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

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

一、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
1.持之以恒原则
体育锻炼对机体的刺激会产生一定的作用痕迹,连续不断的刺激作用则产生痕迹的积累。

这种积累使机体结构和机能产生新的适应,体质就会不断增强,动作技能形成的条件反射也会不断得到强化。

因此,体育锻炼贵在坚持,持之以恒是最难做到但却是最有效的体育锻炼原则。

2.兴趣性原则
培养锻炼者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体育锻炼能否坚持下来的前提。

培养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观看体育比赛、关注体育明星的竞赛动向、把体育锻炼作为家庭业余活动的主要项目、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等,这些都对激发锻炼者的兴趣有积极作用。

3.循序渐进原则
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运动负荷的大小直接影响人体机能的变化,负荷是否适宜,对锻炼效果的好差扮演很大的作用。

运动负荷的大小因人、因时而异。

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机能状态、不同的时间,人体对负荷的承受能力也不尽相同。

因此,进行体育锻炼时应循序渐进,随时调整运动负荷,逐步提高锻炼水平。

4.全面性原则
人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系统相互影响和协调,各种运动素质也相互影响和制约。

不能片面追求运动成绩,偏重单项训练,尤其是少年儿童要特别强调全面锻炼,避免身体向单一方面发展。

只有在全面锻炼的基础上,才能使身体正常发育,并保证专项运动成绩不断提高。

以上各项原则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在实际运用中,不可顾此失彼。

二、体育锻炼的注意事项
1.运动前要做准备活动
运动前进行必要的准备活动,有利于内脏器官和运动系统逐渐适应剧烈运动的需要,消除肌肉、关节的僵硬状态,防止受伤。

2.运动后要有整理活动
运动后,肌肉和内脏器官由紧张恢复到安静状态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因此,在停止运动前,要逐渐减少运动量,如做深呼吸、慢跑、行走等整理活动,再慢慢静止下来。

如果停止活动后立即坐下、躺下,可导致下肢静脉淤血而使大脑和
其他部位缺血、缺氧,发生头晕、呼吸急促以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甚至发生“重力性休克”。

3.运动与休息要适当交替
训练频度过大,会使机体超负荷运转,易造成训练过度和运动创伤;休息时间过长,又会使已被调动起来的身体应激状态下降,增大再运动时的惰性。

因此,在锻炼过程中,要适当休息,以利于身体各部分功能的恢复,避免过度疲劳。

4.要穿运动装
为了保证运动的效果和安全,避免发生意外,运动时应穿着舒适、合体的运动服和运动鞋,不能穿皮鞋或硬底鞋,以免扭伤脚;衣袋中不要装钥匙、笔等硬物,以免戳伤;运动后立即更换汗湿的衣服;在寒冷的季节,运动间隙时注意添衣保暖。

5.要选择适宜的运动场地和设备
要选择光线充足、均匀、无眩光,空气清新流通,场地面积符合项目要求的运动场地;锻炼设备的安置符合安全、卫生要求,间距适宜;运动区内及周围无杂物,游泳等场地应有安全标志。

6.锻炼后要注意增加营养,适当补充水分
在体育锻炼中,因体内物质代谢增强,会消耗大量的能量;运动中出汗增加,会丢失大量的水分,因此,锻炼后要注意加强营养,补充水分。

一般来讲,力量练习后补充蛋白质,耐力练习后补充淀粉,而水果和蔬菜在各种体育锻炼后都应及时补充,水的补充宜适量、多次。

在炎热的夏天,运动中除丢失水分外,还丢失较多的盐类,因此除补充水分外,还应补充适量的盐。

7.饭后不宜进行剧烈活动
体育锻炼一般至少应在饭后90分钟以后开始。

因为进食后胃肠道充盈,横膈膜上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呼吸,而且运动时血液会集中在运动器官,使胃肠道处于缺血和抑制状态,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经常在饭后立即运动,会引起慢性胃肠疾病。

运动结束后,应当休息30分钟以上再进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