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摘要:数感是人们对数和数的关系的一种感觉,它体现了人们对什么是数、数的关系、数的大小和数的运算的一种懂得的程度以及一种无意识的对数的感知。
关键词:数感;培养;活动;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110-01
数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理解数和运用数进行有效运算的基础,是自觉地运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处理的基础。
新课标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用多种方法表示数;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一、创设情境,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感
一个良好的,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大面积参与,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紧张的情绪轻松化,“若隐若现”的数感真实化。
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
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
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
二、体验生活,在生活实例中启蒙数感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
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
从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学生的数感。
1、联系身边事物,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感知周围的世界所具有的量化的意味。
例如在认识“0”时启发学生自己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在温度计上见过”;“电话上有0”;“我的格尺上有0”……使学生直观体会“0”,甚至理解了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还可以在温度计上表示分界点;在尺上表示起点;在电话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身边事物中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加深理解数的意义,为建立数感奠定了基础。
2、感受生活实例,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
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实例,并从中深刻领会数学知识,不仅能使学
生加深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采撷与数学相关的生活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有些同学不理解5-0=□,我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5-0=5?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被充分调动了起来,纷纷举手:生1:我的想法是:比如说有5个苹果,吃了0个,也就是一个都没吃,所以还剩5个,5-0=5。
生2:今天妈妈给了我5元钱,我现在一点也没用,还有5元钱,列式5-0=5……这些例子都是生活中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明确了不管5个苹果,5元钱还是其他物品,只要减去0,就都是从5个东西里去掉0个,也就是一个都没去掉,所以5减0还是等于5。
从而在这些生活实例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初步建立了数感。
三、在活动平台中培养数感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又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并自我建构数学知识过程的活动。
教师应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把握数的大小、顺序等相对关系,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使学生感应数无处不在,体验数感的存在。
如为了让学生感应信息数字化,教师构建一个活动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父母的居民身份证号码抄下并且解读。
当明白了身份证号各位数字所代表的信息后,请学生当一次校长助理,仿照身份证号码的设置,为学校设计全校学生的学号。
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感应到数能表达和交流信息,而且数就在生活中。
如在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之后可设置一堂综合游戏课,把各种算式制成卡片分给全班小朋友,就当是进入数学乐园的门票。
然后根据不同要求进行组合或排队。
如教师先请一名学生手持口算卡片上来,然后请得数和他一样的学生上来;再以另一个学生的卡片为标准,请得数比他大的学生组成一队;再请一组小朋友上台,并请其他小朋友按照一定的要求帮他们排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不但使学生巩固了计算技能,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等综合能力。
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数感
数感是一种心智技能,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
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作用的时候,它会很自然的出现,良好的数感要以帮助人们深化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从而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
在求解的过程中提倡鼓励“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题,其本质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其作用是增加学生探索和尝试的空间,其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渴望去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
总之,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逐步培养。
培养学生的数感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让学生感知、探索和发现,在感知、探索、发现中来发展自己的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