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论高考题

认识论高考题

认识论主观题副标题一、论述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0.0分)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冯洪钱是一名基层兽医工作者,1959年,当地民间老兽医用一味草药治好了20多头病猪,这使年轻的冯洪钱深受震撼。

他立志传承发现传统兽医药事业,编撰《民间兽医本草》,满足社会的需求。

他访问过数百个兽医站,拜访了成百上千位老兽医、老药农,广泛收集民间处方,查阅古医书、古农书、地方志,追踪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创办中草药百草园、中草药制药厂,与同事一起先后研制成功精宝素等10多种草药制剂,治愈了数以万计的疫病牲畜。

经过千辛万苦,历时半个世纪,冯洪钱终于在2008年完成了系列著作《民间兽医本草》,共计638万字,插图2353幅。

书中收录3505种中草药,附方40000多则。

《民间兽医本草》“汇古今兽医本草之大成,集民间兽医经验之精华”,冯洪钱被誉为“当代的李时珍”,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冯洪钱是如何在兽医中草药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

(2)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实践在冯洪钱创作《民间兽医本草》过程中的作用。

(3)结合学习冯洪钱的事迹,班级举行“我的青春•我的梦”主题班会,请你以“理想•奋斗•价值”为关键词拟定一份要点式发言提纲,要求言简意赅,每个关键词对应相应要点,总字数100字左右。

【答案】(1)①深入兽医药研制和畜病治疗第一线,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②广泛收集整理我国传统兽医中草药及药方,在继承传统中实现创新.③收集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在借鉴、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中推进创新.(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亲身的实践和他人的实践为冯洪钱提供了研究课题,为《民间兽医本草》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材料,验证了兽医中草药成果的科学性;兽医药研制及其畜病治疗实践中的成功应用,体现了创作《民间兽医本草》的目的和价值.(3)(6分)评分量表【解析】(1)本题知识定位“如何进行文化创新”,试题类型为措施类试题.首先我们要依据设问检索知识库,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包含有哪些知识要点(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社会实践;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等),然后提取材料关键词,通过关键词引出知识点,对接原理,正确调用知识.从材料中“访过数百个兽医站、搜集民间处方”体现了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在继承传统中实现创新;“追踪国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在借鉴、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中推进创新.(2)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首先要总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然后分开阐述实践决定认识的四个方面,并结合材料分析即可: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提供了研究课题);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为《民间兽医本草》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材料);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验证了兽医中草药成果的科学性);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兽医药研制及其在畜病治疗实践中的成果应用,体现了创作《民间兽医本草》的目的和价值)(3)本题知识定位: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课本上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围绕着“价值”这个关键词,可以阐述“要在劳动和奉献在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围绕着“奋斗”这个关键词,可以阐述“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围绕着“理想”这个关键词,可以阐述“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需要相结合,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即可.(1)本题审题难度不大,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能够对材料的信息进行获取和解读,并且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联系起来.(2)本题原理限定为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只要记住原理,并分析材料,而不是照抄材料,即可获得高分.(3)本题考察学生情感、价值观问题,对学生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学生要注意克服答题一张皮现象,既要注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又要注意结合所学的哲学原理,否则不容易拿到高分,所以本题很活,区分度高,体现了新课标能力立意的特点.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我国政府高度关注的工作。

1(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一(表1)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材料二某地竹资源丰富,传统竹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

该地村民外出旅游时,发现竹纤维产品市场需求大、附加值高。

于是建议政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深度开发竹资源。

当地政府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后,邀请专家进行论证,组织企业家实地考察,出台了技术支持和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2)材料二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请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角度分析其所蕴含的哲理。

【答案】(1)①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逐步改善,消费水平逐年提高。

②2008-2012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呈总体下降趋势,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支出逐年增加。

③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能拉动经济增长。

2008-2012年,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支出逐年增加,国内旅游收入及其占GDP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2)第1小问:①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等参与民主决策。

如村民向政府提出建议,专家论证等。

②政府审慎用权,坚持科学民主决策。

如政府听取村民、专家意见,制定政策等。

③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如政府出台政策,引导企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④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如政府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第2小问: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当地政府立足实际,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出台政策引导生产,促进经济发展,体现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③规律是客观的。

政府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政府组织考察,发展经济,体现了实践的决定作用。

【解析】(1)本题要求学生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一(表1)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本题限定了经济生活,解答本题学生必须通过认真观察和分析图表来寻找答题的思路。

纵向表示的08-12年的变化,横向抓住几个主语,分别表示的是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支出、国内旅游收入以及国内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

不难发现,08-12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不断减少,消费结构改善,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支出不断增加,国内旅游收入逐年上升,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以及国内旅游收入及其占GDP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2)本题有两小问。

①第1小问考查政治生活,范围很广,只能从材料下手,找主体。

第一个出现的是“该地村民”,建议政府制定相关优惠,即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第二个出现的是“政府”听取村民、专家意见,制定政策,说明政府审慎用权,坚持科学民主决策;第三个主体是专家,邀请专家进行论证,即公民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政府努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可以想到政府的宗旨、基本原则和政府的职能等。

②第2小问要求学生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角度分析其所蕴含的哲理。

本题限定了答题所用知识的具体范围“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解答本题学生首先要明确该知识限定包括唯物论和认识论,其次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材料和设问,从对材料和设问的理解中找寻答题的思路:该地竹资源丰富,传统竹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在此基础开发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该地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经济发展体现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政府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政府组织考察,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图表型经济信息的要做到“三看”:一看图表标题;二看图表内容;三看图表图例和注解等。

“三比”:一是横向比较;二是纵向比较;三是图表与图表之间比较。

先分后总,先量后速,先现象后本质。

关于图表信息题的深层次答案深层次答案的常见角度:①通过经济信息暴露当前存在的问题,同时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②通过经济信息体现国家、政府或企业等主体在某一问题上的态度。

③寻找经济信息之间的关系:因果联系等。

(2)本题共两小问,这两小问的知识限定都不明确,这类试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注重对学生概括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考查,开放性较大,难度较高。

解答这类题要特别留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从材料中找答案,同时,答案呈现时遵循“书本知识+材料分析”的原则,并做到分层次书写。

这两道题,考生容易失分的原因: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二是不会全面解读材料信息;三是组织答案不规范,不符合高考要求;四是知识定位不准确。

这些都需要反复训练。

3.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的权威在于法之必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1月至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将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等8部法律草案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

这期间,共有19512人次在网上提出62315条意见,对草案的修改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不论是法律草案初审稿还是二审稿,都要向公众广泛征求意见,使公众有更多机会发表看法。

材料二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有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只有把“纸面上的法”真正落实为“行动中的法”,才能切实推进法治国家建设进程。

(1)据材料一,结合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广泛征求公众意见的合理性。

(2)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道理。

【答案】(1)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②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依法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等渠道参与民主决策;③广泛征求公众意见有助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有利于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推动依法治国(2)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提供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体现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具有无限性;③必须把“纸上的法”落实为“行动中的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解析】(1)题目考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问题的回答需要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回答,分析材料我们可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广泛征求公众意见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公民依法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等渠道参与民主决策,广泛征求公众意见有助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有利于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推动依法治国.(2)题目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问题属于体现类题目,题目要求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提供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体现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永无止境,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必须把“纸面上的法”落实为”行动中的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题目难度一般,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可以采用“教材+材料”的模式,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回答,合理即可(2)题目难度一般,问题属于体现类试题,这类题的思维特点是从一般性、规律性的结论去推知与其相关的特殊的、个别的对象,其设问形式通常是:“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某某观点(原理)的”或“上述材料是如何坚持(怎样做到)某某道理的”.类似的提法有“如何遵循”、“体现了什么”、“是如何体现的”等.它首先考查的是考生对知识的再现能力,要求考生能再现这些知识点;其次考查考生对材料(事件)的分析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分析出这些观点;最后要求考生能分析出材料与观点的关系,能够运用材料印证观点4.材料一 2013 年,以“xx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