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16PF)人格测定量表诠释一、前言卡特尔十六种个性因素测验或十六种个性因素问卷( Catteii the 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Test or Questionnaire,16PF) 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教授卡特尔 (R.B.Cattell) 编制。
卡特尔于 1905 年生于英国德文郡,大学时攻读化学,1924年获得化学学士学位后,改为攻读心理学,于 1929 年获得博士学位。
他对社会活动极感兴趣,1932 ~ 1937 年在菜塞特曾主持一个儿童辅导中心的工作,攻读研究生时一直担任心理学家和心理统计学家的助手,这些经历和他后来致力于用因素分析进行卓有成效的人格研究有密切关系。
1937 年应桑代克的邀请去美国,先后在哥伦比亚、哈佛克拉克、杜克等大学任教。
1945 年后一直任伊利诺大学心理系的研究教授和人格测量实验中心主任。
16PF 于 1947 年发表,但在这之前他已做了近 10 年的实验研究。
卡特尔重要贡献之一是将因素分析的数理统计学方法应用于人格测验。
他从词典、心理学文献和精神病学文献,以及日常用语中收集了描述人类个性特点的词汇 4500 多个,透过同义词的分析,整理出 171 个表示人格的最基本用语,然后根据这些词的相互关系 , 分成 42 个组,称为人格的表面特质。
表面特质直接与环境相联系,在外部行为中表现。
卡氏及其同事在约几十年时间里对不同年龄、职业、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了大量的测量,发现了 20 种基本的特质。
最先用A、B、C、D、E等命名,后来又收集到更多的证据。
他对表现特质进行因素分析,得出十几个隐蔽在表现特质后面的根源特质。
卡特尔认为,只要测量出 16 个根源特性在人身上的表现程度,就能知道他的人格。
据此,他编制了《 16 种个性因素测验》。
与其他类似的测验相比较 ,16PF 能以同等的时间(约 40 分钟到 1 小时)测量更多的人格特性。
一般人格测验,仅测量少数几种人格特性,而且多偏重于病态的心理,少数自称为多元性的人格测验,常是编制者凭主观见解构造的,缺乏客观事实的根据。
16PF 的独特性及其意义,系经过因素分析统计法,系统观察法及科学实验法而慎重确定的。
在卡氏指导下,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先后发表许多凭借抽选 16PF 中不同的有关因素而拟订的测量内外向型、焦虑型、果断型、安详机警型或创造型等计算公式。
从事教育辅导、临床诊疗和工商人事管理等工作的人,都能就个人及情境的需要应用此测验,以增加他们对学生、病人和干部人才的了解,发挥工作的效能。
采用此测验者都一致同意 16PF 测验,是具有效度及信度的测工具。
二、16PF 的测验功能及用途1 、用于教育及教育辅导欲培养好学生,必先了解学生,只有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16PF 是了解学生既方便而又可靠的工具。
16PF 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对学生的个性有较全面和客观的了解,从而可以使教育“因材施教”;家长客观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可以减少主观想象,恰如其分的“帮子成龙”;学生本人也只有全面认识自己,才能有效的塑造自己;特别是对健康状况正常、但有学习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学辅导(咨询)时 , 更需有对来询者的了解, 才能对其具有治疗功能的同感,尊重、真诚和简洁具体的有效辅导。
2 、用于心理障碍、心身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心理障碍的预防有赖对病因的了解,对心理障碍及心身疾病的治疗,必须以正确的诊断为前提,正确的病因了解和正确的诊断,又都必须以可靠的资料为依据。
16PF 是了解心理障碍的个性原因、心因性疾病诊断资料的重要方法之一。
卡氏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 , 在分析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 , 拟订出了《各种生活问题患者的 16PF 轮廓型》。
近据报导,为加强16PF在临床使用上的作用,又增加了12个病理性的临床分析问卷 (Clinical Analysis Questionnaire) 。
有些特殊测验是根据特殊目的而设计的,专测一种次级特点,如焦虑、外向。
只要心理学者想用这种方式加强和集中他的测验,便可以这样做。
心理治疗的方法,是争议较多且会继续争议下去的问题,美国 1970 年心理学年鉴罗列了 255 种,有些在美国也很少使用 , 有不少又未列入,但有两点是比较一致的,一是要在良好的医患关系前提下才能使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二是要根据“患者”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合具体人的具体方法。
16PF 对这两点都能提供很好的帮助。
3 、用于人才选拔和培养个性和职业之间的相符性或适合性愈高,则事业的成功希望就愈大。
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个性特点的人去做,个性特点适应其工作需要时,才能充分发挥其人的作用,才能做到因材施用,相得益彰。
如从事外交、文艺、推销、采购、宣传鼓动等工作的人需要有较高的乐群外向性(高“ A ”);从事物理、化学、电机、科研工作的人,则乐群外向性(低“ A ”)为宜,如此等等。
而要发挥每一个人的特长,就必需因材施用,或使其人更好地发挥其特长。
做好现职工作,又必须纠正其人个性中不足的方面,了解和掌握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就成为非常必要的了。
再如更特殊的职业 , 国际性运动会的竟技者、著名科学家、战斗飞行员;需要较高的恃强性(即高“ E ”)。
而大学教授对此项因素的要求则较低;战斗飞行员、国际性运动会的竟技者,需要有较高的情绪稳定性(即高“ C ”);而个体农民对这项因素的要求则较低。
这类特殊职业者,往往需要较长期、系统的、科学的培训,如不及早发现有相应因素的人才,一则培训难以收到预期效果,二则他们的淘汰将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甚至会带来政治工作和善后工作的许多麻烦。
16PF 可以为此提供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依据。
卡氏在多年实践中,拟定的《各种就业者 16PF 轮廓型》,和各种行为特征及其类型的演算公式,如能结合实际加以修订,是可以为我们的人才选拔和培养做出贡献的。
总之,测验中 16 种因素可以分别或合并应用,变化无穷,不但适合于实际诊断用,也可以作为致力于实验研究者的有效工具。
16PF 已被翻译成 24 种语言,在国际上广为应用。
三、测验的编制与结构1 、测题的安排16PF 人格因素问卷适用于 16 岁以上的青年和成年人。
现有5种复本: A 、B 本为全版本,各有187 个项目, C 、D 本为缩减本,各有 106 个项目; E 本适用于文化水平较低的被试,为实验样本,包括 128 个项目。
我国现有刘永和、梅吉瑞 1970 年的修订本,李绍衣 1980 年的修订本。
现举李绍衣等的修订本例题为例说明:量表中的每个因素有 10 ~ 13 个题目。
在 C 式和 D 式中, B 因素量表有 8 个;歪曲量表有 7 个;其他量表每个有 6 个。
测题的安排大致按循环式次序,以便于用模板计分,并照顾到受测者答题时的兴趣。
C 式和D 式为用于职业选拔,在这些测验中又增加一些保证量表,叫做特殊(有意动机)歪曲量表 (MD) 。
A 、B 式和C 、D 式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它们所需时间的长短。
A 、 B 式一般每次测验时间需要 45 ~ 60 分钟,而 C 、 D 式每次只需 25 ~ 35 分钟。
如有可能时,最少要使用两式,即: A+B 或 C+D ,这在研究中或需要极端准确时尤其要这样。
但如果时间受限制 , 则可使用较短而较不准确的测试方法, 不必把全部 16 个因素都测验,另选一些较有作用的因素。
2 、答题方法为预防受测者因必须在两个答案中二者选一,而发生勉强、厌恶或不合格的草率态度,每一测题都各有三个可能的答案。
这样,使受测者有折中的选择,据实作答。
本测验的对象为中等以上教育的人,不能不考虑到“二择一”的选择对其回答真实度的影响。
E 式和 F 式是用来为儿童、智力较低者、或没有文化者、文化较低者而制订的。
3 、测验动机问题问卷法常会出现受测者有意或无意地受动机的驱使,曲解或有意伪造题意,或者故意不据实作答,故测验编制尽量采取“中性”的测题,避免含有一般社会公认的“对与不对”、“好与不好”、“善与恶”之类的测题。
16PF 及其量表的两端价值亦尽量求其相等,如好强与谨虚、保守与激进等。
被选用的测题中有许多表面似与某人格因素有关,而实际上却与另外一人格因素密切相关者。
这样,受测者不易猜测每一测题的用意,而影响其答案的真实、确切性。
检查者亦有责任尽量减少曲解和伪造的倾向发生,努力与受测者建立良好关系,使受测者认识到这种测验如能坦率、真诚地回答,检查者能得到较准确的结论,对他是有利的。
四、量表的一致性16PF 量表的内涵一致性系指因子的积分在某些条件变化的情况下仍然是一致的,可以从几方面用适当方法计算得到证实:1 、信度即短期测验─再测验相关性。
表 1 为李绍衣 1981 年修订的 A 式测验的信度考验结果。
表 1 十六种个性因素信度系数(间隔两周)──────────────────────────因素 A B C E F G H I──────────────────────────相关 0.82 0.48 0.70 0.68 0.76 0.74 0.82 0.67──────────────────────────因素 L M N O Q1 Q2 Q3 Q4──────────────────────────相关 0.56 0.58 0.52 0.92 0.61 0.68 0.76 0.79──────────────────────────2 、稳定性即经过长期的间歇后再测验时其结果的一致性。
一般认为,相隔时间 2 个月 , 因素积分一致性为 0.63 ~ 0.88(N=132) ; 4 年为 0.28 ~ 0.57(N=432) 。
表明 16PF 测验的稳定性相当好。
3 、效度A 、B 、C 、D 等复卷的测验题是由数千测题中 , 经过三次取样测验 , 因素分析统计,证实其个别信度与效度而精选保留的。
经过多次对不同标本连续的因素分析之后仍保持有显著效度的项目。
这种分析证明了 16 个因素自然的结构和实际的存在,并在不同成年样本因素中通过交叉效度测定证明这项的相关性。
概念效度可直接被量表中纯因素的积分评定出来。
A 、 B 式的概念效度值,在使用一种以上测验时,其一致性有所增高; C 、 D 式量表较简短,其效度系数更高。
概念效度亦可间接通过对测验量表的相关性测定而评定,这种测验可用与概念标准一致的不同心理学变量加以衡量。
效度用直接方法和间接方法所求得的结果都是相当一致的,一般认为在 0.35 ~ 0.96 之间。
两者都在 A 和 F 因素上效度系数达最高,而在 M 、 N 、 O 、 Q 上则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