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大学(学术版) 2011年第2期刚刚龚放老师结合古今中外名人观点和故事谈了他对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看法,我想结合我们所做的一项研究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一下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
不同的人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学者认为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创新型人才,这是一种理解。
我不认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应该定位在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或者是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为标识的一类人,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培养综合素质是比培养某一类人更重要的任务。
虽然我们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有差异,但是政府和社会希望大学培养能够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才这一要求是无可厚非的。
不过,我们这些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必须清醒认识到,教育不是变戏法,不是划定一个目标后通过一系列步骤就能使任何人达到特定要求的。
教育更多的是从一个人看似普通的成长过程中发现其潜质、并且针对这种潜质加以有效培养的过程。
鉴于当前整个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我们也做了一项比较功利的研究,即运用我们在“全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中采用完全随机抽样获取的几万份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对其中可能具有创新潜质的“拔尖类”学生进行研究。
国际上比较公认的拔尖学生的标准是“在某一领域有杰出才能,能创造性解决复杂问题,并且有公认的成就和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根据这样的标准,我们从调查的6所“985”院校中抽取出获得过国内外大奖的学生作为研究组,用未获得过任何奖项的同学作为对照组,用五项指标将两组学生进行对比: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度、生师互动程度、教育经验丰富度及校园支持度。
在学业挑战度和校园支持度两个指标上,两组同学的得分基本没有差异,得分差异最明显的是教育经验丰富度,主要指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各种活动的程度。
在各项活动中,两组学生在课堂学习上无明显差异,而课后学习行为,尤其是课外拓展性学习上存在明显差异。
由此可见,对于这类学生来说,学习是“大学习”的概念,即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还包括课下丰富的学习经历,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
在主动合作学习方面,获奖组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明显要好于对照组,另外获奖组的学生一般在课上都会积极提问,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课下经常和同学及老师讨论问题。
生师互动指标是我国“985”高校与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差距最大的一个指标,但是在这一指标上,获奖组学生的得分明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及培养史静寰
显高于对照组,表现为积极参与教师课题,频繁与教师沟通,除了与老师讨论学术问题,还会探讨个人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这类深层次的问题。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生和老师的交流并不只限于浅层的关于学业方面的讨论,而是延伸到个人发展的诸多方面。
刚刚龚老师提到了优秀教师和学生互动的重要性,这在我们的这项研究中也得到了充分印证。
同样是进入“985”院校的学生,但利用学校资源的情况却大不相同。
我们对于高考状元也使用上述几个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高考状元们在一些指标上非但没有获得高分,反而有些项目的得分低于均值。
我想用这个例子来提醒大家,学校为大家提供了同样的环境条件,但是环境对不同人产生的刺激、不同人利用环境条件的状况却是不同的。
进入“985”院校之后怎样规划自己的学习,怎样利用学校资源,是十分重要的。
哈佛大学通过的关于通识教育的报告指出,教育要培养学生重要的基本素质是“对假定提出质疑,对熟悉的事物重新思考,揭示表象下的本质,使自己重新定位”。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德国威廉•洪堡所说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段话,大意是,大学最大的功绩就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在人生的特定阶段,全身心投入毫无目的的科学研究的学习经历。
我希望大家都能够珍惜这样的学习经历。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大师,但是都应该无愧于在大学度过的时光。
作者简介:史静寰,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教授
责任编辑:卢彩晨
责任校对:田原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