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古诗文诵读篇目

初中古诗文诵读篇目

过零丁洋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陋室铭唐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乎多高,有了神仙,就会远近扬名。

水不在乎多深,有了蛟龙就会有灵气。

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不过,只要我的品德高尚,也能使它名声远扬。

苔藓爬上了台阶,使得台阶也显露出绿意;草色映入了门帘,室内也染成了青色。

在这里与我谈笑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大儒,跟我往来的没有一个是没有学问的人。

平时可以弹奏不加修饰的古琴,潜心阅读佛经。

既没有噪杂的管弦乐声扰乱耳朵,也没有繁杂的官府公文使我身心劳累。

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当年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过:既然有君子住在里面,怎么会觉得有什么简陋呢?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guì)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bǐ),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biàn),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bï),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shao)(二声)。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fú)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位高禄厚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位高禄厚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觐见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鲁庄公说:‚衣服和食物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能独自享用,一定把它拿来分给别人(近臣和亲臣)。

‛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每个人,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凭借实情向神禀报。

‛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赐福来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秋毫,也一定按照实情判断。

‛曹刿说:‚(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要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

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

‛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

‛齐军大败。

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了(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

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

敌方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齐是)大国,难以推测(它的意图),怕的是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同意追击他们。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西汉刘向《战国策·》邹忌修八尺有(yîu)余,而形貌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shùn)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另有作“斯”,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第一学期课本中作“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孔孟论学【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尽心下》)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就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做事合于礼,四十岁时不受迷惑,五十岁时懂得自然的规律、法则,六十岁时听到别人说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它的意思,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而不超过规矩。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是一味思考,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劳神而无所得。

‛子贡问孔子:‚孔文子凭什么称他(谥号)为‘文’?‛孔子说:‚他勤勉好学,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称孔文子为‘文’。

‛孔子说:‚比如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停止了,这是我主动停止的;比如填平洼地,即使倾倒了一筐土,前进了,这是我自己主动前进的!‛孟子说:‚不要奇怪大王的不聪明啊。

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够生长的了。

我和大王相见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把大王冷淡到了极点(那些谄谀小人就乘机来到王的身边),我怎么帮助他(指王)使他的善良之心萌发呢?现在下棋作为一种技术,仅是一种小技巧;但(如果)不把心思全放在上面,也就不能学好(这门小技术)。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假如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却一心觉得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是与另一人一起学习,但(成绩肯定)不如那个人了。

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比不上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吗?回答是:不是这样的。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的内容,还不如没有《尚书》。

我对于(其中的)《武成》篇,不过取信它两三片罢了。

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对手,凭借极仁道的周武王来攻打最不仁道的殷纣王,怎么会血流漂杵呢?‛清代作家袁枚的代表作之一,选自《小仓山房文集》。

本文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劝勉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不前,也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贪图安逸。

文章围绕中心,夹叙夹议,层次清楚。

作者袁枚,字子才,号简斋,自号随园主人,所作散文感情真切,论诗主张抒写性情。

黄生借书说清袁枚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

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

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选自《板桥家书》。

郑燮(1693~1765)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⑥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译文:读书把看一遍就能背诵当作本领,最是对读书没有好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