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婚姻情感恋爱五大理论知识

婚姻情感恋爱五大理论知识

一、依恋理论1、观点:依恋理论要从婴儿期说起,依恋理论认为婴儿期我们所塑造的关系会影响人的一生。

婴儿会将母亲当成信息依赖的来源。

婴儿对母亲的依赖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三种类型:安全依赖型、逃避型、焦虑/矛盾型。

试验中,婴儿的母亲趁婴儿不注意的时候偷偷的溜走,当独自面对陌生环境时,安全依赖型的婴儿会大声的哭,等母亲回来会紧紧的抱住母亲;而回避型的婴儿则会不理会母亲的离开,继续玩耍,而焦虑/矛盾型的婴儿,当母亲离开时会抓狂,等母亲回来的时候会非常的生气。

经过统计,这三种类型的婴儿的比例大概为2:1:1但是怎样证实婴儿期就表现出的不同类型会影响一生呢?从婴儿到成年,跨幅度之大,很难通过长期的观察得出结论。

为此,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在报纸上刊登了三段话,然后让人们选择哪段话的描述更加符合自己形象,这三段话是:A. 我认为接近别人、依赖别人和被人依赖都很舒服,并且我不会因为他们的离开而感到担忧B. 当别人靠近我的时候我会觉得很紧张,我很难完全相信某一个人C. 我发现别人并不像我那么情愿接近他那样去接近我,我担心我的同伴不是真的爱我,我想要完全爱一个人,但是担心这种欲望把别人吓跑。

其实,这三段话对应的就是三种类型的人,而且奇特的是,统计后的的比例依旧是2:1:1依恋议论解释了亲密关系从何而来(婴儿期),并且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会喜欢孤独。

而且,从依恋理论中我们得知,为什么有的人他们一直重复着同样的关系,因为婴儿期形成的关系影响了人的一生。

2、具体分型1)儿童的依恋类型①安全型依恋(secure attachment)主要表现为在与母亲一起时,将其作为“安全基地”,以母亲为中心主动去探索环境,并不是总依偎在母亲身旁,只通过偶尔的靠近或眼神注视与母亲交流,母亲在场时,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当母亲离开时,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但当母亲回来时,会立即寻求与母亲接触,将其作为“避风港湾”,易被安抚。

约占65%~70%。

而安全型婴儿的母亲一般对孩子的信号及情绪表达(呼求、肢体动作等)很敏感,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进行探索,而且喜欢和孩子有亲密的接触。

②回避型依恋(avoidant attachment)主要表现为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

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的环境,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

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为“无依恋婴儿”。

约占20%。

回避型婴儿的母亲有多种类型。

有的对孩子缺乏耐心,当孩子干扰自己的计划和活动时生孩子气或怨恨孩子,对孩子的信号反应迟钝;有的对孩子经常表现出消极情感,即使对孩子表达积极情感,程度也很微弱……因此两者之间并没有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结。

③焦虑—矛盾型依恋(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主要表现为每当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

但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

当母亲亲近他时,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朝母亲这里看。

约占10%~15%。

反抗型婴儿的母亲常误解孩子的信号,她的照顾行为是不一致的,对孩子的反应更多地依赖于自己当时的心境,而不是孩子的行为。

因此,在孩子的信号和母亲的情绪表达间常表现出不一致。

在这三种依恋类型中,回避型与反抗型都属于不安全型依恋。

婴儿对母亲的依恋类型既具有明显的稳定性,但同时,在家庭环境经历较大变化,母亲与婴儿的交往发生较大转变时,也可能发生变化。

2)由儿童过渡到成人在鲍尔比、艾斯沃斯等人之后,随着研究对象的不断扩展,研究者们开始讨论依恋原理与成人的亲密关系之间的相关性。

通常认为,婴儿的依恋功能包括“维持亲密”(试图寻求和保持与依恋对象的亲近)和“抗拒分离”(寻求与看护者的亲密,拒绝分离);“安全基地”(把依恋对象作为其探索外部世界的安全港湾)和“避风港湾”(当受到威胁的时候寻求依恋对象的帮助,获得安全)。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早期的人际经验会影响个体后来人际关系发展轨迹: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快乐地与他人交往,很容易与他人发展出轻松信任的人际关系;回避型依恋的儿童经常怀疑和迁怒他人,不容易形成信任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焦虑—矛盾型依恋的儿童与他人的关系常会变得紧张和过分依赖,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分贪求。

成人婚恋关系中的情感联结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依恋关系,它有着和早期依恋相似的生物系统,都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他们的研究表明成人在处理亲密关系时也会表现出类似的反应方式,婴儿的依恋系统特征——维持亲密,抗拒分离,安全基地和避风港湾——同样可以在成人的亲密关系中观察到。

由此,依恋研究迅速成为人际关系科学最热的研究领域之一,而从成人依恋的角度研究亲密关系开始成为依恋研究热点领域,随之各种具有启发性的研究成果的陆续公布。

成人的依恋类型成人的四种依恋类型如下:①第一种是安全型(secure)或安全—自主型(secure-autonomous),和儿童的安全型依恋基本相同。

这种类型的人认为自己是值得爱的,他人也是值得爱和信任的。

安全型依恋是一种稳定和积极的情绪联系,以爱情关系中的关怀、亲密感、支持和理解为标志。

这种类型的人认为自己是友好、善良和可爱的人,也认为别人普遍是友好、可靠和值得信赖的人。

他们十分容易与其他人接近,总是放心地依赖他人和让别人依赖自己。

一般来说,他们既不会过于担心被抛弃,也不怕别人在感情上与自己过于亲近。

无论我们自己的依恋方式属于哪一种,找到一个安全依恋型的人做自己的伴侣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②第二种是痴迷型(preoccupied),这是给予焦虑—矛盾型的新名称,因为这种类型的人依赖于他人的赞许来获得内心的安适坦然,所以他们过度地寻求认同,沉溺于人际关系。

他们认为自己是不值得爱的和没有价值的,但是他人是可接受的,总是努力赢得他人的接纳,并以此支持消极的自我形象。

痴迷型依恋的特征是对人际关系怀着混合的情感,这就使人处于爱、恨、怀疑、拿不起、放不下的冲突情感之中,导致一种不稳定和矛盾的心理状态。

通常,痴迷型的人总觉得自己被误解和不受赏识,认为自己的情人和朋友都不可靠,不愿意与自己建立持久的关系。

矛盾依恋型的人担心他们的恋人并不真正爱自己,或者会离开自己。

因此,他们一方面希望能与自己的恋人极为亲近,另一方面又对恋人是否可靠和可信满腹猜疑。

③第三种和第四种依恋类型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回避型”。

回避型依恋常常表现出惧怕亲密关系和拒绝信赖别人的倾向。

回避型依恋的人往往在关系未能向好的方向转变之前就开始退缩,他们对爱情多疑且冷淡,认为别人不可靠或过分急于要承诺。

结果是,他们觉得难以完全相信和依赖别人,只要有人试图在感情上亲近他们,他们就开始紧张。

从根本上讲,他们在回避亲密的关系。

3-1恐惧型(fearful)的人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都是消极的,这种类型的成人可能出于害怕被拒绝而极力避免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

虽然他们希望有人喜欢自己,但更担心自己因此离不开别人,而一旦建立了亲密关系,又往往会过度担心伴侣会离开自己,整天提心吊胆。

有时想到与伴侣亲密相处时他们就会感到恐惧。

3-2疏离型(dismissing)的人对个人的看法相对积极(自己是有价值的),但是认为他人会拒绝自己,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得不偿失。

这种类型的成人会以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来作为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手段。

他们拒绝和他人相互依赖,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能自力更生,也不在乎他人是否喜欢自己。

他们会更关注替代选择,会留心任何可能的其他爱情选择,更容易被新结识的人所吸引。

同时,他们往往希望将来的伴侣不给他们提供帮助,因为他们不打算反过来做任何报答。

3)依恋类型可以被概括为回避亲密和忧虑被弃两个维度:回避亲密(avoidance of intimacy)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会影响人们接纳相互依赖的亲密关系的难度和信任程度。

在亲密关系中感到舒心和轻松的人,回避亲密的程度就低;而与伴侣亲密接触时烦躁不安的人,其回避亲密的程度就高。

忧虑被弃(anxiety about abandonment)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是否会害怕他人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而远离自己。

安全性的人在与他人亲密接触中非常安心,不会担心别人会苛刻地对待自己,因而能积极快乐地寻求亲密、相互依赖的人际关系。

相形之下,其他三种类型的人充满焦虑和不安,在亲密关系中如坐针毡。

痴迷型的人渴望亲密接触但害怕被拒绝。

疏离型的人并不担心被拒绝,但却不喜欢亲密接触。

至于恐惧型的人则两者兼而有之,在亲密关系中坐立不安又担心亲密关系不能长久。

如果将类型法和维度法综合起来考虑,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两维度四分类。

在这两个维度——回避亲密和忧虑被弃上的得分高低决定了成人依恋的不同类型:安全型——低回避、低焦虑;痴迷型——低回避,高焦虑;恐惧型——高回避、高焦虑;疏离型——高回避、低焦虑。

如下图:二、进化心理1、生理性别不同所赋予的不同价值:男性——生存价值(男人在繁衍的过程中,成本相对于女人,是比较低的。

他只需要付出精子,而一个男人,却有很多精子,所以他们需要进化出帮助他们解决找到更多有更好繁衍能力的女性的心理机制)女性——繁衍价值(女人因为付出是最多的,从时间、体形、风险等,她们是要寻求孕育孩子的保护,所以应该进化出能够帮助她们寻找有能力保护并为孩子投资的男人的心理机制。

)从进化心理学的来看,一段亲密关系是男性用自己的生存价值交换女性繁衍价值的过程。

2、MV(婚姻市场价值)1)男人的MV:身高、长相、年龄、财富、智商、情商、性能力、长期承诺。

情商这个怎么理解,很简单:让你觉得他素质高,说话文质彬彬,让你容易一见如故,觉得他懂你,就是高情商;反之让你觉得低俗粗鄙、小气鸡贼、膈应人,那就是低情商。

把妹高手多数都是前者。

如果要总结出简单的一句话那就是:男人的MV与自身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相关。

2)女人的MV:年龄、长相、身高、罩杯、体重、学历、性格、家庭环境。

学历可让女生接触好男,智商未必。

同样年龄,硕士比本科好,名校比普通学校好女生在被求偶期(发生关系前、结婚前、怀小孩前)之后,求偶后主动权转移,MV会随着这三个节点大幅度下降。

总结成一句话:女性的婚姻市场价值大部分由生育潜力决定此外,对伴侣的需求度和伴侣选择权也会影响你的婚姻市场价值。

受欢迎程度/需求度×伴侣选择权,这就是最终的婚姻市场价值。

3)价值匹配原则:只有价值相近的男女,才能成为牢固的伴侣,价值差太多的伴侣,结合都不会太牢固。

无论男女,自己在衡量标准里占几项优,就可以减去一项,然后去选择对方。

比如某男自认为占6项,就可以选择一位占5项的女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