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自考)同步练习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同步练习一、名词解释1.人际沟通P220 2.社会测量法P231 3.群体规范P234 4.群体的领导P235 5.社会助长P2376.社会惰化P238 7.去个体化P239 8.群体极化P240-241 9.群体思维P242 10.从众P244 11.服从P246 二、单项选择题1.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指的是( )P217 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支配需要 D.情感需要2.当个体对周围环境缺乏了解和把握,当个体心情紧张、有高度恐惧感时,他们倾向于寻求与他人在一起,倾向于寻求他人伴同。
这是一种( )P213A.包容需要 C.支配需要 B.合群需要D.情感需要3.个体有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个体有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这种需要是( )P217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支配需要 D.情感需要4.个体有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个体有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这是一种( )P218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支配需要 D.情感需要5.动物学家哈罗实验发现,小猴在绒布妈妈身旁的时间平均每天达到16小时以上,可见,无论是灵长类动物,还是人类,都表现了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的( ) P213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本能需要 D.情感需要6.社会学家霍曼斯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提出了( )P218A.社会交换理论 B.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C.动机需要理论 D.本能需要理论7.人们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情感、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过程,叫做( )P223 A.言语沟通 B.非言语沟通 C.人际沟通 D.社会沟通8.除了说和写之外的信息传递,人们还使用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等来传递信息。
这是指( )P223A.言语沟通 B.非言语沟通 C.人际沟通 D.社会沟通9.支配型的男性通常能够与顺从型的女性搭配成很好的夫妻,这符合下列人际吸引的条件中的( )P228 A.相似性 B.互补性 C.接近性 D.熟悉性10.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我们具有相同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并与之表现相互吸引,这符合人际吸引的条件中的( )P227A.相似性 B.互补性 C.接近性 D.熟悉性11.学生在排定座位后,同座的和邻座的同学就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因而多半能够互相吸引,成为好朋友。
这符合人际吸引的条件中的( )P230A.相似性 B.互补性 C.接近性 D.个人品质12.人际关系的测量最常用的方法是社会测量法,它的创立者是心理学家( )P231A.莫雷诺 B.卡特尔 C.施特恩 D.吉尔福特13.同一群体的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会表现出观念与行为的一致性,当与其他群体相比较时,成员就会产生一种属于自己群体的感觉,这就是( )P234A.归属感 B.认同感 C.社会性支持D.自尊感14.同一群体的成员对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的认识倾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
但个人对外界情况不明时,有时甚至会盲目地与群体认识保持一致。
这就是( )P234A.归属感 B.认同感 C.社会性支持 D.自尊感15.当个体的思想与行为符合群体要求时,就会受到群体的赞许与鼓励,从而强化了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的一致性,使个体获得( )P234A.归属感 B.认同感 C.社会性支持 D.自尊感16.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被称为( )P234A.群体规范 B.群体领导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认同17.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的力量称作( )P235A.群体规范 B.群体领导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认同18.主要指群体中具有法定地位并能够影响群体行为的人采取一定的手段,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领导群体成员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
被称为( )P235A.群体规范 B.群体领导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认同19.认为领导者都具有某些与生俱来的特质,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才能成为领导者。
这种关于领导的理论是( )P235A.个人特质理论 B.情景特质理论 C.素质理论 D.资质理论20.认为情境因素决定了个体能否成为群体的领导者。
这种领导理论是( )P236A.个人特质理论 B.情景特质理论 C.素质理论 D.资质理论21.个体在进行作业操作时,如果有他人在场,或是与他人一起从事一项行为操作,那么,个体的行为效率就会提高,特瑞普里特把这个现象叫做( )P237A.社会助长 B.社会惰化 C.去个体化 D.群体极化22.有时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
这被称为( )P238A.社会助长 B.社会惰化 C.去个体化 D.群体极化23.费斯廷格等人认为,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这种现象叫做( )P239A.社会助长 B.社会惰化 C.去个体化 D.群体极化24.当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这被称为( )P240-241A.社会助长 B.社会惰化 C.去个体化 D.群体极化25.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至于使其他普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
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叫做( )P242A.社会助长 B.社会惰化 C.群体思维 D.群体极化26.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被称为( )P244A.从众 B.服从 C.顺从 D.遵从27.个体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
被称为( )P246A.从众 B.服从 C.顺从 D.遵从28.社会助长的实验被认为是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研究之一。
它是由哪一位社会心理学家首先通过实验证实的( )P237A.特瑞普里特 B.费斯廷格 C.阿希 D.米尔格拉姆29.社会心理学家曾进行了有关从众的经典研究,在实验室中考察了影响从众的各种因素。
他是( )P244 A.特瑞普里特 B.费斯廷格 C.阿希 D。
米尔格拉姆30.关于服从的经典实验研究是由社会心理学家于1963年在美国的耶鲁大学进行的。
他是( )P246A.特瑞普里特 B.费斯廷格 C.阿希 D.米尔格拉姆31.群体中的去个体化现象主要是由哪一位社会心理学家提出的( )P239A.特瑞普里特 B.费斯廷格 C.阿希 D.米尔格拉姆32.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的社会学家是( )P218A.特瑞普里特 B.费斯廷格 C.霍曼斯 D.米尔格拉姆三、多项选择题1.人们都有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产生这种行为的动机主要与哪几个方面的心理需要有关( )P211A.本能需要 B.合群需要 C.自我肯定需要 D.情感需要 E.支配需要2.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他提出了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是( )P217A.本能需要 B.合群需要 C.包容需要D.情感需要E.支配需要3.社会学家霍曼斯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
他指出社会交换不仅是物质的交换,而且还包括心理财富的交换。
它们是( )P219A.赞许B.荣誉C.地位D.声望 E.金钱4.指出下列正确的沟通概念( )P220A.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过程 B.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C.人与大自然界的信息交流过程 D.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E.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过程5.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是( )P221A.信息和信息源 B.通道C.目标靶D.障碍E.背景 F.反馈6.非语言沟通的类型主要有( )P224-226A.表情和眼行为B.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 C.服饰 D.讲话风格E.人际空间7.眼行为的功能主要有( )P225A.注意B.劝说C.调节 D.表达情感 E.保健8.身体语言大致可分为( )P225A.象征 B.说明C.调节D.情感表露 E.运动9.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有( )P227-230A.相似性 B.互补性C.个人品质 D.接近性 E.熟悉性10.社会测量法主要可以了解的群体内部的问题是( )P231A.了解群体中最受欢迎的人B.了解群体中有无非正式小群体C.了解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 D.了解群体的经济状况 E.了解群体的行为风格。
11.群体对成员以心理上的影响,主要表现的功能是( )P234A.归属感 B.认同感 C.社会性支持D.自尊感 E.成就感12.以下属于群体对成员行为影响的表现有( )P237-242A.社会助长B.社会惰化C.去个体化D.群体极化E.群体思维13.拉塔奈认为,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可能有( )P238-239A.社会评价的作用B.社会认知的作用c.社会作用力的作用 D.个人的力量微弱 E.个体的自我保护14.克鲁特认为造成群体极化的主要原因是( )P241-242A.群体使个人的责任得到分散 B.群体内的信息交流使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掌握了足够多的信息c.群体领导者的冒险信息促进了整个群体的冒险性 D.社会比较的机制使群体成员之间互为影响E.竞争性的群体气氛鼓励冒险15.指出个体在哪些情景下比较容易发生从众?( )P245A.判断作业的难度较高,呈现的刺激模糊不清 B.群体极具吸引力并有高度的凝聚力C.个体感到群体成员个个能干,自己无法胜任时 D.个人的反应将会被群体大众所知道时E.在鼓励遵从社会准则的文化背景下16.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之所以会有服从行为,主要的原因有( )P248 A.合法权力B.责任转移 C.从众倾向 D.群体规模 E.文化背景四、简答题1.什么是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2.什么是人际沟通?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3.简述非言语沟通的类型和功能。
4.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5.什么是群体?群体有哪些主要功能?6.什么是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它们的主要原因有哪些?7.分析去个体化现象的发生过程和原因。
8.简述群体极化及分析群体极化的原因。
9.简述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
10.简述社会学家霍曼斯的人际交往的社会交换理论。
五、论述题1.群体极化和群体思维会对群体决策造成什么影响?2.从众与服从有什么区别?比较从众与服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