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级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血液检验试题及答案.docx

初级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血液检验试题及答案.docx

初级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血液检验试题及答案(1)A型题(1)人体内具分化能力的最早的造血细胞是A.红系祖细胞B.造血干细胞C.粒系祖细胞D.巨核系祖细胞E.T 淋巴系祖细胞医学全. 在线提供(2)末梢血反映骨髓幼红细胞增生程度的准确指标是A.血红蛋白与红细胞计数B.网织红细胞百分比C.网织红细胞绝对值D.出现有核红细胞E.红细胞内出现豪焦小体(3)下列细胞中不具有有丝分裂能力的是A.早幼粒细胞B.中幼红细胞C.中幼粒细胞D.晚幼粒细胞E.早幼红细胞(4)早期缺铁性贫血的形态学多为A.小细胞正色素性贫血B.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C.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D.大细胞性贫血E.大细胞低色素性贫血(5)原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象检查不可能出现的改变是A.骨髓增生活跃B.巨核细胞减少C.粒红比例降低D.粒细胞系统成熟停滞于早期阶段E.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及网状细胞增多(6)下列哪项不符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A.Ph’染色体存在B.NAP活性降低C.巨脾D.白血病裂孔现象E.血清尿酸值增高(7)有关 PNH,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早晨第一次尿呈暗红色,这是由高铁血红蛋白所致B.尿沉渣用铁染色可见含铁血黄素C.引起红细胞减少,但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正常D.观察患者血液在轻度酸性时的溶血情况有助于诊断E.重症病例有时合并有血栓症(8)下列哪项不是 B 细胞的免疫标志A.CD10B.CD19C.CD68D.HLA-DRE.CD22(9)不符合霍奇金病的所见是A.发热B.末梢血中淋巴细胞增加C.Coombs试验( +)的溶血性贫血D.R-S 细胞可见E.带状疱疹(10)下列物质中属于舒血管物质的是A.儿茶酚胺B.TXA2C.肾上腺素D.前列环素E.纤维蛋白肽A(11)一患者术后伤口渗血不止,临床疑有DIC,你应选择下列哪组筛选试验A.BT、束臂试验、CTB.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测定C.血小板计数、血块收缩、BTD.CT、 PT、APTTE.PT、 APTT、血小板计数(12)关节出血的常见疾病是A.ITPB.过敏性紫癜C.白血病D.血友病E.大细胞性贫血(13)下列哪项不是缺铁性贫血缺铁早期的实验室指标A.红细胞形态正常B.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C.骨髓小粒染铁正常或减少D.铁粒幼细胞正常E.血清铁减少(14)下列哪项不是溶血的实验诊断依据A.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B.骨髓红系增生明显活跃C.间接胆红素升高D.尿胆原增高E.血清游离血红蛋白〈40mg/ L(15)男性, 50 岁,确诊为缺铁性贫血,给予铁剂治疗,血红蛋白上升达135g/ L. 为补充体内应有的铁贮存量,需继续给予小剂量铁剂。

下列何项实验室检查最能反映体内贮存铁A.血清铁B.血清总铁结合力C.血清铁蛋白D.骨髓内铁粒幼细胞计数E.红细胞内游离原叶琳测定(16)男性, 15 岁,头昏乏力,牙龈出血半年。

体检:贫血貌,皮肤可见散在瘀点,肝、脾、淋巴结不肿大。

疑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下列何项最有助于该病的诊断A.周围血全血细胞减少B.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C.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D.骨髓增生低下,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E.骨髓细胞培养集落生长能力降低(17)下列哪项是干细胞和早期细胞的分化抗原A.MPOB.CD13C.CD3D.CD41E.CD34(18)骨髓和外周血中分叶核粒细胞的 NAP积分在下列哪种疾病时常呈明显降低A.严重化脓性细菌感染B.淋巴瘤C.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D.慢性粒细胞白血病E.再生障碍性贫血( 19)女性,14 岁,低热、关节疼痛、鼻出血 1 周。

体检:两侧颈部腋下淋巴结均肿大(1cmX2cm),肝、脾肋下1cm,胸骨轻压痛。

检验:血红蛋白70g/ L,白细胞 4X10 的 9 次方/ L,分类示中性粒细胞 0. 3、淋巴细胞0. 2、原淋巴细胞0. 5,血小板 20X10 的 9 次方/ L. 诊断可能是A.风湿热B.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C.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D.恶性淋巴瘤E.结核病并类白血病反应(20)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应的鉴别有意义的是A.外周血中出现幼粒细胞B.外周血中出现幼红细胞C.Ph’染色体阳性D.嗜酸性粒细胞增多E.网织红细胞绝对计数(21)血友病A、 B 分别缺乏以下凝血因子A.Ⅳ、ⅧB.Ⅲ、ⅤC.Ⅷ、ⅪD.Ⅷ、ⅪE.Ⅺ、Ⅸ( 22)即将分娩妇女,患右下肺炎。

体检:高热,血压下降80/ 40mmHg,全身皮肤、粘膜严重出血,四肢及躯干皮肤呈大片状瘀斑。

检验:血红蛋白80g/L,白细胞 4.0X10 的 9 次方/ L,血小板进行性下降,最低30X10的9次方/L;粪隐血H);PT20S(对照13s),APTT56s(对照31s),3P 试验(一),血 FDP1:512(十),纤维蛋白原1. 7g/L,ELT50min;外周血涂片见盔形及三角形红细胞(占3%)出血原因为A.ITP (急性型)B.DICC.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型)D.肝功能损害凝血障碍E.脾功能亢进(23)骨髓干细胞不产生下列哪项A.CFU-TLB.CFU-EC.CFU-MegD.CFU-EoE.CFU-GM(24)下列疾病中通过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不能确诊的是A.再生障碍性贫血B.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D.缺铁性贫血E.多发性骨髓瘤(25)男性,50 岁,5 年前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

近1 年来渐感头晕、乏力,活动后心慌、气急。

9检验:红细胞的 12 次方/ L,血红蛋白 55g/ L,白细胞的 9 次方/ L,血小板 65X10 的次方 /L ,网织红细胞 0. ?10? %, ??MCV129fl ( 129UM的立方), MCH36pg, MCHC34%最可能的诊断是A.缺铁性贫血B.巨幼细胞贫血C.再生障碍性贫血D.溶血性贫血E.骨髓病性贫血( 26)下列血细胞发育过程的一般规律描述正确的是A.细胞体积由小变大B.核浆比例由大到小C.核染色质结构由紧密粗糙到疏松细致D.核仁由无到有E.胞质颗粒从有到无(27)正常骨髓粒细胞与有核红细胞的比例大约是A.1: 1B.1: 2C.1: 4D.2: 1E.( 2~ 5):1(28)体内的铁主要分布在下列哪一项中A.血红蛋白B.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贮存铁)C.肌红蛋白D.转铁蛋白E.其他组织中铁(各种酶)( 29)男性, 36 岁,半年前患急性黄疸型肝炎,半月来发热、牙龈出血。

体检:重度贫血貌,肝肋下 2cm,脾肋下刚及。

检验:红细胞的12 次方/ L,? 血红蛋白55g/l ,白细胞的9 次方/ L,血小板 32X10 的 9 次方/ L,网织红细胞0.2%。

最可能的诊断是A.慢性肝病性贫血B.再生障碍性贫血C.脾功能亢进D.巨幼细胞贫血E.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30)下列哪项组合错误A.肝病时出血倾向——凝血酶原和其他凝血因子缺乏B.过敏性紫癜——毛细血管壁变态反应C.DICh-一消耗性凝血障碍D.ITP ——感染性骨髓抑制E.血友病A因子见缺乏所致凝血障碍(3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1型)时存在下列哪项A.Ph’染色体阳性B.粒系细胞可见白血病裂孔现象C.是白血病中并发DIC 最常见的类型D.NAP活性增高E.POX染色阴性(32)不符合成人T 细胞白血病的是A.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T 细胞受累的淋巴细胞白血病B.外周血和骨髓出现花瓣状核淋巴细胞C.非特异性酯酶阳性,且不能被NaF 抑制D.白血病细胞体外培养可见C型逆转录病毒颗粒E.常与骨髓纤维化并存,骨髓穿刺时“干抽”(33)止血机制的基本因素为A.凝血活酶、凝血酶与纤维蛋白的生成B.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或栓塞、凝血功能C.纤维蛋白生成与溶解的平衡D.凝血与抗凝系统的平衡E.正常的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过程(34)凝血功能障碍所致出血的实验室筛选试验,其主要阳性结果可以是A.血小板减少,BT 延长,束臂试验(十)B.血小板减少,CT延长,血块退缩时间延长C.血小板减少,束臂试验(十),PT延长D.血小板减少,束臂试验(+),CT延长E.CT、 PT、TT 及 KPTT延长(35)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A.作为组织因子参与外源性凝血过程B.激活因子Ⅻ医学全在.线提供C.提高 ADPD.提高 PF3(磷脂)E.稳定纤维蛋白(36)下列不符合血细胞从原始到成熟发育过程中的形态演变规律的是A.胞体由大到小B.核染色质由粗糙到细致C.核仁从有到无D.颗粒从无到有E.核浆比例由大到小(37)下列为骨髓稀释的标志,但哪项除外A.骨髓有核细胞增生低下或极度低下B.未见到骨髓小粒和脂肪滴C.杆状核粒细胞比例小于分叶核粒细胞D.镜下见到浆细胞、肥大细胞等E.涂片中以成熟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38)缺铁性贫血的细胞形态学表现为A.小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B.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C.正常细胞正色素性贫血D.大细胞低色素性贫血E.大细胞性贫血(3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患者进行造血祖细胞培养,可发现两者BFU-E 和CFU-E 均减少B.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主要是T 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C.未成熟前体细胞异常定位现象常出现于MDS患者D.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可作为多发性骨髓瘤的辅助性诊断E.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均为骨髓增生性疾病( 40)血象示全血细胞减少。

骨髓象示增生低下,三系造血细胞减少。

这样的血象和骨髓象符合A.脾功能亢进B.白细胞减少性白血病C.严重的缺铁性贫血D.骨髓纤维化E.再生障碍性贫血(41)体内缺铁时,最早表现为A.血清铁降低B.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C.贮存铁减少D.MCV变小E.MCH减低(42)男性, 20 岁,头昏乏力 1 年余,经检查确诊为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引起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最常见病因是A.电高辐射B.氯霉素C.抗肿瘤药物D.病毒感染E.PNH(43)男性,40 岁,面色苍白,鼻出血、皮肤瘀点 2 个月。

体检:中度贫血貌,皮肤散在瘀点,脾肋下2cm.检验:血红蛋白70g/ L,白细胞2. 5X10 的 9 次方/ L,血小板32X10 的 9 次方/L;外周血涂片有核红细胞2/ 100 白细胞。

哪种疾病诊断最不可能A.骨髓纤维化B.MDSC.急性非白血性白血病(隐匿型)D.再生障碍性贫血E.PNH(44)女性,18岁,发热、咽痛、鼻粘膜出血10d. 体检:浅表淋巴结和肝、脾肿大,胸骨压痛(十),右下肢皮肤可见3cmX3cm肿块而且质硬。

检验:血红蛋白86g/ L,白细胞2X10 的9次方/ L,血小板20X10 的9 次方/L;骨髓检查示增生极度活跃,原始细胞占80%,部分原始细胞胞质中可见Auer小体,原始细胞POX染色弱阳性,PAS染色胞质呈淡红色且胞质边缘有细小的NaF 抑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