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2017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答案解析一、积累与运用1.【答案】略【解析】注意书写规范。
2.【答案】(1)chuāng(2)yùn(3)pò(4)kēng【解析】注意“创”是多音字,意思与“创造”有关时读c huàng,意思与“伤口”有关时读chuāng【考点】汉字的字音。
3.【答案】第①段:而现在,《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使我们对诗歌产生了更深的情感(或:而现在,通过《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我们对诗歌产生了更深的情感)。
第②段:如果你愿意去寻找,诗意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帘,荡漾在你的心中。
【解析】第①段最后一句缺少主语,可以删掉“通过”或者“使”。
第②段“如果你是否愿意去寻找”不合逻辑,应删掉“是否”。
【考点】辨析、修改常见病句。
4.【答案】列举未尽【解析】根据前文的“慈母……,游子……”省略的内容应当是继续列举古诗里的情感,所以作用是列举未尽。
【考点】标点符号的作用。
5.【答案】(1)如茹(2)暇遐【解析】“含辛茹苦”中“茹”和“含”的意思相近,应当是茹毛饮血的“茹”;“遐想”意思是想的很远,所以用“闻名遐迩”的“遐”【考点】汉字的字形。
6.【答案】B【解析】“六一居士”说法错,陶渊明的号是“五柳先生”,“六一居士”是欧阳修的号。
【考点】文化常识。
7.【答案】(1)思而不学则殆(2)身世浮沉雨打萍(3)何当共剪西窗烛(4)老骥伏枥(5)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6)能谤讥于市朝(7)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8)示例: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符合题目要求即可)【解析】直接默写即可。
二、阅读理解8.【答案】画线诗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一句描绘了边塞纵横交错着无边冰雪的画面,对上文冰天雪地的奇寒景色做了总结;后一句写了天空中布满惨淡的阴云,引出诗人为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由此自然转人下文的送别。
(意思对即可)【解析】位于诗歌的中间,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本诗中“瀚海阑干百丈冰”承接了上文对冰雪的描写,“愁云惨淡万里凝”中“愁”字引出诗人的担忧之情,引起对下文送别场景的描写。
【提示】《白雪歌送武判官扫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
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
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9.【答案】(1)使……痛苦(2)违背(意愿)(3)大腿(4)喜欢,特别爱好【解析】解释实词一定要注意一些特殊用法,比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文中“苦”是使动用法;“股”是古今异义词,翻译成“大腿”。
【考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10.【答案】B【解析】B.连词,所以、因此;A.介词,从/介词,比;C.代词,他/副词,表示反问语气;D.结构助词,的/动词,到。
【考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1.【答案】注意【考点】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
12.【答案】A.列举事例B.生于优患,死于安乐C.抚恤百姓(心存百姓)【解析】【甲】文开头提到舜等人,属于列举事例;中心论点应当是最后一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文开头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即为民着想。
13.【答案】相同:都强调了治国需贤臣辅佐这一内因。
【甲】文强调朝廷要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谏的贤士;【乙】文强调贤臣犹如君主的耳目,要用心操劳国事。
不同:【甲】文还强调外因也能导致亡国的观点,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就会灭亡。
而【乙】文没有涉及外因。
正红平安【解析】“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强调了两点,一是贤臣的辅助,二是要有忧患意识,前者是内因,后者是外因;“故卿等为朕之耳目。
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强调了一点,就是大臣要用心操劳国事,只有内因。
14.【答案】A.候鸟迁徙的路线B.候鸟迁徙的智慧C.候鸟迁徙的困难【解析】从第④段“全世界候鸟迁徙路线主要有以下几条”,第⑤段“鸟类展示了非凡的智能”,第⑥段“它们在迁徙途中要遇到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几个关键句中概括即可。
15.【答案】说明方法:举例子作用:举了家燕从英国迁徙到南非的例子,具体、真切、形象地说明了候鸟在迁徙途中要遭遇许多困难。
【解析】从“比如”看出是举例子,举例子的作用是具体、形象地说明事物或者道理,这一段重点是为了说明候鸟在迁徙途中遇到很多困难。
【考点】说明方法。
16.【答案】C【解析】“以外的北方天空”说法错误,从第⑤段看,应当是“以内的北方天空”。
17.【答案】人们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候鸟,其生存环境得到改善,迁徙中受到的伤害在减少,数量在增加。
【解析】从材料一可以概括出候鸟数量增加,从材料二可以概括出人们保护候鸟,从材料三可以概括出市政府、国家、联合国保护鸟类;由此可以总结出探究结果:人们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候鸟,其生存环境得到改善,迁徙中受到的伤害在减少,数量在增加。
18.【答案】A.崇拜B.吃惊【解析】A处答案在第④段“全班目光齐刷刷地盯着他,我崇拜地看着他”,由此概括出“崇拜”。
B处答案在第⑨段“却在第九年的时候放弃了,我很吃惊”,由此概括出“吃惊”。
19.【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人脸上现出一丝笑容比作点了一盏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人见到儿子时内心的喜悦,表现出老人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儿子的鼓励和希望。
【解析】赏析句子先要答出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从“犹如点了一盏灯”可看出是比喻;然后要答出句子的内容,这里写出了父亲见到儿子时内心的喜悦;最后答出人物的情感,这里表现出老人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儿子的鼓励和希望。
【考点】作品的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
20.【答案】示例:老师的话让我好纠结。
北方的那所美院,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现在放弃真不甘心。
可我26岁了,还在麻烦父母,真对不起他们。
唉,如何是好?(符合题目要求即可)【解析】首先要用第一人称“我”,其次要符合文中人物的特点,结合后文“钟霄”的选择写出他内心的矛盾和触动,最后注意运用成语,语言流畅。
21.【答案】从画中,“我”看到钟霄一直怀念我们一起学习、奋斗的日子,这让“我”感动;又想到钟宵为了承担家庭责任而放弃高考,“我”感到惋惜;画中体现出的钟霄不忘初心,用另一种方式执着守护理想的精神,让“我”敬佩。
此刻真是百感交集,实在笑不出来了。
【解析】要结合画的内容和画的寓意思考原因,这幅画画的是“我们”在一起学习的场景,说明钟霄对那段时光很怀念,同时也是怀念自己没有成功的高考;后文对阿凡达的描述说明钟霄执着守护理想,这些让“我”敬佩、感动,为他感到惋惜,所以笑不出来。
22.【答案】①“我”作为本文的叙事线索,贯串全篇,使文章情节集中,脉络清晰。
②以“我’’的口吻来叙述故事,便于作者抒发感情,增强文章的真实性,读来亲切自然,真切生动。
③用“我”的经历和情感变化,衬托出钟霄内心的矛盾和伤感,以及他对梦想的执着追求。
【解析】可从结构、人物、主题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结构上,“我”是全文线索,见证了钟霄的经历;人物上,由“我”的经历和情感变化,衬托出钟霄内心的矛盾和伤感,以及他对梦想的执着和追求,突出文章的主题;另外,第一人称给人真实的感觉,使读者感到真切自然。
【考点】文章的叙述方式及其作用。
三、综合性学习23.【答案】同学们,要点归纳法就是先要阅读完作品,然后从文体、内容、情节等方面归纳要点,最后写出感想。
(有称呼,能表述清楚主要步骤,表达得体即可)【解析】根据第一篇笔记第一句可知,要点归纳法要读完名著;第二句交代了名著的文体,第三、四句交代了内容和情节,最后一段交代了主题,由此可以给要点归纳法进行定义。
24.【答案】示例:A.跑到人面前来,顺着脚往上爬B.捡些菜渣吃,舔舔碗沿C.从容地走来走去,看见砚台便舔吃墨汁(意思对即可)【解析】熟读名著,记住相关情节即可。
25.【答案】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解析】从“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看出是外貌描写;“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是语言描写;“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是动作描写;“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看出是神态描写。
四、写作26.【答案】【解析】(一)选材与立意(1)选材:记得那是在八年级的时候,我在看完本《儿童文学》后,心血来潮,随手在纸上写下一篇文章,大意是讲书对我的帮助。
在完成之后,我就把这篇文章传到了校园网上,并没有把那篇文章当回事,只认为那是一篇信手涂鸦的作品。
没想到,过了几天,姚老师居然在后面点评说:“这篇文章真不错!”我颇为自豪地回复说:“是我心血来潮的时候写的。
”姚老师乂点评说:“希望你再接再厉。
”这几句短短的话语,让我有了继续创作的动力。
直到现在,每每想起老师对我的鼓励,就有了种源源不断的动力,在促使我前进,促使我更上层楼。
立意:老师写的评语鼓励我(2)选材:上初中时,我迷上了写作,经常给报社投稿,虽然每次都石沉大海,仍兴致不减。
当时教我们语文的是李老师,李老师不苟言笑,批评起学生来毫不留情,因而同学们都很怕他一次上作文课,李老师竟然将我的作文毫不客气地批评了一通。
李老师挥着我的作文本说:“看看你写的文章,字迹潦草不说,错别字一大堆,就这还敢给报社投稿!别再给他人添麻烦了,也省省邮费吧……”当时我羞愧得只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压力就是动力。
从此,除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外,我全身心扑在写作上,克服以往草率的毛病,字斟句酌,不厌其烦地修改初三那年,我的文章终于变成了铅字。
最先发现我的文章刊登在报纸上的就是李老师。
他高兴得就像自己有了大喜事一样,立刻把报纸拿到课堂上,大声朗诵给同学们听,还不断地啧啧称赞文章写得好,俨然把自己以前说过的话忘得一干二净。
立意:老师的评语提醒我。
(二)选材与立意:(1)选材;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
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
”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
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觉得这孩子很懂礼制,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立意:保持谦虚之心。