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词苏轼论文

宋词苏轼论文

万里归来颜愈少此心安处是吾乡
——浅谈苏轼在唐宋词发展史上的地位及苏词《定风波·常羡人间琢郎》赏析
院系:国际商学院
年级:2011级
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9班
姓名:韩欣蚊
学号:
摘要
苏轼是欧阳修之后的又一文坛领袖,也是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他的文学创作代表着北宋时期的最高成就。

苏轼是词史上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他对词境的开拓、革新,为词这种文学样式地位的提高开辟了道路,为宋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准备了条件。

苏轼的出现,真正打破了“艳科”藩篱,革新浮靡词。

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带到词坛,引诗入词,在词的内容、题材、风格、情趣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革新。

而《定风波·常羡人间琢郎》创作于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苏轼用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深刻的体现了苏轼词“诗言志,歌咏言”,“文以意为主”的词风。

关键词:苏轼定风波豪放派文学地位
前言
宋初诗文为“淫巧侈丽,浮华纂组”的西昆体所笼罩。

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突破词的传统格局,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苏轼的出现,真正打破了“艳科”藩篱,革新浮靡词风,给词以新鲜的血液和生命力。

他主张诗文应“有为而作”,在“文以意为主”的前提下,自由自在地表现世间万物,抒写主体情性;“冲出常言,法度去前规”,使得“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带到词坛,引诗入词,在词的内容、题材、风格、情趣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革新。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郎》这首词不仅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而且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

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也抒发了作者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适的旷达襟怀。

1.《定风波·常羡人间琢郎》赏析
1.1《定风波·常羡人间琢郎》原文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1.2《定风波·常羡人间琢郎》的情感特征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为受到使苏几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

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

苏问她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也是本词的情感基调,奠定了全词的中心思想。

纵观全词,它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1.3《定风波·常羡人间琢郎》的艺术特点
苏词横放杰出,往往驰骋想象,构成奇美的境界,其中对“清歌”的夸张描写,表现了柔奴歌声独特的艺术效果。

笔调空灵蕴藉,给人一种旷远清丽的美感。

其中,“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显铿锵有力,警策隽永。

苏轼的这句词,受白诗的启发,但又明显地带有王巩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着词人的个性特征,完全是苏东坡式的警语。

它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纵观全词,本词带有明显的苏轼风格,虽然不是豪放派的代表,但其,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的特点也敲好体现了苏词“诗言志,歌咏言”,“文以意为主”的词风,打破了音律对词的束缚,实现词与音乐的分离。

2 苏轼在唐宋词发展史上的地位
2.1苏轼对词体发展的贡献
一、苏词“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及提高了词的意境
苏轼的以诗为词,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打破了词不能描写广阔题材的限制。

其次是将诗词视为文学体式上的殊途同归,有意识地以诗的意境、创作方法入词。

他的词学理想是推赏唐诗的气象和境界。

正是他一贯的“以诗为词”观念的体现。

《念奴娇》艺术上的另一特点,便是发展了情景兼融这一传统艺术手法。

“以诗为词”是苏轼的词学本体论。

在苏轼看来,词在本质上可以同诗一样,表现主体的情性襟袍,可以抒写人生之遭遇,反映社会的盛衰和历史的浮沉;可以像诗一样有山光水色般的清丽,又可以如唐诗般的气象恢宏,可以有铁马金戈的壮观。

总而言之,“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词体。

二、转变了当时词的风格,形成了柔情、细腻的豪放词派。

苏轼的词在密州时期有重大发展,初步形成了豪放词风。

《江城子•密州出猎》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就是代表作品。

苏轼的上述词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展现了这些独特秀丽的风格。

豪放之外更扩散和兼容了浪漫主义的手法。

给词以新鲜的生命力和源头活水。

苏轼的其他种种形态的豪放词不一而足,都汪洋恣肆,尽显了豪放派词人的魅力和格调的大手笔。

从而一新天下的耳目,辽阔了宋代词人狭窄壅塞局促的生活圈子和场所。

苏词“极超旷,而意极和平”,“人生如梦”为和平之语,是豪放之中透出的旷达。

苏轼作为有宋一代豪放词的首倡者和开宗立派的宗师,苏轼的影
响都是卓越无比的其创世纪的影响给了后世的文人以豪迈倜傥的风范。

三、打破了音律对词的束缚,实现词与音乐的分离。

苏轼填词有不协音律之作,并因此为李清照等所诟病。

他并不是不懂音律词格,而是为文字内容所随之。

正是他的这种做法,使宋词在自己发展的道路上又前进一步,使词摆脱了音乐的附庸而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独立诗体,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2苏轼在唐宋词史上的地位
正是由于苏词的深远影响,是苏轼在唐宋词史乃至整个宋代文坛上都有着具足轻重的地位:
一、苏轼是欧阳修之后的又一文坛领袖,也是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他的文学创作代表着北宋时期的最高成就,宋诗、宋文、宋词都在他手中达到了高峰,在他身上,也典型地体现着宋型文化的精神。

二、苏诗是北宋诗坛的一座丰碑,直接影响了有宋一代的诗歌面貌;金代奉苏诗为楷模,产生了所谓的“苏诗运动”;苏诗还对明代的公安派、清代的宗宋派有重要的启迪。

苏文在实用性、审美性、通俗性诸方面都达到了一定高度,一直被后代文人奉为典范,苏词首开豪放词风,使宋词的创作发生了重要转型,并直接为南宋的爱国词派所继承,其影响还一直波及到清代的阳羡词派。

三、苏轼在当时的文坛即享有崇高的声誉,奖掖、团结了一批重要作家,如“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等,他们在创作上各有建树,形成了北宋中期强大的文艺阵营,为宋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结论
综上所述,苏轼在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大的贡献。

他扩大了词境,改变了词风,开创了词作的新阶段,特别是开创了有别于传统的婉约词而自成一家的豪放词,使宋词展现出全新的面貌,而影响了以后许多词人的创作。

苏轼,我国文学史上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堪称我国词坛上一颗光照千秋的巨星。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郎》这首词也不仅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而且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

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是这首词的风格所在。

参考文献
[1]陶文鹏.《苏轼诗词艺术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5(1).
[2]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06(5).
[3]洪亮.《放逐与回归--苏东坡及其同时代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01(11).
[4]林语堂.《苏东坡传》.群言出版社,2009,04(1).
[5]王思宇.《苏轼词赏析集》.巴蜀书社,1990,10(15).
[6]刘石.《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08(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