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7年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庄浪一中2016-2017学年高三第二次模拟测试试题语文命题:陈芳明审题:柳杰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8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浓重的痕迹。

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

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恐怕要算《礼记》了,《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

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

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愤懑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

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腐、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

及至中唐以后,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

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刚”、“柔”、“忠”、“义”、“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

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节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1.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B.《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C.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竹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以韵文形式诞生的竹谱专著。

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B.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于是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把广袤的竹林作为托身、浪迹之所。

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

D.白居易《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植竹记》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A.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B.“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C.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D.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已确立了牢固的地位。

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 -7题于谦,字廷益,钱塘人。

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

”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宣德初,授御史。

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

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

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

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

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

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

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正统六年疏言:“今河南、山西积谷各数百万。

请以每岁三月,令府州县报缺食下户,随分支给。

先菽秫,次黍麦,次稻。

俟秋成偿官,而免其老疾及贫不能偿者。

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

仍令风宪官以时稽察。

”诏行之。

河南近河处,时有冲决。

谦令厚筑堤障,计里臵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

并令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

大同孤悬塞外,按山西者不及至,奏别设御史治之。

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用。

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

在官九年,迁左侍郎,食二品俸。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

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

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

及是,三杨已前卒,太监王振方用事。

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

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

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

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

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

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

时山东、陕西流民就食河南者二十余万,谦请发河南、怀庆二府积粟以振。

又奏令布政使年富安集其众,授田给牛种,使里老司察之。

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内外艰,皆令归治丧,旋起复。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B. 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C.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D.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5.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扈跸,随侍皇帝出行至某处。

跸,指帝王的车驾或行幸之处。

B.迁,古代也可指变动官职,一般指升职。

《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即此意。

C.秩,本义为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

引申义为根据功过评定的官员品级。

秩满谓官吏任期届满。

D. 丁内外艰即丁忧,指遭逢父母丧事。

东汉以后,如是现任官员,必须离职归家守制,至丧期结束,才能重新复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于谦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认为他相貌奇异不凡,将来长大后可以做救世的宰相。

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B.于谦做事有魄力,能为百姓着想,从而得到皇帝赏识,所以在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的时候,亲自授意,越级提升他为兵部右侍郎。

C.于谦每次进京入朝奏事,都两手空空,由于于谦不向当时把持朝政的“三杨”行贿,所以朝中的一些权贵都对他感到不满。

D.于谦为大理寺少卿时,山东、陕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他请求发放粟米救济,又奏请令布政使年富安抚召集这些人,给他们田、牛和种子并负责监督管理相关事务。

7.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0分)(1)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用。

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

(5分)(2)及是,三杨已前卒,太监王振方用事。

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南歌子黄庭坚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

玉人邀我少留行。

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

别时不似见时情。

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8、请分析“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两句写景的特色及作用。

(5分)9、词的下片主要运用哪些手法来表情达意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

(6分)10.根据提示,补写下列名篇中的名句。

(1)《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这与<出师表》中的“ , ”两句意思一致。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其中引用“五丁开山”神话的句子是“ , 。

”(3)、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廉颇自比,表达诗歌主旨的诗句是“: , 。

”乙选考题请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城市上空的鸡鸣墨村①任老贵身穿睡衣再一次走向了阳台,极度的兴奋已让他一夜未眠。

夜的清凉抚摸着任老贵绷紧的神经,他支棱着一双耳朵,努力捕捉夜空里即将出现的蛛丝马迹。

这个秘密,是他们之间的约定,他不能失约。

他要在第一时间迎接那一刻的到来.②夜还黑,风还凉,任老贵手扶栏杆,打量着这个已生活了几十年,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

女儿移民美国后,老伴也去世了,偌大的房间里只剩下他一个孤老头子,他愈发怀念儿时乡下的日子。

③乡下老家有鸡鸣犬吠,有绿油油的庄稼、清冽的河水,他的父老乡亲们活在那片泥土上,死后,又葬在那片泥土下。

可城市没有,城市只有浮躁的车流人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