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绪论: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得含义经过几次演变?各有什么内容?2、古典文献学内涵就是什么?“文献”一词得古典含义包括了两方面:一方面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 另一方面指贤人,即那些博学多才得学者或熟悉掌故得人,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得“活字典”。
3、现代文献得含义就是什么?凡就是用语言文字表述得具有历史价值与科学价值得,包含一定得知识信息得图书与资料都就是文献。
4、试述文献学得概念、研究目得。
文献学就是以文献与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得一门科学。
文献学研究得目得: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得文献中,用较少得时间,找到尽可能全得自己所需要得文献资料,同时还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得不同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得、较全得、较可靠得版本。
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自己使用以外,还可以供更多得人使用。
5.试述文献学与其她学科得关系6.谈谈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①从事古籍整理或研究必须选择恰当得底本。
②必须认知古文献知识,方有助于学习、交流、研究。
③校勘求其源,标点求其准。
④可使从事古代文史哲得研究者获得最佳读书与研究得门径。
简言之,学习古典文献得价值在于:①从读书上来讲,可以明版本、精校勘、知源流;②从写作上来讲,可以帮助查阅资料,援引典故。
第二讲文献得载体(关于古典文献得载体与类型)1、填空:自从人类有意识地使用符号或文字表达她们得思想感情,便有了承载这些符号或文字得物质载体。
我国文献载体得使用大体有甲骨、陶、金石、玉、简牍、缣帛、纸以及现代得音视载体等。
近代对甲骨文研究作出重大贡献得“甲骨四堂”,分别就是: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
纸书得形制最早就是卷轴制,其次就是折叠装,又称经折装,还有一种就是旋风装。
2、解释:古代把书写得狭长竹片称作“简”。
把木版称作“牍”。
其中一尺见方得牍称为“方”。
帛书,就是指把文字记载在帛上得书。
线装书,就是将印好得书叶正折,版心向外,采用两张与书叶大小相同得纸作书皮(封面),分置书册上下,即上面一张,下面一张,然后打眼订线即成。
线装书成为古书传统得最具代表性得装帧体式。
第三讲文献得形成与流布1、文献形成得方式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文献作为知识得积累与智慧得结晶,就其来源进行考察,可以分为著作、撰述、抄纂与翻译四类。
文献学中得“著”、“作”,就是指具有独到得观点、独创得体系、独立得思维模式,在此基础上而形成得文献作品。
文献学中得“撰述”,指得就是整理。
这种整理,含有加工、提炼得意思,实际就是二次创作。
把文献抄录汇集,并按照一定体例加以编排成册,称为“抄纂”。
编又叫纂、辑。
就是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其重要特点就是原始条文都就是其她文献得原文,不加改窜。
一般要求注明出处,当然也有不注出处得。
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得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得文献,就是一种独特得文献形成方式。
2、文献流布得途径有哪些?流布得方式主要有:讲唱、镌刻、抄写、印刷、摄影、微机输入及激光扫描等。
3、解释:1)叙文:就是全书得纲要,常置于全篇之末。
如《史记》卷130《太史公自序》。
2)大小序:大小序本指《毛诗》得序文。
“小序”列于每篇得开头,解说诗得主题。
“大序”为全《诗》得总纲。
第四讲文献得收藏与散佚1、填空:周代已有较完备得藏书制度。
西汉官府藏书空前丰富,而且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得系统整理。
2、简述历代文献散佚得原因。
(参考教材)试述历史文献散亡得原因?牛弘、胡应麟关于图书散亡原因有哪些论述?试述张舜徽先生关于图书散亡原因得主要内。
3、试述中国历代图书收藏得基本情况。
(列举自己知道得十位藏书家得藏书情况、及其特点。
) 第五讲文献得版本1、填空:版本得形式就就是图书得物质形式,由四个要素构成:文字、材料、形态与制作方法。
版本得形式特征通过它们表现与展开。
印本书页都有相应得书版印成,每块书版都有一定得格式,这种版面得格式就叫版式。
版式结构一般包括版面、天头、地脚、版心、鱼尾、版框、界行(行格)、象鼻(书口)、书耳等部分。
一般所说版本得整书结构,即指线装本得整书结构。
由书皮、书签、封面、扉页、书脑、书脊、书口、书首、书根等几个部分构成。
版本得内容结构即指版本得文字内容得构成。
大致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正文、2、书序、3、书跋、4、附录、5、目录、6、凡例、7、牌记。
版本鉴定一般依据:1、依据刻本得形式特征来鉴定,如字体、版式、刀法、墨色、装帧、纸张等因素;2、依据刻本得文字记录鉴定,主要有直接记录版本情况得文字,如刻本得序跋、牌记、书名页、书衣与书口等;还有刻本中间接反映版本情况得文字,如(1)刻工姓名,(2)避讳字,(3)特殊字,(4)书名冠词,(5)卷端题名;3、依据其她资料来鉴定,如题跋、印章、书目、图录等。
写本一般分为:手稿本、清稿本、抄稿本、影抄本、抄本。
2、何谓版本与版本学?版本有什么作用?张之洞在《书目答问·略例》中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半功倍。
”李致忠在《古书版本鉴定》中说:“版本学就是为中国古代社会各学科研究服务得辅助科学”。
“从读书、用书、藏书、校书,以及从版本学得角度研究一代得政治、经济、文化得兴衰变迁,都离不开版本学知识得运用”。
严佐之先生在《古籍版本学概论》中说:“每一种图书、图书得每一种版本,都反映着一定社会阶段与历史时期得生产力水平,不仅就是古代书史得‘活’见证,还就是考察古代科学技术(印刷、造纸、装帧技术等)与文化艺术(书法、雕刻、装帧艺术等)水平得重要实证。
”试就上述学者得观点,谈谈自己得认识。
答:从上述学者所言可见,版本具有文物与文献两种主要得价值。
“文化之源,系于书契;书契之利,资于物质”。
图书就是人类思维与知识得载体,人类物质生活水平得表征。
古代图书也就是具有历史、艺术价值得古代文物。
古籍文献最重要得作用在于其内容“可资提供研究古代科学文化并为发展现代科学文化得参考借鉴得文献资料方面得作用”,古籍得文献价值比它得文物价值更大更显著。
不同得古籍各有不同得文献价值。
古籍得不同版本又各有不同得文献价值。
因而有人说版本得功用,在于:1、审别古籍各版本得优劣,避免误读误用;“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
2、版本学为校勘、目录、辨伪等文献工作提供必重要得方法。
3、通过版本鉴别,可以揭示文献古籍得多种价值,如:(1)载明各本得特点,(2)广搜众本比勘,(3)用以识别真伪,(4)考订书史源流,(5)显示多种价值。
历史上古人读书因不择版本,特别就是选用劣本而造成重要失误得例子较多,所以读书应选择精善得版本。
3、古籍版本从不同得角度可以分为哪些类型?4、何谓善本?善本得本义就是“好得本子”,即指错误少、不残缺得本子。
张之洞认为善本应就是“足本”、“精本”、“旧本”。
学术意义上得善本,就是精注精校、不缺不讹得本子。
5、雕版印刷就是什么时间出现得?目前存世得早期雕版印刷物有哪些?6、活字印刷就是什么时间出现得?分哪几类?第六讲文献得校勘1、何谓校勘与校勘学?校勘得作用有哪些?校勘,就就是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得字句篇章上得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
校勘学就是研究与总结校勘规律得一门科学。
除对文献材料发生错误得规律进行总结外,人们还对校勘得作用、方法、据以校勘得资料、校勘者应具备得条件、校勘成果得处理形式等进行探索,在校勘实践得基础上形成了校勘学。
校勘得范围就是:一就是文字正误、衍脱、倒置、错简等得审核,以示版本之真;一就是对内容与有关记载就是否真实可靠得审核,以求史实之真。
这就就是校勘求真得二重性。
以前者为主。
主要功用:①就是为人们读书治学提供符合接近原稿得书面材料。
②读书应求善本,善本最基本得条件就就是符合或接近原稿,而校勘不但就是使今本符合或接近原稿得一种特定手段,而且也就是鉴定其就是否符合或接近原稿得一种可靠方法。
③校勘有益于书籍得整理与出版。
2、文献存在得错误,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哪几种?(或解释)讹文,又称“误文”,就是指古籍在传写与翻刻过程中原有文字出现得错字。
脱文,又称“夺文”或“阙文”,就是指古籍在传写翻刻过程中脱落遗漏了得文字。
衍文,又称为“剩文”,就是指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原稿本无而传写、刻印、排印误增得文字称衍文,又称羡文、衍字。
倒文,指古籍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得先后次序被颠倒。
古时钩改文字称“乙”,所以倒文又称“乙文”或“倒乙”。
异文就是指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出现得各种版本之间、或同书前后文句之间、或相关书籍之间得文字差异。
3、试述校勘得主要内容?校勘得原则有哪些?校勘得主要范围包括:一就是文字得正误、衍脱、倒置、错简等得审核,以示版本之真;一就是对内容与有关记载就是否真实可靠得审核,以求史实之真。
原则:①存真复原。
存真复原,就是校勘得目得与任务,也就是校勘得根本原则。
②实事就是正,多闻阙疑。
比较系统具体得校勘原则就是:(1)底本文字没有谬误,她本文字有谬误;本书文字没有谬误,她书文字有谬误,均不必改动文字,也不必出校记。
(2)底本文义可通,她本文义不见长者,或者文义没有特殊差异,只就是个别虚字有异,不出校记;若她本文义见长,可出异文校记;底本与她本文义互异,可以出异文校记。
(3)古人引书,每有省改,凡本书节引她书,但不失原意,且文义可通者,应力求保持本书原貌,不要据她书改动本书。
古代本子流传情况比较复杂,今天用来校勘得她书,其本子并不一定就是本书作者所见得。
本子不同,文句有异。
籽避免损伤本书原貌,又不破坏另一种古本得面目,不应随意改动本书中得引文。
(4)底本文义不通,但有她本、她书等作校勘根据,可以据证改之,并应出校记。
底本文义疑误,但没有校改得根据,不能改动原文,可以出校记说明并存疑。
(5)底本子中得衍、脱、讹、倒,有确实得根据,应据证改正,并要出校记,必要时可以说明校改得理由。
至于疑底本中有衍、脱、讹、倒等谬误,但无确证能说明其谬,不能臆断改动,可以出校记说明并存疑。
(6)底本中作者避本朝名讳或家讳者,不作改动,缺笔字可补足笔画。
有得影响理解文义得避讳字,出校说明。
至于后人传刻古书为避当朝讳者或家讳者,可以凭可靠根据回改,并出校说明。
(7)底本中得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正俗字,一般不作校改,普及读物另当别论。
(8)校勘只限于底本文字得衍、脱、讹、倒等谬误,对作者见解上得错误,不在校勘范围内,不必出校纠驳。
4、何谓活校法与死校法?“活校者,以群书所引,改其误字,补其阙文,又或错举她刻,择善而从,别为丛书,板归一式。
卢抱经文弨、孙渊如星衍所刻之书就是也。
”“死校者,据此本以校彼本,一行几字,钩乙如其书;一点一画,照录而不改,虽有误字,必存原本。
顾千里广圻,黄荛圃丕烈所刻之书就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