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曹嘉芮
(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教育学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变化,其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够了解并掌握学生心理,并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设计课堂教学程序,让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那么则能优化课堂效率,还能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成绩。

同时,课下在和学生的交往中,老师也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特征,找准谈话的切入点,和学生做有效的沟通,尽量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对学科的教学将会不无裨益。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学;运用
0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认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乃至教师已经对“填鸭式”的“教”和“说教式”的“育”持否定态度。

更倾向于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里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有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教育实践就能把握正确的方向,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教育心理学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运用到教学中,能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能科学地分析教学过程,认识教学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实质、规律和作用,从心理学角度去干预并预测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智能的发展状况;能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并为其在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以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1.1研究对象&内容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1.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具体来说包括:
(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2学生的主要心理现象
人的一生发展大致分为七个时期,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童年期7~12岁;青春期11岁、12岁~15岁、16岁;青年期(17岁、18岁~35岁);然后是中年期,老年期。

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情绪情感、意志。

人格有两方面:倾向性和人格特征。

认识里面有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和想象。

情绪情感有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心境、激情、应激、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意志有意志行动阶段、动机冲突。

在人格方面我们主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

我们要知道学生在这些方面是有差异的,不同的学生的需要、动机不同,产生的结果就不同。

相同的需要和动机,不同气质和性格的学生结果也是不同的。

大家知道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气质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但是同样的事情,不同气质的人做出的结果却是不同的。

上课的时候胆汁质的学生能长时间的坚持听课,而多血质的学生却注意力容易分散。

黏液质的学生注意力集中但不愿发言,而抑郁质的学生胆小孤僻却做事仔细。

我们了解这些内容就能更容易理解学生的各种表现。

有的学生上课捣乱,他就是多血质的学生,他控制不了。

对于抑郁质的学生我们要多一些关怀少一些斥责。

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脆弱的。

分配工作的时候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对工作进行分配,胆汁质的学生精力旺盛,可以安排多一些工作。

黏液质的学生头脑清醒、做事有条理,可以按排一些难度高的工作。

3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应用教育心理学
3.1强化激励,放大学生学习热情
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放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以更加高涨的学习热情去主动学习、主动探究。

但是曾经有一个叫德西的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试验,就是让一些学生来回答问题。

首先,不实行奖励制度进行答题。

然后将所有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答题进行奖励,另一组答题不进行奖励。

虽然在结果中发现在答题过程中奖励的那一组学生答出来的比较多,但是在他们自由活动时间,却发现受到奖励的那一组的同学基本没有进行自觉的解答;而不奖励的那一组学生却都很积极的解答问题。

总的说来,奖励组的学生对解答难题的兴趣减少,而无奖
科技与教育
218
广东科技2013.4.第8期
励刺激的学生对解答难题的兴趣比有奖励刺激的学生更浓厚。

人们称这种现象为德西效应。

它说明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中,过度的奖励刺激不仅不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画蛇添足。

比如,有些家长利用金钱和物质激励孩子的学习,却发现其效果适得其反,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而且,一旦失去物质激励,孩子将完全丧失学习兴趣。

因此要注意控制课堂学习表扬的使用,尽量避免过度的学习表扬产生的德西效应,在课堂教学中,不轻易表扬一个学生,对同一个学生不作过多表扬,表扬要恰如其分,使受表扬者和全班同学都感到“确实值得表扬”和“应该表扬”。

3.2强化沟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

人对某种事物或某种现象发生了兴趣,就会积极观察、主动认识,就能引起大脑皮层优势的兴奋中心,就能迅速而牢固地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

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应该强化师生的双向沟通,深入了解、全面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不断抓住学生的心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3.3强化互动,造浓学生学习氛围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讲授多、学生听得多,这种“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与素质教育、新教改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互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努力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在课堂上教师对问题的讲述不可求全完整或面面俱到,以利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如在讲授某课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积极性和创造性,畅所欲言,尽情阐明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高见,提出最佳方案,顿时课堂热闹生动,但活而不乱,紧扣主题,兴趣盎然。

其方法有时会引而不发,有时需要举一让其反三,有时要点到为止。

3.4强化指导,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由于学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既有量的差异,也有质的差异,这就必然会呈现出各式各样优劣不等的学生,差异在于往往不能系统地掌握各门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力强化指导,教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对各门学科的基本的方法,让学生在有效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不断掌握新的更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记忆、学会理解、学会策略,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5强化认知,促进学生自身管理
教师应该着力在班级中确立进步同学为榜样,不断鼓励其他学生模仿并产生认同榜样学生,推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向榜样学生学习。

教师要强化运用社会心理动力机制管理班级,应该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经常性地激励榜样学生的积极行为,并及时内化为其他学生自身的人格品质特征。

3.6必须注意适时复习
心理学告诉我们,和遗忘作斗争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适时
复习。

实践证明,对所学的知识能及时的复习巩固,就能获得最佳的记忆效果。

因此,一般在课时结束时,要有“凤尾之笔”以强化记忆并留课后思考问题,新授之前,可通过提问有目的地复习上节重点或与本节教材有关的内容,并将此纳入学生平时成绩考核计划之一,当学完一章节或一个阶段时,要组织较有系统性、条理性和逻辑性扼要复习,也可进行小型测验等,不断提高学习效果。

4结语
探索人类心理是21世纪重要的学科之一,教育心理学从教育的角度去研究学生的心理规律,不仅对教师教学过程,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都起到了指导作用。

对教师来讲,灵活运用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积累工作经验。

教育学中还有很多规律需要完善,我们期待着教育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使我国的教育教学水平到一个新的高度,通过教育来使国家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王优.独辟蹊径的心理航海者-乔治·凯利[J].大众心理学,2005(8):34~35.
[2]张晓冰,李东斌.维尔伯超个人心理学理论的海德格尔哲学特征[J].心理学探新,2011(3):67~68.
[3]颜桂.从一个心理学教师的专业成长看教学案例设计[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7):78~79.
[4]关郁芬,陈海燕.心理教育——
—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力[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5(6):56~57.
[5]苏柯南.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02(7):90~91.
作者简介:曹嘉芮(1978~),女,讲师,研究生,主要从事形体教学工作。

219
广东科技2013.4.第8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