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彬县农村环保和生活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建设及运行工作情况汇报一、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情况去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全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审议意见》(咸人发 [2011]30号文件)精神,以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为突破口,大力推行农村城市化管理工作,全面构建农村环境综合管理长效机制。
截止目前,我县建成省级生态示范镇 3 个、生态示范村 1 个。
(一)健全机构,强化领导,凝聚工作合力。
我县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主管领导任副组长,县新农办、环保局、财政局、城管大队、爱卫办等相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各镇镇长、社区管委会主任为成员的农村城市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县农村环境监督检查和管理工作。
各镇(社区)分别组建了农村城市化管理办公室,在新民、北极两个中心镇设立了管理中队,加强了中心镇环境综合整治力量。
根据各村规模和人口数量,给143 个重点村配备了320名农村环卫人员,其余 104 个村将配备 208 名清扫保洁员,同时将 170 名县乡公路养管员划归镇(社区)和交通部门双重管理,充实了农村保洁力量,构建了县、镇、村三级环境卫生管理网络,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科学运筹,规范实施,提升管理水平。
一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层层召开会议、印发宣传资料、开设专题栏目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宣传推行农村城市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农村居民改变落后的传统陋习和生活方式,树立“文明、卫生、健康”的新风尚,全县上下形成了人人关心、人人参与农村城市化管理的浓厚氛围。
二是民主管理,发动群众。
按照“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要求,从垃圾桶的定点位置到垃圾填埋场的建设,从保洁人员的确定到卫生工作的监督,每个环节都由群众民主讨论、民主决策,从而有效拓宽了群众的参与面,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了由“要我改”到“我要改”的重大转变。
三是建章立制,严格考核。
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行农村城市化管理的安排意见》、《彬县农村城市化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各镇(社区)分别制定了实施方案,完善了乡规民约,建立健全了镇、村环境卫生清扫保洁、执法监督、督查奖惩等工作机制。
同时,严格落实“定岗、定人、定段、定任务”的“四定”责任制,坚持不定时抽查、检查、巡查保洁人员工作情况,进行日检查、周小结、月评比,将检查结果与工资待遇相挂钩,实行奖优罚劣,有力保障了各镇(社区)环境卫生工作的规范实施。
(三)加大投入,完善设施,筑牢环卫基础。
去年以来,我们在各镇(社区)原有环卫设施的基础上,投资1400 余万元,统一规划建设了一批环卫设施,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创造了必备条件。
一是统一配置垃圾转运车辆。
争取上级支持,为 13 个镇配备了26 辆垃圾转运车,县财政每年为每辆车列支2 万元经费,用于收集、转运各村垃圾。
同时,计划为3 个社区再购置 6 辆垃圾转运车,为各镇(社区)购置 15 辆洒水车,满足保洁工作的需要。
二是统一配备垃圾保洁车。
县财政出资30 万元,为农村加工配备手推式垃圾保洁车320 辆,保证农村保洁员每人 1 辆。
三是统一配置垃圾桶。
按照镇(社区)街道每 50 米,重点村街道每 15 户设置一个垃圾收集桶,其余各村每户一个简易垃圾桶的标准,为各镇(社区)配置了1905个双轮活动式加盖垃圾收集桶,各户购置简易垃圾桶7.5 万个。
四是统一建设垃圾收集台。
各镇(社区)负责,为人口居住较为分散的村建设了垃圾屋、垃圾收集台,有效满足了农村垃圾收集的需求。
五是统一建设排水渠。
各镇(社区)结合新村庄建设,衬砌排水渠56 公里,方便了农村群众生活污水排放。
六是统一进行垃圾处理。
严格垃圾清运和处理秩序,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每天对各垃圾收集点的垃圾派专人巡查督促,集中进行清运,真正做到了“覆盖严密、无抛无洒、日产日清”。
同时,在加强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县上加大对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保障力度,中心镇管理中队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全部纳入财政全额预算,农村保洁人员按每人每月 680 元标准发放补助,解除其后顾之忧,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二、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行情况(一)基本情况彬县城区污水处理厂是我县环保基础设施重点工程之一,厂址位于城关镇鸣玉池村,总投资3662 万元,占地32.33 亩,采用“一体化微曝氧化沟” 工艺 , 设计日处理污水 1 万吨。
配套建设截污管网 13.316 公里,总投资 5400 万元。
工程于 2008 年 10 月开工建设, 2009 年 9 月 25 日建成进水,同年 11 月 23 日经市环保局批准调试运行, 2010 年 5 月 31 完成环境保护验收,同年8 月 15 日正式投入运行。
2011 年 9 月,为提升城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到《黄河流域(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61/224-2011 ),县财政投资 300 多万元实施了除磷脱氮工程,对曝气沉砂池、曝气池、污水回流系统等进行了升级改造,当年11月26日竣工并通过环境保护验收。
目前,我县城区实际生活污水日产生量为 7000 吨左右,城区污水处理厂实际日处理量为7500 吨左右(污水日产生量中未统计河流雨水量,因此数据小于日污水处理量),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目标。
同时,我县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开工建设了龙高镇污水处理厂。
该工程总投资 115 万余元,占地 600 多平方米,采用“水解酸化 +接触氧化+过滤 +消毒”技术,由陕西环科院环境科学有限公司设计,西安清大环保科技公司施工,陕西天虹工程监理有限公司监理。
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设备基本安装到位,正在进行调试,预计 9 月份可正式投入运行。
(二)运行管理情况一是安装了化学需氧量及氨氮在线监测仪器,并与省、市监控平台联网;制定印发了《彬县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营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对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监督、检查和责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建立了长效监管机制。
二是加强从业人员培训,累计培训 60 多人(次),有效提高了从业人员素质和业务技能。
三是编制了《彬县污水处理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进一步提升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是彬县城区污水处理厂建成后由县自来水总公司管理运营,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为0.60 元 / 吨,全部用于日常运营和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2011 年,我县共收缴污水处理费 75.8 万元,但实际运营费用为219.4 万元,其中生产费用 164.1 万元、设施建设费用55.3万元,运营费用不足部分由县财政予以保障。
五是城区污水处理厂年产污泥800 吨左右,县上购置了 2 辆污泥拉运车,每天负责将污泥转运到垃圾填埋厂填埋,做到了污泥日产日清。
三、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和运行情况(一)基本情况彬县垃圾卫生填埋场是咸阳市首家山谷型垃圾卫生填埋场,位于新堡子社区四兴村。
工程总投资 784 万元,采用国内外先进的“准好氧卫生填埋”工艺,设计总容量 120 万立方米,年处理垃圾 4.4 万吨,使用年限 15 年。
工程分两期建设,一期总投资 530 万元,主要建设入场道路、上下游、单侧三座垃圾掩挡坝、排洪管、排污导气及防渗膜等设施。
2005年8月15 日开工建设, 2008 年 10 月 24 日通过工程初验,2009 年 2月调试运行。
目前,我县城区日产生活垃圾120-140 吨,生活垃圾处理做到了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80%以上。
同时,我县积极推进镇(社区)垃圾填埋场建设,其中,龙高镇垃圾填埋场总投资163 万余元,主要利用自然沟壑,采用卫生填埋法,建成服务年限 20 年的垃圾填埋场。
截止目前完成投资 130 万元,主体工程全面完工,鹅卵石铺筑等附属工程正在加速推进,预计 10 月中旬全面建成并交付使用;新民镇垃圾填埋场已纳入我县2012 年重点建设项目,目前各项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即将开工建设,预计明年 6 月建成投入运行;北极镇垃圾填埋场计划今年 6 月份开工建设, 10 月份建成投入使用。
(二)运行管理情况一是抓制度建设。
为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我县先后制定了《彬县城市管理试行办法》以及《彬县城区环境卫生管理办法》,明确了职责,规范了管理。
目前,城区垃圾填埋场由县城市管理监察大队运营,配有专职人员,负责收集、运输垃圾以及查处各种偷倒、抛洒垃圾的违规行为。
二是抓收集系统建设。
我县在城区设置垃圾收集点 656 个、垃圾斗子 8 个、垃圾中转站 33 个,购置垃圾清运车19 辆,有效提高了垃圾收集率。
三是抓处理系统建设。
在垃圾填埋场主体工程建设的同时,我们全面加强渗滤液处理系统建设,铺设了防渗膜,采用导排管使渗滤液汇集到调节池,剩余部分经适度回流,处理达标后外排。
四是抓安全管理。
为有效防止火灾和爆炸等安全事故发生,我们采用竖向排气管收集填埋产生气体,并由导气系统导出,确保了垃圾填埋场安全运营。
五是抓经费保障。
我县垃圾填埋场每年运营费用约 138 万元,其中,垃圾清运及清运车辆维修费85 万元,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 53 万元,运行费用不足部分由财政全额保障。
四、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虽然我县在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活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建设及运行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兄弟县(区)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广大农村群众环保意识不强,随意倾到垃圾的现象仍然存在,急需进一步整治。
二是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工作人员业务技术偏低,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我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只能考虑较低水平上的环卫保洁和生活垃圾运输费用,垃圾终端处置缺少资金来源。
四是随着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活垃圾产生成分繁多,大大增加了垃圾处理难度。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将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加强从业人员培训,狠抓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建设与管理,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着力改善农村环境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