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建设研究甘肃省科技厅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我国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两件大事都离不开人才。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讲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劳动和创造性实践"。
由此可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
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高层次人才都是稀缺的资源,在人才群体中,高层次人才起着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
高层次人才是一个地区人才队伍的核心,对整个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们甘肃省是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来看比较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同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
因此,落实人才资源开发支撑战略,加快全省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一、甘肃科技人才队伍现状截止2007年底,全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已达到483580人(含非公有制单位专业技术人员70762人)。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职称结构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9727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6.15%;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57301人,占32.53%;初级专业技术人员249452人,占51.58%;未聘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7100人,占9.74%。
学历结构是:研究生6619人,占1.37%;大学本科13.5万人,占27.86%;大学专科20.22万人,占41.81%;中专及以下13.87万人,占28.68%。
从总体上看,我省高层次人才总量严重不足,一些经济结构调整中急需的高精尖专业技术和复合型人才更是严重匮乏,同时已有的高层次人才在年龄、知识结构上呈老化趋势,且在产业和地区分布上非常不平衡。
近5年,全省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增加约5万人,增加约13%。
增量中,主要是教学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数基本持平。
新材料、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领域人才、高层次科技研发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短缺。
高层次科技人员流失严重,5年间共调出3429人,调入2035人,调出数远远多于调入数。
主要流向沿海发达地区。
二、科技人才政策与环境建设2005年,全省继续贯彻落实《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人才开发工作的决定〉》和《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修改完善《2002-2010年甘肃省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全面推进"五支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把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点进行研究部署。
先后制定下发了《甘肃省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中共甘肃省委直接掌握联系的高级专家人才库建设方案》、《关于建立人才工作报告制度的意见》、《甘肃省"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选派及管理办法》、《甘肃省"博士服务团"管理办法》、《甘肃省人才市场条例》、《甘肃省省属科研院所学科带头人培养实施意见》、《甘肃省省属科研院所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管理暂行办法》等,省上还制定了"十一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了我省人才政策法规。
以高层次专业人才为重点,建立健全了人才选用流动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
对高层次专业人才选拔和使用,始终坚持"不拘一格"、"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选用机制。
为了疏通流动渠道,制定出台了相关措施和办法,引入柔性流动机制,允许高层次专业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事业的各种活动。
放开国有企业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审批权限,自主引进,待遇由企业自行决定;打破高层次专业人才在省内条块分割的壁垒,允许跨地区、跨行业流动;鼓励科研机构和院校推行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使用办法,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可兼职从事科研与推广工作。
为了进一步贯彻"科教兴省"战略,2005年再次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特聘专家,已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招聘了28名特聘科技专家,每人每月发津贴4000元。
目前,先后来甘肃挂职工作的"博士服务团"成员已有6批共计45人,引进37名博士后人员来甘肃任职,有42名博士后人员以柔性流动方式为甘肃提供服务。
此外,还引进46名高层次人才。
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省上每年评选1~2名科技功臣,奖励60万元。
2000年以来,获得省政府奖励的科技功臣共7人。
各市(州)政府也普遍设立了"科技功臣奖",对入选者给予重奖,奖励金额达5万~30万元。
甘肃省科技厅和省人事厅共同组织,评选出了甘肃省"十五"期间十大杰出科技人才,表彰了"十五"期间在甘肃从事科学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和在工程技术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并为行业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
2005年起,各级政府在上年度人才开发投入的基础上,按不低于本级可安排财力增加额1%的比例在预算中安排人才开发资金,将人才开发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进一步加大省、市、县三级政府对人才开发的投入,建立健全人才投入保障机制。
2005-2010年,省财政每年预算拨付300万元,设立"甘肃省高层次人才专项资金",用于高层次人才开发工作。
市(州)、县(市、区)也相应设立了"人才专项资金"。
在重大建设项目和科研经费中,划出一定份额用于人才开发。
支持企事业单位将人才作为资本进行投资、开发和经营,鼓励社会资金和外资以多种形式投资人才开发。
为吸引民间投资,对一些大宗的社会捐资,允许以企业或个人名义冠名。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工作,省上设立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工作建设专项资金"。
扩大了研究生培养规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我省积极开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努力扩大培养规模,提高培养质量,改革学位与研究生管理机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到2005年底,全省有三级学位授予单位19个,其中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6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1个,全省高校有硕士学位授权点33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8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
2005年,全省研究生招生人数为6146人,其中博士717人,硕士5429人;研究生毕业生总数2484人,其中博士378人,硕士2106人,研究生毕业生数比"九五"末增长210%;在校研究生达到14895人,其中博士2320人,硕士12575人,在校研究生数量是"九五"末的4.2倍。
2005年3月,甘肃省学位委员会、甘肃省教育厅、甘肃省科技厅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甘肃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指导性意见》,不少院所已与高校酝酿协商或签订协议,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合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力求形成多方位、立体式培养研究生的开放局面。
三、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1、观念滞后对人才是资源而且是第一资源没有形成共识,缺乏"以人为本"的观念,缺乏危机意识,使得人才资源不能实现有效配置和合理开发。
一方面"见物不见人"、"重使用,轻培养",另一方面观念狭隘、滥设"门槛",或过分要求调入者的学历、文凭,或用行政手段限制人才流动,使人才闲置与人才短缺的现象并存,阻碍了创新交流和知识流动,人才和知识的倍增效应难以形成。
"重学轻用",偏重人才的学历、论文等,对技术开发性人才重视不够,对产业化人才缺乏重视。
2、环境不利自然环境:虽然多数科研人员对甘肃充满感情,愿意为甘肃发展做出贡献。
但确实甘肃存在着自然环境艰苦,家属子女的生活、学习、工作存在诸多困难。
根据调研,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度的比例为:适应、不太适应、不适应分别为66.9∶28.2∶4.9,很多人认为在甘肃工作牺牲了自己不要紧,但不能让自己的子女也牺牲在这里,为了能给自己的子女今后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举家迁徙。
也有些省外人士对甘肃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认识偏颇,缺乏全面了解,把困难看过了头。
显而易见,自然环境对引进和留住人才都有一定影响。
政策环境:调研资料显示,现有的人才管理、评价使用、分配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未能跟上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未能顺应科技人才成长发展的特殊规律,科技人员对政策的满意度很低。
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技术人员对政策环境满意的占50%,不太满意的占38%,不满意的占12%;留学回国人员对政策环境满意的占16.7%,不太满意的占66.7%,不满意的占16.7%。
园区外科技人才对政策满意程度最低,被调查人员对政策环境满意的占17.89%,不太满意的占60.11%,不满意的占21.99%。
可以看出,开发区的政策环境优于其它单位,但多数科技人员对政策环境感到不满意,对留学人员的政策体现不到位,也使得留学人员对政策的满意度不高。
工作环境:从调查可以看出,科技人员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不高,许多单位缺乏必要的科研条件,工作和生活条件差,特别是创新思维很活跃的"小人物"和青年人才得不到重视,创新设想难以付诸实施。
据调查,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专业技术人员对工作环境满意的占79.6%,不太满意的占18.4%,不满意的占2%;留学回国人员对工作环境满意的占6%,不太满意的占33%,不满意的为0。
园区外科技人才对工作环境满意的占26.84%,不太满意的占52.74%,不满意的占20.42%。
3、经济基础薄弱甘肃地处内陆,经济落后,科研投入不足,技术人才收入低,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
第一,政府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甘肃省2005年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只有1.01%(采用最新普查调整的GDP数据计算值),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专业技术人员人均R&D经费支出虽然由1995年的1709元上升到2005年的4181元,但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887元。
申请不到课题,没有资金进行研发,使许多科技人员感到在甘肃省无用武之地,无法实现自我价值,既耽误职称晋升又影响能力提高。
第二,技术人才的收入偏低。
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是报酬和待遇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工作成果和能力与报酬相称的仅占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