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交焦虑障碍的心理咨询个案

社交焦虑障碍的心理咨询个案

社交焦虑障碍的心理咨询个案社交焦虑障碍的心理咨询个案报告刘冰[摘要]本文以社交焦虑障碍为个案,通过合理情绪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来访者不合理的信念,运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帮助来访者认清其信念的不合理,帮助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从而消除不合理信念带来的情绪困扰和不适应行为。

1、一般资料1.1来访者一般情况:来访者小萍,女,25岁。

文化程度:中专。

职业:公司职员。

婚姻状况:未婚。

1.2成长发育情况:出生在农村,父母是农民。

出生及发育正常,父亲常酗酒,酒后常与母亲争吵,有时打母亲。

父亲要求严厉,母亲较柔弱。

家庭经济情况一般。

来访者学习一只很努力,小学、初中成绩都很好。

初中毕业考取中专,毕业后在城市工作。

通过熟人关系在城里某公司做档案录入工作,单位经济效益不错,求助者薪水在周围同学里面算上等。

自己感到学历不是很高,压力很大。

求助者不是本地人,来自不远的农村,离开家一个人生活在喧闹的省会城市,周围也没有可以谈心的朋友。

每天工作7小时,但劳动强度不是太大。

1.3心理测验:SDS总标准分58分;SAS总标准分76分。

2、来访者的主述及主要问题求助者心情烦躁,持续约一月。

认为一个人在外面打拼,周围也没有什么交心的朋友,时间久了压力越来越大,加上工作性质的原因,逐渐产生自卑、抑郁,害怕和他人交往,导致心情烦躁。

主要是在工作环境里,自己觉得是与人隔绝了,但是又不能轻易放弃目前的岗位。

现在变得越来越不会与人交流,总担心说话会得罪人,整个人快崩溃了。

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么毛病。

称领导对她要求很严厉,常常因为一些小事批评我,给别的同事留下不好的印象。

内心想和许多人交朋友,但是周围的人却都瞧不起自己。

有时候觉得自己象是说错了话,因为总是得到周围人们的嘲笑,因此也很自卑,每天都想躲起来,不想与人接触。

看到办公室的其它同事在一起说话就担心是在议论自己、嘲笑自己,觉得很紧张,认为自己可能是神经过敏。

3、心理咨询师的发现3.1一般印象:求助者衣着朴素,外貌与实际年龄有些显老,未化妆。

动作略显迟钝,眉头紧,眼神滞,语速慢,言语不流畅,口角肌肉紧张颤动。

偶尔脸红、出汗、双手轻微发抖。

3.2精神状况:接触被动,回避咨询师的目光,交谈时低着头,不能正视咨询师。

双手搓揉样动作,紧张,下肢抖动。

焦虑,担心自己患了什么病。

自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

抑郁,觉得活着真累,没什么意义。

求治心切,希望咨询师帮她尽快解决问题,像别人一样活得快乐。

通过初次访谈,得知求助者于两年前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现在这份工作,是公司的资料录入员。

薪水在周围同学里面算比较高的。

3.3社会功能:最近一个月觉得孤独,郁闷。

自称上班时注意不能集中,经常打错字,工作效率低。

怕和人接触交谈,担心别人会嘲笑,尽量回避与人接触。

除了上班,尽量不出门,只想呆在家里,但又觉得自己这样下去不好,内心很矛盾。

日常生活能自己照料,但总觉得应付过去就行。

3.4躯体情况:近1月来睡眠差,常常难以入睡,有时半夜醒来就无法入睡。

服过安眠药,担心会成瘾,未再坚持服用。

食欲下降,进食量减少。

半年来体重减轻了4公斤。

4、心理评估与心理诊断首先进行了关于求助者基本情况的了解,这位求助者只是偶尔脸红、出汗、轻微发抖、表情肌肉紧张,没有惊恐发作和其他更多的躯体症状。

根据DSM-Ⅳ关于社交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对暴露在生人面前或有可能被众人注视的一种或多种社交或职业场合感到明显和持久的害伯。

害怕会作出令人难堪或窘迫的行为。

处于所害怕的社交场合,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焦虑,可能发生惊恐发作。

认识到这种害怕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

这种对所恐怖的场合设法回避、预期的焦虑或痛苦烦恼,显著干扰了个人的正常日常生活、职业(或学业)、或社交活动及关系。

心理测验:SDS总标准分58分;SAS总标准分76分。

根据求助者的主诉、情绪反应、社会表现,结合心理量表测量结果,判断这位求助者为神经症类型的人际交往问题------社交焦虑障碍。

5、咨询目标①向来访者指出其思维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帮助搞清楚她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就变成了这样?讲清楚不合理的信念与她的情绪困扰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

介绍ABC理论的基本原理②向来访者指出情绪困扰与问题行为的原因不是由于环境或别人所造成,而是由于现在她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所导致的。

对于这一点她自己应当负责人。

③通过以与不合理信念辩论(disputing irrational beliefs)的方法为主的治疗技术,帮助来访者认清其信念的不合理,进而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帮助来访者产生认知层次的改变。

④不仅帮助来访者认清并放弃某些特定的不合理的信念,而且要从改变她常见的不合理信念入手帮助学习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避免重做不合理信念的牺牲品。

(①②③为近期目标④为最终目标)6、咨询方案6.1对来访者问题的理论解释:合理情绪治疗(Rational-Emotive Therapy, RET):是上世纪50年代由美国人A.Ellis创立,属于认知心理治疗中的一种疗法,其基本理论主要为ABC理论。

RET理论的要点就是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即ABC理论。

A(Activating events)是诱发性事件,B(Beliefs)是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既他/她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Consequences)是个体在特定情景下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事件A引起的,即是由A引起了C,但RET不这样看。

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更直接的起因。

不合理信念的特征有三:绝对化的要求(demandingness),过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和糟糕至极(awflizing)[1]。

本案来访者问题的诱发因素(A)是周围人都瞧不起我,有时说话被人嘲笑;情绪和行为后果(C)是我自卑、一无是处,回避与人接触,焦虑,担心----自我的否定;不合理的信念(B)是别人嘲笑我、瞧不起我,所以我一无是处,我只好远离别人避免别人的嘲笑。

来访者排斥和回避别人的实质是源于自卑的心理,怕别人否定自己,决不能让别人看见自己的短处。

怕别人排斥自己,所以先要采取回避和排斥他人的办法。

6.2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告知关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作用、意义及局限性,让对方明确咨询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向来访者告知咨询是怎么会事,咨询中双方的义务和责任,特别强调来访者的自我帮助与自我改变,可用通俗的比喻讲明咨询师、来访者的作用和关系及改变的过程。

咨询也不是无所不能的。

激发来访者的改变动机。

保密原则。

6.3时间和费用:每周一次,每次40分种,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应告知来访者付费的义务、遵守时间约定的义务。

7、咨询过程7.1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与治疗联盟:理解、接纳、尊重、共情、支持鼓励是重点。

技巧:倾听、引导、提问7.2让来访者明确自己目前的情绪和不良行为模式,介绍RET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让来访者跳出习惯的思维方式,从一个旁观者、审视者的角度审视目前自己的情绪状态和发现自己的问题行为所在。

向来访者传授松弛训练的技术,试着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来学会自己调节情绪。

让来访者体会到情绪是可以控制的,而不应由情绪控制自己的思维和行动。

作业:每天做松弛训练1-2次,认真体会训练前后的情绪变化,并将这种体会认真记录。

要求循序渐进。

7.3分析引起目前情绪和行为结果的原因----不良的认知模式:通过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指出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十全十美的人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

按照十全十美的要求自己,希望所有人都来赞赏自己那是儿童式思维的表现。

对自己正确的评价是消除不良情绪的关键。

通过质疑式提问让来访者认识到自己的不良认知模式,以及不良认知模式与情绪和问题行为的关系,从而放弃原来的不合理信念,以合理的思维方式替代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给予鼓励支持,培育自信心。

进行社交训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作业:(1)尽量列举自己的优点,并写下来。

(2)试图用ABC理论来分析自己的问题。

(3)抛开不良情绪的影响,每天努力和别人打招呼、与人交谈,并将自己的感受写成日记。

7.3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增强自信心、社交技能训练、帮助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些事情硬着头皮做下去,反而会发现事情没有预想的那么糟。

做应当做的事,不要任由情绪支配;不要因心情不好而逃避生活。

今后可能还会碰到很多类似的情况,要求来访者不妨多用ABC 的理论来想想。

8、咨询效果评估通过4次咨询,来访者基本了解了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思想,并可以用来分析自己的问题。

焦虑、抑郁情绪基本得到缓解,孤僻、回避社交随的行为已经开始改善。

来访者对自己的评价趋于合理,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自信心得到恢复。

表现出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

心理测验:SDS总标准分36分;SAS总标准分46分。

以后半年时间里小萍给我打过两次电话,说她现在已经没什么担心、郁闷的情绪了。

同事间的关系也融洽多了,还经常和同事一起聚会、郊游。

觉得工作也不像以前那么沉重了。

参考文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