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PPT课件(上课用)6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PPT课件(上课用)6


【解析】3题,A地位于西北地区,晴天多降水少,光照 丰富;B地引水灌溉易引起土壤的次生盐碱化;D地位于珠 江三角洲,F地位于东北平原,两地均是我国土壤肥沃的地 区,但F地因纬度高,热量条件不足;C地位于青藏高原, 因海拔高,热量不足,故农业多分布在热量条件较为优越 的河谷地区。4题,E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该处多地震、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这些灾害的发生与地质条件不 稳定、地势崎岖、植被覆盖差和降水集中等有关,与气温 高低基本无关。
【答案】 1.D 2.C
读下图,回答3~4题。
3.有关图中各地发展特色农业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地农业发展最大的限制性因素是光照不足 B.B地农业发展引河流水灌溉最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C.C地发展河谷农业是因为该地热量不足 D.相比于D地,F地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为土壤肥沃、光热 充足 4.E地是我国地质灾害频发地区,下列与这些灾害产生无关 的因素是( ) A.地质 B.地形 C.气温 D.植被
海 济作物生产 地处热带,热量和 市场对橡胶等热带
南 基地 降水丰富,能满足 经济作物的需求量

热带经济作物生长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网络图示
区域农业的发展
(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卷)下图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 结构的变化。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1650~1780年该区域( )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B.经历了移民开垦 C.农业结构复杂 D.注重生态保护 (2)进入20世纪该区域( ) A.气候持续干旱 B.大力发展畜牧业 C.种植业产值降低 D.实施了退耕还林
【解析】 5题,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发展方式粗放, 故A选项错误;B选项本身错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扩 大,故D选项错误。6题,A选项本身错误;B选项牧区水源缺 乏,不宜大力发展灌溉农业;D选项应该是科学地引进外地 物种。
【答案】 5.C 6.C
7.(2009年苏州模拟)粮食生产和粮食贸易是当今世界各国关注 的问题,读下面材料及图,回答以下问题。

原。
(3)以下小麦产区中,属于春小麦生产的是( )
A.加拿大中南部小麦区
B.澳大利亚东南部小麦区
C.阿根廷拉普拉塔平原小麦区
D.俄罗斯伏尔加河—顿河流域小麦区
(4)日本与美国相比在农业现代化方面有何不同特点?
(5)我国三类粮食(小麦、玉米、大豆)价格为什么高于国际市场价 格?(至少答三点)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项目
纬度
地形 土壤有机质 无霜期(d)
美国玉 中国玉米
米带

37°N ~
45°N
42°N~ 46°N
平原台 平原台地

3%~6% 2%
160~ 130~145
200
1.相同点 我国的“玉米带”和美国的“玉米带”的农业地域类 型相同,均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和商品率较高 的商品谷物农业;两地均有适合农业发展的优越的自然 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适于玉米 生长;两地的种植结构都以玉米为主,玉米面积比重在 50%以上;玉米单产都较高。
【解析】 本题以中国和美国调水为背景考查气候、农 业、工业及学生空间定位能力。第(1)问:两地气温对比从 气温和温差两方面对比分析即可。第(2)问:缺水的自然原 因:从降水总量和季节降水结合我国华北地区和美国西南 地区的区域特点作答。第(3)问:华北地区以玉米和冬小麦 为主,美国西南部是美国的水果蔬菜带。第(4)问:强调审 题,从经济和劳动力结合中国和美国国情分析。
区 特色农业

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邻近港、澳、台地区,
江 出口创汇 水热充足,自然 市场广阔,港口、铁
三 农业 角
条件优越
路、航空等交通便利,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我国最大的 光照充足,土地资
棉花生产基 源广阔,山麓地带 当地种植长绒棉的


有高山冰雪融水可
需求量大

供灌溉
我国热带经
市场,尤其是国内
5.下列属于我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面对的困难和挑战的是( ) A.农业发展方式集约,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 B.耕地面积直线上升 C.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 D.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 小
6.下列措施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是( ) A.把非法占用的耕地全部用来植树造林,以绿化环境 B.牧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C.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D.保护本地珍稀物种,禁止外地物种引进
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1.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是指一个地区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 农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专门生产区。
2.实行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目的在于根据不同地区 自然和社会经济 条件的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对 种植业和畜牧业进行 合理布局 ,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典型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比如美国 乳畜 带、美国的小 麦带、美国的玉米带。 4.意义:可充分发挥农业自然资源,更好地应用现代农业科 学技术和农业 优势 ,提高农业 劳动生产率 。
【答案】 (1)年均气温高;年较差小。 (2)共同点:年降水总量较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不同点:图1调入区春季升温快,蒸发强烈;春季降水少;降 水年际变化大。 图2调入区夏季降水少;地处背风坡。加剧干旱。 (3)小麦 水果。
(4)
甲区域 乙区域
经济条件
市场需 工业高 求更大 度发达
劳动力 劳动力 劳动力条件
【答案】 3.C 4.C
(2009年福州质检)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 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 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我国农业 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 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据此完成5~6题。
表 A、B两城市多年月均温 (单位:℃)

5 6 7 8 9 10 11 12
1月 2月 3月 4月

月月月月月月月月

--
13. 18 23 25 25 21 14 5.
A
4.9
1.
3.5 1.3
1 .8 .5 .9 .9 .4 .8 5
0
11. 14. 18 22 26 26 23 18 11 7. B 7.2 9.5
经 地广人稀 成本,提高商品率
济 机械化

为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水平高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农业科学 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中美两国的玉米带
东北中部的松辽平原是玉米的集中产区,其自然条件可以 与美国的玉米带相媲美,被称为中国的“玉米带”,是我国 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吉林省是输出玉米最多的省。通过 下表,可以看出美国玉米带与中国玉米带的异同。
【解析】 (1)题,1650年该地为茂密的原始森林,人 口稀少,到1780年的130年间,森林覆盖率急剧减少,由 接近100%到降为10%左右,而耕地的比重迅速扩大,从无 到有,直至增加到60%以上,这主要是由于人口的迁入, 导致当地地表植被受到巨大破坏。(2)题20世纪以来伴随 次生林地增加的是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而草地和灌丛 地的面积保持稳定,因此该地畜牧业的土地利用比重未 有明显变化,不存在大力发展畜牧业的情形。
表一 部分粮食价格及我国进口数量(2001年)
玉 单位 小麦

大豆
元/吨
1
中国市场价格
1 160
2 198
(人民币)
131
元/吨
国际市场价格
1 126 739 1 501
(人民币)
7 738 39 13 939
表二 中、美、法、日四国农业资料(1998年)
中国 美国 法国
农民人
人口总 数
(百万)
均生产 谷物单
【答案】 (1)B (2)D
首先要把图中的图例分析清楚,图例是表示的何种地理 要素,再结合地图分析图例所表示的地理要素在图上是如 何分布的,它与地图所显示的地理环境之间有何关系。另 外对于地图中所隐含的内容要充分挖掘才能够正确地解题。
(2009年高考重庆文综)图1和图2是某两国跨流域调水工程局部示意 图,图2饼图是C城市的工业结构图,A、B是两个水资源调入区代表性 城市。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解析】 图中连续多年冻土带主要分布在大兴 安岭北部;岛状多年冻土带一般分布在年平均气温较 低、湿度较大的山间盆地、平缓山间沟谷以及低洼的 山前缓坡等部位;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连续多年 冻土的南界北移;受山地地形影响,年平均气温较同 纬度其他地区偏低,连续多年冻土界限明显南凸。冻 土层的存在,增加了气候的寒冷程度;不利于地表水 的下渗,易引起沼泽化;冻土中的季节性冻土在夏季 时会冻胀甚至融陷,对其上的建筑物危害较大,不利 于交通建设。
2.不同点 经营方式不同,我国玉米带的农场为国营大农场,美国 的农场一般为家庭经营;美国玉米带的区域专业化和经营 专业化以及现代化程度均高于我国;此外,我国玉米带所 处纬度相对较高,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单产相对较低,这 主要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有关。
分析区域农业生产条件的方法
影响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的因素往往有地形、气候、土壤、水源 等自然因素,以及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等社会经济因素。 这两个方面是同等重要的,不可或缺。根据题目需要联系相关内 容,提取相关知识。例如:我国不同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地理条 件分析。
3 2 .2 .7 .7 .7 .6 .5 .2 3
(1)与A相比,B的气温有何特点? (2)分析图中的两个水资源调入区缺水自然原因的异同点。 (3)甲区域是玉米和________(粮食作物)生产基地,乙区域 是以生产________和蔬菜为主的农业专业化地带。 (4)从经济、劳动力因素分析甲、乙两区域作为农产品商品 基地不同的有利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