缘由也是很值得深思的。


更值得赞赏的是,在增强战力的同时,洋务派还注意到了人才的培养。

这一点从举办了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些新式学堂,培养翻译人材、军事人材和科技人材;又先派几批留学生出国深造中可以看出。

综上几点,“洋务派”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十分具有意义与实际作用的,它不仅增强了清政府当下的国力,也同样做到了今天所说的“可持续发展”。

但为什么还会是以失败告终的结局呢?我大概地总结了几个原因: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阻挠,通过各种渠道破坏洋务运动。

这是不可避免的因素。

在当时那种情局之下,面对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势必会百般阻扰
其二问题就在于洋务运动它本身不完善的思想路线。

就像之前提到过的,这运动主要还是用来稳固封建统治的。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可见这些“洋务派”们与“顽固派”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只是他们的发放更为进步罢了,其根本的利益目标还是十分落后的,这就在最初奠定了洋务运动会失败的基调。

其三是在于这些“洋务派“自身的素质条件。

整个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分散且有限。

洋务派官员自身的近代化修养不足,没有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建设对其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相反,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剥削制度,试图在中国搞所谓的“中体西用”,即用中国的封建制度作容器,
去盛载西方的先进技术,对两者的内在矛盾认识不足,因此必然导致失败
所以看似先进的背后,还是不可避免的腐朽,使得这场洋洋洒洒的运动终究成为流星一现。

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同样证明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洋务运动的弊端:首先,洋务派是在极力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来学习
外国的先进技术,这根本不可能在国内形成适应近代化工业发展的良好的环境,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这一点在军事工业中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各局厂采取封建衙门式管理体制,不是独立经营的企业单位,成为清政府的一个分支部门。

其一,所有权属于清政府,采取封建衙门式管理。

其二,就企业的经营目的看,虽打着“求富”的目的,但仍必须满足清政府的特殊需要。

这与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是背道而驰的,这样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很难得到充分发展。

从洋务运动所处的国内环境看,封建顽固派盲目排斥一切新事物,并幻想回到闭关自守的时代。

他们反对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洋务派不得不做出让步,使许多计划难以实施。

从国际看,列强他们想完全控制中国,以便创造他们经济侵略的良好环境,因此不会真正对中国进行技术开放。

因此说由于洋务派本身的弱点,以及当时所处的环境,它不可能真正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不能独立完成中国近代化的任务。

再次,洋务派创办企业的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正如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

因此,洋务派学习西方只是浮浅的模仿,只是资本主义在封建主义肌体上的嫁接,他们不能也不敢推翻封建体制,所以在维新思想出现后,他们就同顽固派结合起来共同反对新思想。

同时,洋务派在当时由于他们的封建性,不可避免地要抑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因此说,洋务运动对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总之,一个落后了几十年的民族是不可能单靠一两次的运动儿改变其悲惨命运轨迹的。

而洋务运动本身以及这段心酸的历史却可以作为一本教材,教授我们以教训并且汲取其中的先进性、避免其中的糟粕之处。

只有这样扎扎实实地走下去,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真正崛起!
结束语“历史终究是历史”辉煌和耻辱都已流逝而去,但历史的精神和宝贵的经验教训是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并铭记于心的。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每一代人都肩负着独特的历史使命。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希望,充满风险和挑战的世纪,是一个决定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性世纪。

青年是国
家的未来,事业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信息革命的飞速前行,经济政治的竞争较量,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使当代青年的视野更加宽阔,信息更加丰富,思想更加解放,面对的问题和矛盾更加复杂,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更加重大。

因此当代大学生“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学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认清世情国情,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

深入群众,投身实践,与工农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自觉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各自所承担的工作中和岗位上刻苦锤炼、顽强拼搏,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富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2年12月8日星期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