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废弃物资源化读书报告学生姓名:学号:学院:我国现有400亿立方米建筑,未来100年大都将转化为建筑固体废弃物;过去5O年,我国至少生产了200亿立方米黏土砖制品,来来5O年大都将转化为建筑固体废弃物。
目前,我国建筑废弃物堆放总量已达70亿吨,年拆除建筑产生的建筑固体废弃物2亿吨以上,年新建建筑产生的建筑固体废弃物大约l亿吨以上,建筑固体废弃物占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总最的40%。
建筑废弃物每年将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2/3以上的城市已被建筑废弃物包围,我国把建筑废弃物当作垃圾进行管理,将其运往郊外或乡村,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进行处臵。
由于近年我国城市改造和城市建设规模大,建筑废弃物急剧产生,往往超过理论估计值。
一方面随之而来的占用土地资源和污染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另一方面我国建材资源也存在短缺问题,不能满足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发展建筑废弃物资源化战略已刻不容缓,建筑废弃物资源化战略是解决建材资源短缺、土地占用、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建筑废弃物主要来源于土地开挖、使用过的废旧建筑材料、道路开挖和建筑土地。
按照可再生和可利用价值,建筑废弃物可分为直接利用的材料、可作为再生材料或和可用于回收的材料、没有利用价值的废料等三类。
建筑废弃物组成通常包括水泥基材料、陶瓷基材料、天然石材、金属和其它(如木材塑料)等。
在拆除混凝土结构时,建筑废弃物主要是废弃混凝土,如道路和机场跑道拆除工程。
建筑物拆除和新建建筑产生的建筑废弃物中,组成变化则较大。
建筑废弃物基本处理方法:前臵筛选处理,大部分木板、塑料纸屑、金属、玻璃进入城市固体废弃物循环系统。
大型混凝土块过破碎机及转筒式筛选机,将含有铁质金属物磁选机吸出,再用风力筛选机将塑料纸屑吹出,过水浸泡将杂质滤过,三十至四十公分的碎屑物需要人工处理。
此外,处理过程中,灰尘过多、噪音过大。
投入再循环使用后,混凝土废弃物掺入量过高,会影响工程质量,掺建筑废弃物的组成入过少,成本增加,且处理后材料易生空隙影响施工质量,这些都是建筑废弃物再利用的不利因素。
如台湾九二一地震后灾区建筑物大量倒塌,当地政府积极推动震灾废弃物再生利用计划,但却面临废弃物处理成本高,不如直接对外购买砂石建材来的便宜,计划就此搁浅。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途径在进行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开发时,首先必须考虑再生产品是否具有较大的市场容量,以利于将数量庞大的废弃物再利用处臵。
其次为再生产品是否具有较高的附加价值,以利于生产制造成本可以符合商业运作的机制。
第三需考量再生产品的品质是否符合市场产品规范要求。
过去10多年,围绕着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的可行性、必要性等,我国的建筑建材界专家、学者发表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文章和专著。
建筑废弃物原料供应充足,制品没有放射性,投产快。
但事实上建筑废弃物制品并没有得到大量应用,全国各大中城市仍然是将绝大多数建筑废弃物运到城市郊区废弃物堆场堆放。
这除了跟人们循环利用意识薄弱,缺乏具体建材利废行业执行标准外,最主要的是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缺乏高附加值利用技术。
目前我国建筑废弃物制品只停留在再生砖、再生砌等低附加值产品区域。
砖与砌块都属于为砌筑结构服务的传统墙体材料,再生砖、再生砌块缺乏技术创新,制品附加值低,市场价值低,投资人投资回报率低,影响投资积极性。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发展要走生态环境材料、绿色建筑材料的道路,走高附加值资源化利用的道路,否则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难以取得重大突破。
废砖再生骨料堆积密度75O~95Okg/m。
,废混凝土再生骨料堆积密度1600kg/m。
废混凝土再生骨料堆积密度几乎是废砖再生骨料的两倍。
建筑材料的密度是关键指标,密度不同,吸水率、收缩值、导热系数、强度、隔声等物理力学材料性能有显著差异。
根据建设部颁布的《轻骨料混凝土技术规程》(JGJ51-20O2)规定,保温轻骨料混凝土密度等级≤800kg,结构保温轻骨料混凝土密度等级800~1400kg,结构轻骨料混凝土密度等级1400~l900kg。
所以,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应该对废砖、废混凝土进行分类再生,以充分发挥废砖再生骨料和废混凝土再生骨料同的材性作用,分别制造建筑隔声墙板、建筑保温墙板、建筑防水墙板、建筑防火墙板等建筑功能墙板。
同时为了取得再生骨料制品良好的物理性能和形成规模化生产,应尽可能的配臵蒸汽养护工艺。
由于再生骨料建筑板材密度适宜,制品强度高(明显高于目前市场上炉渣墙板、粉煤灰墙板、陶粒墙板、G R C墙板等),收缩值低,隔声性能优越,从而实现填充墙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
非承重填充墙材料综合利用建筑固体废弃物具有天然优势。
废砖、废旧混凝土经过再生处理制造的再生骨料与天然砂石骨料相比,最大区别在于再生骨料具有隙率高的特点。
这个特点作为结构凝土集料使用是缺陷,但是作为填充墙使用的非承重的混凝土制品原料反而是优点,具有质量轻、导热系数小等特点。
废砖再生骨料其实质是高强度“陶粒”,废混凝土再生骨料其实质是高强度“陶砂”。
都具有极高的资源化价值,不能很好的利用,是个巨大的浪费。
我国建材资源的需求和建筑废弃物的产量都呈快速上升的趋势,无论从资源的利用还是从环保的角度,建筑废弃物资源化是建筑废弃物管理的最佳模式。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节约型社会的创建,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必将在建筑废弃物的管理中得到全面实施。
所以,建筑废弃物不是垃圾,是有效资源,是建设行业“第二资源”。
粗略估算,到2020年,我国至少新产生建筑固体废弃物3O亿吨,其中50%转化为再生绿色建材,将创造价值6000亿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观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废弃物资源化读书报告学生姓名:学号:学院: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的30%~40%,到2020年,我国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新产生的建筑垃圾将是一个令人震撼的数字。
将未经处理的建筑垃圾直接采用露天堆放或以填埋等的方式进行处理,不仅会消耗大量的土地资源,还会占用垃圾清运费等建设经费。
清运和堆放过程中又会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简单遗弃建筑垃圾也不符合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对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可见,传统的处理方法和机制已不再与建筑垃圾的迅猛增长相适应,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1我国建筑垃圾的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在建设过程中或旧建筑物维修和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多为固体,其中含有大量有利用价值的材料,资源化这些建筑垃圾,不仅能有效的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而且可保护生态和促进经济发展。
1.1建筑垃圾概念界定目前我国对建筑垃圾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因此关于建筑垃圾的定义存在诸多不尽相同观点。
根据建设部在2005年3月23日发布并于同年6月1日起施行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所称建筑垃圾,是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它废弃物。
在研究领域,学者们对建筑垃圾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概括说来,建筑垃圾是指构造物在新建、改建、扩建和拆毁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
具体而言,建筑垃圾是指在建(构)筑物的建设、维修、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废混凝土块、废沥青混凝土块以及施工过程中散落的砂浆、混凝土、碎砖渣等。
通俗地说:就是工程槽土、拆迁废物、各类装修垃圾。
另外,有的专家学者对建筑垃圾更加细致的定义。
但是,在此我们更关注可以被资源化的建筑垃圾。
因此,为了更好的与本研究所探讨的建筑垃圾资源化PPP机制问题对接,特别地提出了另一种建筑垃圾的概念,即由于土地开挖垃圾,道路开挖垃圾和建材生产垃圾一般可全部(再生)利用,建筑垃圾一般指旧建筑物拆除垃圾和建筑施工垃圾。
这些垃圾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水平下可以广泛的被资源化利用。
1.2建筑垃圾管理现状及弊端1.2.1传统建筑垃圾管理现状从全国范围看,传统的循环模式仍然占据着主要地位:即建筑原料—建筑物—建筑垃圾的线性模式。
在建筑过程中难以让原材料得到最大限度地合理、高效、持久地利用,并很难将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建筑垃圾的产生阶段、清运阶段、回收阶段、资源化产品销售阶段的管理都存在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1.2.2法律管理存在缺陷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管理的法律建设尚属起步阶段,至今尚无一部国家的关于建筑垃圾管理的法律文件,《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虽然在第四条规定要实施清洁生产,但只是原则性的表述,没有实质的规定。
本领域的法律空白正由部门或地方法规、规章填补,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法律效力。
现有的法规规章中,有关建筑垃圾管理的定量指标无从查询,也即缺少建筑垃圾环境污染控制方面的标准,这给具体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所以,在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制订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
1.2.3环保利益相关者主体地位缺失从整个社会层面看,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顺利运作需要开发商和建筑企业,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政府,社会大众四个主体的相互作用。
在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中,政府处于核心地位。
这是因为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基本属于微利或者无利产业,该产业的正常运转必然离不开政府的一系列措施。
另外,由于其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对构建节约型社会的重大义,政府也理应扶植企业参与垃圾的处理,并加大社会大众的环保意识。
2构建利益相关者动力机制2.1利益相关者分析建筑垃圾的处理及资源化,涉及到多方利益主体。
“第一级利益相关者”包括:开发商和建筑企业、政府、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社会大众。
“第二级利益相关者”包括:环境保护者组织。
按照“核心”“、战略”和“外围”来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
2.1.1政府我国有着非常强的政府干预传统,所以在重视路径依赖的前提下,需要政府转变职能和工作方式,政府以公众利益的代表和社会公共管理的身份,建立政府和企业的对话和沟通机制,积极倡导和引导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
同时,政府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建立规范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形成对企业行为的约束和监督机制。
2.1.2社会大众完善居民节能环保的激励政策。
鼓励社会大众购买环保节能、可以重复利用的新型建筑房屋。
建立公民节能环保定期评选制度,对节能型社区中的家庭给予奖励。
建立财政补贴或价格调整机制,降低居民在再生资源产品等方面的实际消费价格,以利于节能环保型产品的生产和推广。
同时给予思想教育,提高社会大众的社会意识。
2.1.3开发商和建筑企业在房屋的建设和出售时,开发商和建筑企业需要考虑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的费用,在房价中需要考虑拆迁和垃圾处理的费用。
这并不是要把这笔费用间接转嫁给消费者,而是要从全社会福利出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增大企业循环经济的信息透明度。
各地区要建立健全循环经济信息平台,让企业方便地知晓其它企业的副产品、余热余能、废旧资源等余缺信息,以便根据自身实际做出补链决策,形成紧密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